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与北京马拉松”有奖征文:一段“崭新”的记忆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09月08日22:29  新浪体育

  新浪体育讯 从1981年的第一届比赛开始,我就成了一名服务于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的裁判员。30年的时光听起来似乎很漫长,有些记忆却是历久弥新。

  众所周知,这个比赛诞生于改革开放的初期,那还是一个物质相对匮乏的时代。记得在那个年代北京市举办大型国际比赛时,裁判的服装还都是统一的绿色西装上衣,白色裤子。裁判服都是临时借给你穿的,赛后还要再交回去。

  这种惯例的打破就是从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开始的。首届比赛我担任终点裁判兼5公里裁判,裁判服破天荒地换成了法国大鸡,有一套蓝色运动服和一件长袖翻领的棉毛衫,都是由日本方面的赞助商直接提供的,可组委会方面还想在赛后照例收回去。当时北体的几个老先生就很不情愿地提出了他们的想法,如果还要收回去,那凭什么要在比赛时穿赞助商提供的衣服。后来就在比赛前一天,组委会作出决定,赛后服装暂不收回,先由裁判暂时保管。

  从那以后我就没再穿过那衣服,没想到一直保管到现在。我想我的这套衣服,应该是保存的最好最新的。衣服静静地躺在这里,没再派上用场,根本原因是一届接一届地出现了更加崭新的替代者。第二届的时候裁判服还是法国大鸡,却换成了另一种颜色。在发放的时候,就明确告诉我们,如果谁愿意要,交10块钱就可以留下。虽说当时每月的工资也就是50元左右,可单凭10块钱在市场上是根本买不到这种进口服装的,大家都非常高兴地交了钱,而衣服就彻底归自己了。

  和裁判服一样,我们裁判必备的计时设备也是换了一茬又一茬。首届比赛我们用的还是普通的手工计时表,后来引进了手持的带打印功能的打印表,不过打印表的纸张都需要从日本进口。另外在比赛过程中,需要及时提供前50名选手的分段成绩,刚开始都是用报话器把成绩报上去,特别是在5公里计时点的时候,选手之间的距离还没有拉开,自然是相当费劲。不过现在都已经发展到芯片计时了,而且现在国内就有两个公司正在做芯片计时设备。

  作为一项历经30年积淀的传统赛事,北京马拉松的改变更直接地体现在参赛选手的水平上。直到九十年代初的时候,能够跑完马拉松全程的选手也就是几百人,可是发展到今天已经有数千人能够在5小时关门前跑完全程,这说明我们中国的马拉松群众基础以及中国人的整体身体素质都在提高。而且伴随着北京马拉松的发展,马拉松的赛事组织形式逐渐被国内其他诸多城市所效仿,并已然在国内形成了多点开花的局面。

  文复生(国际一级田径裁判,原北京马拉松总裁判长)


相关专题:2010年北京马拉松赛专题 

更多关于 北京马拉松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