日前中国羽毛球队公布参加亚运会的名单,15名参赛球员中却见不到广州籍球员的身影。可以说,这是以羽毛球为“市球”、亚运会羽毛球门票热销之下的广州的尴尬。
说起广州羽毛球的辉煌历史、广州羽毛球名将,人们总会如数家珍,关渭贞、吴迪西、林燕芬、劳玉晶、余锦豪、张洁雯、谢杏芳……这些名字是广州人的骄傲。但如今留在国家队的广州籍球员只有大家不怎么熟悉的王睁茗、朱倩欣和邓旋等小将。
掐指一算,这是广州球员自1994年广岛亚运会后,时隔16年再度无缘亚运会羽毛球比赛。到底是什么导致广州羽毛球的断层?羊城晚报记者特意请专家、球员为广州羽毛球把脉。
周期性起伏是必然的
林燕芬,羽毛球世界冠军,广州羽毛球管理中心原主任,2009年调任广州亚组委志愿者部副部长。在刚听到广州羽毛球选手无缘广州亚运会时,她也略感诧异,但很快表示,这样的局面也能接受,毕竟体育项目有自身特点,存在周期性起伏,培养人才也不是有条件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往往一批运动员打出来后,都能坚持5年以上,如果新队员不能迅速冒尖的话,很容易就会被老队员盖过”。
入队条件严苛令人材流失
有广州队的教练向羊城晚报记者透露,广州队以往有一条规定,要想进队拿到编制,就必须打进全国前六或是青年甲组冠军。这样的标准导致大批人才流失。直到有关教练员多方奔走协调,这条规定才在2007年被废除。
进队门槛太高为何会造成人才流失?一名现役队员透露,有编制和无编制最大的区别在于待遇不同。虽然如今球员的食宿、差旅和装备都由队里负责,但拿到编制的正式队员能够拿到工资,反之则没有。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运动员家长也向记者讲述了她的经历。当年,她的小孩为了进队,足足等了五六年,“当时,我们同一批队员的家长甚至密谋带小孩转投广东队了,因为不能进市队的话,就意味着我的女儿参加全国赛就得‘业余打专业’,无论是衣服、鞋子或是装备,都得自己花钱买。而且参加全国赛,如果没能取得一定的硬性成绩,是不能报销交通费和住宿费的。很多队员,就是因为进队审查期太长,考虑到自身情况和人生规划,最后等不及干脆放弃。”不过,这位家长也承认,近两三年市羽毛球管理中心在政策方面有了很大改进,这对留住好苗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选手在职业道路上出现动摇
在林燕芬看来,人才断层虽然与政策有一定关系,但另一方面,与球员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诱惑增多,球员自身不够坚定也有一定关系。“当年我进队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因为个子矮,一开始得不到教练的青睐,也是待在队里练了好几年也无法拿到编制,幸好自己坚持了下来。那时心无旁骛,每天除了训练就是读书看报写日记,用当时的话说,就是从思想上武装自己。我记得当时的编制也很少,关渭贞时期更是只得6男6女共12个编制。”
林燕芬认为,到了谢杏芳、张洁雯时期,训练条件大大改善,出去比赛的机会也增多了,那段时间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运动员。不过,如今让球员分心的事情多了,运动员更容易在职业道路上产生动摇。“一些有潜质的球员,一时还没冒尖就自我放弃,选择不再打球向其他方向发展,比如王睁茗也有过这个时期,但他坚持了下来。”
林燕芬表示,如今羽管中心在制定政策方面,也作出了一些挽留人才的努力。比如降低进队门槛等,另外积极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如果运动员有好的表现,中心会推荐他们进大学。就算球员经过努力仍不能拔尖,那在他退役后,中心也会协助他们转岗。
改变断层只能期望下届亚运
在广州队教练张新广看来,要改变广州羽毛球断层的局面最快也要等到下一届亚运会,“你看国家队里林丹和陈金这拨当打球员,都是1982年、1983年出生的,但广州这批运动员都已退役。而王睁茗这拨队员,也要等四年后才能成长起来,而且还要看王睁茗能否坚持到那个时候。”
对于进队政策,张新广也有看法。据他透露,按照广州羽毛球管理中心的编制,队里共有16男16女共32个编制,但目前男队只有5名队员、女队只有6名队员,除了有编制的这批队员外,第二批进队训练的运动员正在等待编制,两年前就已经上报,但目前还处于审查期。
带队多年的他坦言,当年确有部分不错的苗子,因为当时的政策、入队门槛太高的原因而造成人才流失。但他认为,这只是人才断层的次要因素,关键还是要看运动员本身。“我们男一组原本有7名队员,但现在只剩5名,那两位选手都是在入了队后因个人原因离开的。其实,入队对运动员本身是一件好事,但也有部分运动员在入队后,训练态度发生很大的转变,对未来的目标和决心都不如入队前清晰,面对困难时也缺乏解决的决心。” 羊城晚报记者 苏荇 实习生 雷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