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特约记者梅思颜报道
史上第一次,乒超联赛男女团体冠军奖杯被同一俱乐部捧得;也是第一次,乒超联赛男女最佳球员出自同一家俱乐部。2010年,鲁能乒乓球俱乐部创造了一个双冠奇迹。
从砸钱到节俭
山东体育界上一个双冠王时代也是鲁能创造的,那是1999年,鲁能足球队问鼎中国足球联赛的“双冠王”。足球俱乐部的成功,让山东看到了乒乓球职业化运作的希望。2000年2月,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与山东省体育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成立“山东鲁能乒乓球俱乐部”,在全国开了将乒乓球领入企业管理的职业化道路的先河。那时的鲁能俱乐部“委身”在山东电力研究院的两座公寓里,5套两居室就是俱乐部的办公室,训练馆是山东电力研究院的一间车间改装的。简单地铺了地胶,放了几张球台,球员在训练,一旁还摆着闲置的大型器械。
如今10年过去了,鲁能乒乓球俱乐部的办公条件仍称不上豪华,但球员训练的条件数一数二。原来的公寓式办公楼如今已经是男女队的宿舍,宽敞的训练馆也见不到大型器械,不仅铺上木地板,还装了暖气,增加了健身房。
对于一家刚成立的俱乐部来说,女队还是通过借壳获得乒超资格,要想取得好成绩并不容易,只能通过花重金引进人才来保证成绩。成立没几年,俱乐部就请来了曾在国家队培养出孔令辉、刘国梁的名帅尹肖当总教练,又请来曾培养出名将乔红的国家队教练曾传强做顾问。事实证明,前者在鲁能培养出了张继科,后者带出了彭陆洋。有雄厚的资金做基础,俱乐部也没少请大牌明星。在“得马琳者得天下”的时代,马琳曾带领鲁能男队夺过乒超冠军,此外,孔令辉、刘国正、王皓等都在山东打过球。
2006年,乒超联赛第一次实行摘牌制度。当时,鲁能看中的王皓因为其他俱乐部一味哄抢,最终创下了410万元的租借天价。马琳以502万元的标王身价被陕西银行俱乐部摘得。与今年郭焱的1133万元相比,马琳和王皓两人相加都不及,不过当时已经引起乒坛地震,陕西银行俱乐部后来也因此退出。在成绩和成本的双重压力下,鲁能决心培养自己的“自由人”球员。
2007年,鲁能派出郭刻历、张继科、江天一、杨晓夫征战乒超,通过升降级赛保级成功。之后的2008和2009赛季,鲁能依然坚持本土球员作战,名次都位居第四。2010年,张继科拿到首个世乒赛冠军,这一次,鲁能男队喊出了保三争一的口号。
梯队建设遍布山东
最终,鲁能乒乓球队依靠大部分的本土阵容将龙杯和凤杯收入囊中,成就双冠伟业,李晓霞和张继科也荣膺MVP,直通亚运。对于鲁能来说,这个奖杯来得比“得马琳者得天下”更加沉甸甸。
“鲁能已经是国内管理最为规范,最职业化的一流俱乐部。”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主任刘凤岩这样讲过。在俱乐部的所有教练员中,男队主教练谷青成陪伴着鲁能俱乐部走过了整整10年,回忆起俱乐部刚成立时的情况,他仍历历在目。“刚成立俱乐部时,这边的管理也很严格。原来我们在运动队的时候,孩子们总喜欢赤膊训练,到了这边就不允许了。训练、开会、集体活动时都需要统一着装。平时训练结束后,必须将球都收好。这种严格让孩子们从小就养成很多好习惯。”
在搞好管理的同时,俱乐部一直高度重视后备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2000年,在俱乐部成立的同时,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正式接管原青岛乒乓球队,成立了鲁能乒乓球队青岛训练基地,负责引进、培养和向鲁能俱乐部输送13岁以下优秀运动员的任务。2001年,占地面积500余亩的鲁能乒乓球学校又在潍坊落成。目前,鲁能俱乐部已基本形成济南本部、青岛基地、潍坊学校三位一体、互为补充的良性格局。
双冠带来“钱景”
除了球员的培养方面,鲁能乒乓球俱乐部在经营方面也为乒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在很多乒超俱乐部连运营都举步维艰的情况下,鲁能乒乓球俱乐部本赛季通过自己的经营实现了300多万元的收入。
与俱乐部的投入相比,这300多万元收入只是杯水车薪,正如俱乐部常务副总孙建所说:“逐渐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对于俱乐部的经营总归是件好事。”据孙建介绍,鲁能的经营收入主要来自这几个方面:球队冠名、广告以及合理地在外地放置几个主场。2008赛季乒超联赛,因为各家俱乐部大规模地出售主场,造成了乒超联赛大部分比赛都集中在山西和江浙一带,严重影响了联赛的发展。从去年开始,中国乒超出台了固定主场的规定,在限制卖主场行为的同时,也给固定主场的俱乐部一定的补助。
本赛季,鲁能与济南奥体中心及当地媒体合作开发主场,在培养主场球迷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同时也节省了场馆和宣传费用。从第一阶段循环赛到淘汰赛,有15场比赛放在济南进行。在固定主场的基础上,俱乐部还将6场比赛放在了山西和山东滨州,获得了一部分收益。
夺得乒超双冠之后,鲁能队的赞助商还为男、女队送来了各30万元冠军奖励。孙建表示:“在济南主场的市场开发方面还有很大的文章可做,随着鲁能本赛季夺得双冠,相信明年的市场前景更加广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