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马兰奇是属于奥林匹克的,而奥林匹克是人类最伟大的精神,是我们的共同财富。他是我们所知道的,唯一一个走遍世界192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他把奥林匹克的理想火种播撒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他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期间成功地使奥运会开始了商业化运作并允许职业球员进入奥运会,使奥运会真正成为一个不分地区、不分民族、不分宗教、不分贫富的,全人类共同参与的体育盛会;他大力普及奥林匹克文化和教育,使越来越多地普通人获得了奥林匹克梦想。他说“我的血管永远流淌着奥林匹克的血液”,世界上很多人和我们一样从他的奥运人生中受益!
萨马兰奇是中国人民亲密的朋友,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的博大与友爱。何振梁先生告诉我们,在中国申奥成功之前,萨翁诚恳地说他在国际奥委会主席任内有两个“错误”,一是百年奥运没有回到起源地之家,2004年雅典奥运会可以弥补了;二是未能实现在中国办一次奥运会,他将力促消除这一遗憾。2001年他在莫斯科宣布北京主办第29届奥运会决定的声音刻进了无数中国人的心灵,中国百姓由衷地爱戴这位令人敬仰的奥林匹克老人。萨马兰奇从1978年第一次访问中国到2008年出席北京奥运会,刚好和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相吻合,像是在冥冥之中和中国人民同行。 他说,“我一生得到过许多称号和荣誉,但我最珍惜的称号就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
萨马兰奇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名誉教授,和我们同在人民大学的名册之中。当87岁的萨翁安坐在逸夫会议中心贵宾室的沙发上娓娓讲述他的奥林匹克理想和中国情结时,当他在论坛主席台上祝贺人民大学建校70周年的生日时,当何振梁先生讲述他对中国人民的情谊时,八旬萨翁的眼眶湿润起来,他像磁场般地吸引着在场的每一个人,萨翁好像不是第一次走进人民大学校园,而是我们早已熟识的慈祥长辈!
伟人萨马兰奇,传奇萨马兰奇,是我们的萨马兰奇!
——副校长、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主任 冯惠玲
一代伟人萨马兰奇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做出的巨大贡献世人有目共睹,他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也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我有幸见过这位老人两次,一次是远远的仰视,一次是近距离的接触。
2007年6月25日,“2007中国人文社科论坛暨北京奥运国际论坛”在我校举行,那天萨马兰奇先生出席论坛、讲话,从纪宝成校长手中接过证书受聘为中国人民大学名誉教授,并接受了我校徐唯辛教授创作的巨幅肖像画“我们的萨马兰奇”。整个会场气氛庄重而热烈,大家为能一睹萨翁风采而欢欣,也为他能够接受我校的聘请而高兴,更为他为我国申奥成功付出的努力而感动,萨马兰奇无疑成为当天会场中最耀眼的“明星”。但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当天的气氛如何热烈,场面如何壮观,而是萨马兰奇自始至终的从容与淡定,即使面对的是鲜花与掌声,这位老人除了偶尔露出浅浅的笑意以外,眼中始终流露着平和与坦然、深邃与智慧,像平静的大海,宽广深厚、波澜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许这位成就了太多的伟业与辉煌的老人已经能够超然地对待这一切。
今年1月份,我受我校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主任冯惠玲副校长委派,带领学校几位参与了人文奥运研究的老师一同访问洛桑,很幸运的遇到了萨马兰奇先生并与之合影留念。偶遇的故事我的同事钟新教授已撰文详述,我就不再重复,在这里我只想谈一下我的感受,从初遇时的兴奋,到等待时的期盼,再到感觉无望时的遗憾,我们以为那句“after”只是萨马兰奇为应付众多的崇拜者的托词,当然也考虑到老人的身体因素准备放弃我们的合影心愿时,没想到萨马兰奇却专门从餐厅出来走到室外的平台,选了一个好位置等待在那里与我们一一握手合影,大家喜出望外,感动激动之余,感受到的是一位伟人对自己承诺的一种信守,对我们这些无名小辈的一种尊重,当然也包含了对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中国人的一种情谊。这是一种人格的力量,这种人格的力量不会因萨马兰奇的离去而消失,它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永恒。
——科研处副处长 杨燕萍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萨马兰奇从来就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特别是在2001年7月13日的莫斯科全会上,当他缓慢地走向话筒前,激动地说出“BEIJING!”的画面,更是几代中国人都难以忘怀的一幕。
对于我们这一代体育工作者来说,萨马兰奇可以被看作是奥林匹克的代名词之一,他以他杰出的贡献和热情旗帜般地影响着这项伟大的事业,没有任何一个国际组织的领导人能够得到同等的关注和支持。自从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我在不断深入对人文奥运精神的研究的同时,更加了解 、崇拜并由衷地赞美这位坚忍、慈祥,对奥林匹克事业投入了他全部的精力和感情,对引领奥林匹克运动从低落走向鼎盛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对中国奥林匹克的发展和传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的伟人。
无论是在奥委会主席任职期间,还是在卸任后作为名誉主席发挥余热,30年间,他的人道主义情怀以及奥林匹克信仰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团结在了神圣的五环旗下,留给今人和后人的是难以计数的文化遗产以及一座永远屹立的丰碑。
惊闻萨翁逝世,一时难以置信,尽管和他没有更多的交流机会,但是我不会停止对这位我们永远的主席先生的怀念以及对其精神的学习。他的名字将永远和奥林匹克联系在一起,我们唯有在这条道路上不断进步才是对老人最大的告慰。
——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副主任 宋小荣
2010年4月21日,是一个平常的日子,但因为与一位伟人联系在一起,从而注定成为被人记住的不平常的日子。21日晚上9点25分,我正在收看哀悼玉树地震遇难同胞活动电视报道时,突然收到同事的一条短信:“萨翁两小时前仙逝!”惊愕!难过!我立即给这位同事回复:“昨天看到消息说萨翁因心脏病住院,没想到…”正跟家人说:“没想到一月份跟萨翁在洛桑的巧遇竟然成为永别”,一月同赴洛桑访问的同事也发来短信:“萨马兰奇先生逝世,哀悼!”我立即给同行的五位同事群发短信:“萨翁两小时前仙逝,沉痛哀悼!”带队的杨燕萍团长很快回复:“沉痛怀念萨翁!我们正琢磨着写一篇纪念文章,回忆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与萨翁的故事。你有何感想?写一下洛桑遇见萨翁吧。”另一位同事回复短信:“沉痛怀念这位可爱的老人!”我们团在得知噩耗的第一时间以短信的方式传递着难过的心情。我相信,大家此刻想到的一定是2010年1月15日那天与萨翁巧遇的情景。真不希望那噩耗是真的!我赶紧打开电脑,打开我们团与萨翁在洛桑奥运博物馆门前的合影、萨翁与我们每个人亲切握手的照片、萨翁在餐厅见到我们热情伸出手来的照片……那么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怎么说走就走了……永远难忘那天见面的每一个画面、每一个细节!似乎还能感受到萨翁热情握手的温度。似乎他还在对我们说:“你们是我的朋友!”
见过萨翁的人可能比其他人更多了一层失去朋友的心痛感觉。因为北京奥运会,中国有更多人成为萨翁的朋友,而萨翁执掌国际奥委会的20多年让这个世界上无数的人成为朋友。
萨翁刚刚逝世几个小时,网上已经有了无数的文章纪念他。萨翁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视频再次把中国人带回到2001年那个狂欢的夜晚。未来很多天,全世界将以各种方式纪念永远的萨翁。我写下我们与萨翁在洛桑巧遇的故事来纪念萨翁(已发表在新浪网和人民网上),代表我自己,也代表我的五位同事,还有我们的导游。导游在送我们回国前,千叮万嘱我要把他跟萨翁的合影传给他。那一刻,也是身居异国的导游最珍贵的人生记忆。
亲爱的萨马兰奇先生,您的中国朋友们永远怀念您!您遍布全世界的朋友都不会忘记您!
——人文奥运研究中心研究员 钟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