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罗伯逊夺冠实至名归 曾为参赛花尽最后一个铜板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05月05日08:36  体坛周报

  尼尔·罗伯逊一直被称为“墨尔本机器”,如果这只能代表他的出生地,那么夺得世锦赛冠军之后,他完全可以成为整个澳大利亚、甚至大洋洲的斯诺克之王,因此他也有了更为响亮的绰号“Thunder From Down Under”。

  Down Under在英语中泛指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而从字面上又可以翻译成“平地惊雷”,恰好也能反映出罗伯逊从一文不名到世界冠军的成长历程。虽谈不上一鸣惊人,但他的成功之路确实可堪每一个职业斯诺克选手借鉴学习。

  在夺得冠军之后,千里迢迢飞行了24小时赶到谢菲尔德的妈妈阿里森·亨特,骄傲地给儿子递上了一面澳大利亚国旗,但早在14岁就开始斯诺克生涯的罗伯逊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虽然很早就显示出了惊人的天赋,并称为在澳大利亚本国排名赛中打出单杆破百的最年轻选手,但16岁时当罗伯逊毅然决定放弃在诺伍德二级学院的高中学业,专心致志转为职业选手打球时,遭到了母亲的坚决反对。那一年尽管打进世锦赛资格赛第三轮,但当赛季便惨遭降级。

  2003年,他在新西兰举行的21岁世青赛中赢得冠军,并得到了一张参加职业巡回赛的外卡,仅用两年他就取得世界前32的排名,2004/05赛季在8项排名赛中6次打进正赛,一年之后更是飙升至第13位,并在4项赛事中至少打进半决赛,其中还包括世锦赛。

  罗伯逊并非出身斯诺克世家,家境也不富裕。创业的那段岁月无比艰难,澳大利亚台球理事会秘书长保罗·科斯格里夫说:“他母亲甚至不得不举债一万澳元为他拼凑了前往英国打球的路费,等到了那里,口袋里仅剩下500镑,而这笔钱得用整整一年,吃饭问题是第一要务。第一次打进排名赛正赛时,他连件马甲都没有,所以只能从朋友那里借,而这一借就是一个赛季。”

  罗伯逊回忆说:“记得有两次参加排名赛,付完路费之后,我的口袋里连一个铜板都没有了。吃住都在比赛安排的酒店,要不是拿了点奖金,我连回程的钱都没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06年,罗伯逊摘得大奖赛冠军,职业生涯首夺排名赛桂冠,实现了同样来自澳大利亚的前辈埃迪·查尔顿从未完成的梦想。从那以后到2010年,他以每年一个排名赛冠军的速度积攒着自己的人气和积分,渐渐为世人所瞩目。

  虽然历史记载着澳大利亚人霍莱斯·林德鲁姆曾在1952年世锦赛上夺冠,但那一年大多数高手都抵制这一赛事,林德鲁姆的冠军头衔也并不广为承认。48年后,28岁的罗伯逊弥补了这一缺憾,他的夺冠可谓实至名归,货真价实。

  记者谢泽畅报道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2010年斯诺克世锦赛专题 

更多关于 希金斯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