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青奥盛会罗格情有独钟 能否感到快乐是最高准绳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08月13日07:52  东方网-文汇报

  奥林匹克巨人在走过了一百多年的风雨沧桑,今天,在2010年之夏,来到了美丽的狮城新加坡。首届青年奥运会,即将在太平洋与印度洋交汇的花园城市盛妆迎客。

  100多年来,奥林匹克的精神与信仰在全世界美好的期待与共同努力下薪火相传。1892年的冬天,顾拜旦男爵在巴黎索邦大学发表了一篇探讨人类进步与美好家园的演讲,后人称其为《奥林匹克宣言》。“坚持不懈地追求、实现一个以现代生活条件为基础的伟大而有益的事业。”

  从1896年的雅典到2008年的北京,奥林匹斯山上熊熊燃烧的圣火照亮了我们的星球,奥运家庭逐渐迎来了更多的伙伴。2001年,比利时人雅克·罗格出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就提出创办青年奥运会的构想。6年后的危地马拉,国际奥委会第119次全会一致通过决议,宣告全世界的青年人有了属于自己的奥运会。

  对于创办青年奥运会,身为奥运大家庭的管家,罗格主席情有独钟。他希望让更多的年轻人享受体育的乐趣,让他们成为未来奥林匹克事业的继承人。“青奥会的意义不仅在于运动,更重要的是对青年运动员进行奥林匹克价值观、健康生活方式、康乐方式和社会责任的教育。”罗格不止一次地表示,年轻人对奥运会的态度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长期问题。据国际奥委会的研究表明,目前奥运会的电视观众平均年龄偏高,象征未来的青少年则沉迷于数字构建的虚拟世界。“英国和欧洲的年轻人每周有20多个小时坐在屏幕前,他们疯狂地爱上了即时通信、视频游戏、个人电脑及电视节目;然而在我们年轻的时候,这些时间都被用来进行体育锻炼”。

  除了将年轻人从电脑屏幕前拖到体育赛场上,培养更多奥运参与者的现实考虑,罗格的青奥会情结其实由来已久,差不多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1989年罗格当选欧洲奥委会主席,其时发生了柏林墙倒塌等一系列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隔绝到开放、对峙到对话的巨大转变,让罗格感到有必要通过体育运动,为不同地区的年轻人搭建相互沟通的桥梁,弥合此前留下的罅隙与创伤。在他的努力下,首届欧洲青年奥林匹克节在布鲁塞尔如期举行。“当体育与教育相结合,就能成为吸引和团结年轻人的催化剂。”

  在罗格看来,既然是青年奥运会,就应当摆脱对奥林匹克模式的“依葫芦画瓢”。多数奥运项目都有世界锦标赛和世界青年锦标赛,简单模仿单项体育联合会已经在做的事情没有任何意义。“青奥会必须有趣,不能太严肃,不应该有传统奥运会的那种沉重。”总而言之,“有趣”才能吸引并留住更多热爱体育事业的年轻人,产生无法估量的磁石效应;罗格给青奥会制定的成败标准在于“运动员是否在赛会期间感到快乐”。

  当然,仅有快乐的运动并非罗格的初衷,青奥会还别出心裁地推出了一系列文化与教育项目。在竞技比赛之余,世界各地的年轻人还能参与5类CEP(文化与教育计划)主题、7种CEP形式,以及超过50个CEP活动。奥林匹克价值、健康生活方式、社会责任养成。在学习、发现与分享的过程中,年轻的运动员们可以掌握发展体育事业的工具,等体育生涯结束后能够顺利融入社会,并拥有职业的技能与健康的态度。

  本报特派记者黄春宇(本报新加坡8月12日专电)


相关专题:2010年青奥会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