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东道主身份的建设者:为亚运建场馆 但不是终极目标

  10月9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孙一民忙了一上午,快中午了才边扒拉盒饭,边和记者聊起来。虽然他主持设计的亚运会两大场馆游泳跳水馆和南沙体育馆已进入赛会运行阶段,但他似乎还未从那股保持了三年的兴奋劲儿中松弛下来。

  2007年秋,孙一民主持设计的北京奥运会羽毛球馆和摔跤馆刚刚完成初步验收,他就得到了亚运会场馆中标的消息,马不停蹄地转到广州。经历过北京奥运会场馆设计、接触过学院同事参与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孙一民感觉,广州亚运会的场馆,应该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可能源于广州本身的城市文化吧,举办亚运会,体现出了强烈的市民化特色,比如场馆布局、场馆设计建造和后期利用,从市民的角度考虑非常多。在这个过程中,广州在努力摆脱官方和商业化的影子,力求尽可能尊重个体权益,满足市民诉求。”

  孙一民敏锐地意识到,虽然这些大型公共设施由政府公共投资建造,但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应该从广大纳税人和场馆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地考虑建筑本身的实用性和后期运营等问题,合理节约建筑和维护费用,而不是去刻意追求造作的结构、怪异的形态、浮华的表皮。“否则,比赛一结束,问题就出现了。做出来的东西可能当时看着非常辉煌,很英雄主义;可一旦比赛完成,可能就面临改造改建。”

  “为亚运建场馆,但不把亚运作为终极目标。”为此,孙一民把赛后利用和市民需求的观念贯穿于设计建造的始终。以被称为“云山珠水”的游泳跳水馆为例,由于跳水需要一个十米高的跳台,所以国内大多数游泳跳水馆的屋顶高度都以此为基准,整个体育馆都是水平高度,有地方甚至更高。这样就造成室内空间的扩大,进而带来场馆能耗的增大。而在“云山珠水”的设计里,则可以看到孙一民对这个矛盾的巧妙处理——整个场馆只有跳水台附近是那样的高度,在不影响室内观感的情况下,馆内其余地方的房顶高度是缓缓下降的。这样的设计简捷明了,不产生多余的空间,自然就为保持馆内温度带来了便利,降低了体育馆的建设和维护费用。还有承担亚运武术和手球比赛任务的南沙体育馆,其更主要的角色将是在赛后作为南沙城市中心区重要文体活动中心。因此,在设计时大量采用自然光和广东独特的“海洋文化”元素,并通过合理功能分区适应赛时赛后不同需求的变化。

  当然,实际设计建造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业主方给出的报价太低,不但难以达到赛后长期利用的要求,甚至连亚运赛事都无法保证。孙一民和他的团队也完全可以按这个报价拿出一个设计方案,但出于设计者的责任,他否定了这样的想法。他们日以继夜,付出双倍劳动,赶制出两份完全不同的设计方案,一份依据业主报价,一份关照亚运赛事和赛后利用需求。结果,有关方面看到后,果断进行了调整补充,确保了他们设计理念的贯彻。

  虽然出生于内蒙古,但已在广州生活了20年的孙一民笑称,自己已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广州人”,能够以东道主市民的身份,亲身参与这样一场国际盛会的场馆设计建造,感到责任重大,也无比光荣。如今工程接近尾声,为包括自己在内的广州市民留下这两大作品,孙一民除了欣慰、满足外,更多的是期许。

  孙一民说:“作为广州这样一个城市,光是满足于把亚运会顺利办完,这样的要求就太低了。不是说运动会开完就没事了,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亚运会,广州能够更加明确自己迈向‘市民城市’的步伐,不断坚持关注市民意愿、贴近市民需求这样一个精神,在今后的城市发展中更强调人的因素。”

  本报记者 贺林平

  

相关专题:2010年广州亚运会专题 

更多关于 亚运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