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12日电题:张怡宁:“冷面小丫”乒坛天后
记者张寒
赛场上,张怡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冷”,打球时几乎没见她笑过,总一副酷酷的表情,平时说话也言简意赅,没有任何多余的成分。然而,这副冷面孔的背后,有着一名普通的北京女孩为了心爱的乒乓球运动,风雨兼程20载的曲折历程。
8月22日,张怡宁在北京奥运会乒乓球赛场上夺得女子单打冠军时,她印着泪痕的笑脸映在现场大大小小的四十余块屏幕上,她热情的飞吻印在摄像机的镜头上,她送给家人、教练、队友、师长的拥抱,每一次都激起现场雷鸣般的掌声。那是“冷面小丫”最神采飞扬的时刻。
同样的激情也展现在雅典奥运会的乒乓球女单颁奖台前,那是张怡宁在重大比赛中的第一次登顶,是实现“大满贯”目标的最重要一步。很多人认为那是她真正走出“王楠时代”的标志,是世界女子乒坛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4年后的北京,张怡宁早已是乒坛“大满贯”得主,4枚奥运金牌则帮她追平了邓亚萍和王楠的纪录。
“要想获胜,你必须付出200%的努力。”22日张怡宁走下领奖台后的这句话为她不满26年的人生路做了最好的总结。
这26年间,打乒乓球几乎是她生活的全部内容。3岁多时,妈妈为了让宁宁有一技之长,让她学跳舞、学游泳、学武术,她要么坚持不下来,要么被教练认为没天赋;但她活泼好动,拿气球练电视剧《排球女将》里的扣球动作,或是对着墙壁挥打乒乓球,都学得有模有样。
5岁时她遇到乒乓人生中的第一个小挫折。小舅舅带她报名东城区体校的幼儿班,赶到时那个班却已经招满了,教练看她又瘦又小更摇头否决,舅舅急了,拉起宁宁的小手说:“教练!别看她小啊,您看她这手上,割了这么长个大口子,到医院缝了7针,她连一滴眼泪都没掉。这么坚强的孩子,您能不收吗?”教练被打动了:“行,那就跟跟看吧”,一句话为未来的一代乒坛王者铺开了道路。
6岁半,她开始就读于体校附近的铁路二小,家住宣武区却选择在东城区上学,父母的意思当然是为了让她更好地练球。于是那些年,每天早上6点半都能看到爸爸张启源骑着辆小三轮送她上学,风雨无阻。“父母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爸爸妈妈的坚持,我可能也打不到今天。”张怡宁如是说。
1994年底,张怡宁进了北京市体工大队,遇到了她乒乓生涯中除父母、家人外最关键的人物——李隼。“那时我在一队,一直听说二队有这么个小孩不错。1995年全国少年比赛我看了一下,小孩儿球一般,但气质很好,输赢都不动声色。”
除了关于气质的这句评价,李隼当时对张怡宁的看法还有“身体条件一般,但手感很好,就是行动上有些散漫……”某次集训,他悄悄告诉张怡宁,你去打那个队员,输了以后就别出来了;没说什么的张怡宁开始付出比平时多数倍的努力,终于赢了那个实力强于她的对手,也赢得了李隼的认可。
没有这位严师,张怡宁可能不会成长为如今这个技术全面的赛场杀手;没有这位慈师,她也可能熬不过低潮而取代李佳薇远赴新加坡打球。经历过10多年前的那段蛰伏,人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张怡宁:15岁时,她在八运会上一鸣惊人,第一场比赛便赢了杨影,接下来又把李菊、乔红、齐宝华“斩”于拍下;17岁时,她是荷兰世乒赛上的小小黑马,女单亚军的头衔让她终于走出事业上的瓶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