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何振梁忆北京的亚运情缘:民动员自愿捐款超2亿

  北京亚运会已过去整整20年。当年,为了筹办亚运会而打通的南北中轴路,早已是这座城市的交通动脉;繁华的亚运村,也早已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地名。亚运的痕迹深深地融入这座古都的现代化脉络中。20年后再回首,很多人都会清晰记得,1990年亚运会之于北京,之于中国,有着怎样的意义。

  “为参加亚运会,奋斗了24年;为举办亚运会,准备了14年”,时任北京亚运会组委会副主席的何振梁回忆当年,感慨万千。北京亚运会是中国第一次举办综合性国际大赛,其过程的艰难,可想而知。

  新中国成立后,曾被孤立在国际体育组织之外多年。1974年,中国取得了第七届亚运会的参赛权,这是中国与亚运会的首次结缘。1976年,中国曾被推举接替经济陷于困境的巴基斯坦,举办1978年第八届亚运会。但当时,刚刚经历浩劫的国家百废待兴,无暇他顾,受到严重破坏的体育事业也需要时间重新起步……不过,从那时起,中国举办一届亚运会的想法,已经开始萌芽。

  1983年,中国正式提出申办第十一届亚运会。这个已经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迈开步伐的国家,需要一个机会展示自己,向世界敞开胸怀。

  何振梁说,当年提出申办的还有日本广岛。广岛的各方面条件都具有很大吸引力,如果申办成功,广岛还将成为亚运史上首个在首都以外举办亚运会的城市。一面是期待北京举办的呼声,一面是广岛的志在必得。为了实现“双赢”,亚奥理事会在1984年召开的大会上提出同时确定两届亚运会的举办地,即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第十二届亚运会在广岛举办。“这样的提议在亚运会历史上是从未出现过的,得到了在场多数国家的支持”,何振梁说。

  那时的北京,离一座现代化大都市还有一定差距,亚运村附近甚至找不到一家像样的餐馆。要应对庞大而复杂的筹备工作,对于缺乏经验的北京来说,真正是“摸着石头过河”。1985年,北京亚运会组委会成立。次年,在城市中轴线北端,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亚运村等一批亚运工程破土动工……

  与此同时,全国上下也掀起了齐心办亚运的热潮。国人对亚运会的支持和参与度之高,是亚运会能够成功举办的最坚实基石之一。全民动员,自愿捐款超过2亿元,当时,被称作“义务服务人员”的志愿者达到20万人,实际参与亚运服务的人数则超过了40万……

  北京亚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中国希望通过亚运舞台,展现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自信;一曲豪迈的《亚洲雄风》,唱出的是时代的强音;吉祥物大熊猫取名“盼盼”,寓意期盼友谊与和平;“团结、友谊、进步”的口号,更道出了中国对亚运会的理解与希冀。往事一一说来,何振梁如数家珍,如在昨日。

  20多年前,“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为亚运而建。何振梁说,当时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中国已经将目光投向更远——申办奥运会,亚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中国人的奥运梦想开始变得真切。

  本报记者 季芳

  

相关专题:2010年广州亚运会专题 

更多关于 何振梁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