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残奥会给北京留下什么 写在北京08年残奥会闭幕之际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9月17日18:50  新华网


残奥会给北京留下什么写在北京08年残奥会闭幕之际

  9月6日,北京2008年残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举行。这是开幕式上的焰火表演。新华社记者陈凯摄

  新华网北京9月17日电 记者邹声文、顾瑞珍、周英峰、赖臻

  9月17日晚,“鸟巢”上空熊熊燃烧了11天的圣火渐渐熄灭,北京2008年残奥会圆满闭幕。

  成功、精彩、激动人心、永远难忘……闭幕之际,人们纷纷把美好的词语赋予北京残奥会。那么,这届特殊的体育盛会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自强、拼搏、超越——残奥会展现的精神力量,永远激励人们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

  一项项赛会纪录被刷新,一个个顽强的身影在拼搏……北京残奥会上,来自147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残疾人运动员,用自己的泪水和欢笑谱写了一曲曲自强不息、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的生命壮歌。

  在所有参赛的运动员中,身高只有1.34米的艾琳·波波维奇非常显眼。这位美国泳坛明星在北京残奥会上连夺4金,被人们誉为“女菲尔普斯”。

  “我就是要努力超越自己。”脖子上挂着金牌,艾琳·波波维奇兴奋地说:“生活中有欢笑也有泪水,现在一切都值了。”

  尽管在女子50米蝶泳S7级的比赛中没能延续摘金的势头,但这位经历12次大手术、战胜无数常人难以想像困难的姑娘并不觉得失落:“残奥会上的任何一枚奖牌都是莫大的荣誉。”那份从容和淡定,让人肃然起敬。

  残奥会上,每一枚奖牌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每一名残疾人运动员的经历,都是一段传奇。

  北京“水立方”里,杜剑平单手在泳池中犁开漂亮的水线,用自己的独臂擎起了中国代表团在北京残奥会上的第一枚金牌。在上届雅典残奥会上,他创造了勇夺3金3银的奇迹。

  杜剑平出生5个月后就患了小儿麻痹症,全身瘫痪。住院26天后,医生无奈地对杜剑平的母亲说:“再生一个吧,这孩子养着没好处。”

  但在母爱的支持下,杜剑平最终站了起来,虽手脚不便,却对游泳情有独钟。他在失去一条胳膊后练习游泳,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水中保持平衡。此外,手在入水时还会打到浮标,经常伤痕累累。但他没有放弃。

  “只要克服困难,就会取得成功。”站在领奖台上,杜剑平的笑容那么灿烂、那么自信。

  更多的残疾人运动员没有拿到奖牌,但他们都同样让人感受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六次参加残奥会乒乓球比赛的广西老将张小玲在F8级比赛中不敌瑞典对手,失去了决赛资格,未能续写每次出马都夺两金的辉煌。当记者问她:“以后还会继续打球吗?”她的回答平静而坚定:“肯定会的。即使不参加比赛,我也不会放弃乒乓球。”

  正当人生花季,还是小姑娘的张小玲因故截掉了一条腿。面对突然降临的灾难,她在日记中写道:“那是一段黑暗的日子,但我不能接受命运如此的安排。”在随后24年的运动生涯中,她用坏了13个假肢,也践行了一个强者的誓言!

  “从我呱呱坠地的那天起,就没有右小臂,但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残疾人。”尽管先天残疾,德国人海科·克勒格尔同样不肯向命运低头。

  “从8岁起,我便开始和其他人一样学习驾驶帆船,并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人生的前进方向。”这位42岁的2.4米级帆船运动员最终向世人证明,残疾人和健全人其实没有什么不同。

  残疾,仅仅是身体有缺陷,但人生可以同样地完美,生命可以同样地蓬勃热烈。

  北京残奥会缓缓拉开帷幕,在全世界的目光下,11岁的北川女孩李月在轮椅上活泼自如地舒展着自己的舞姿,一段“永不停跳的舞步”让无数人潸然泪下。

  这位在汶川特大地震中永远失去左腿的女孩坚信,灾难可以摧毁肢体,但摧毁不了生命的意志。只要梦想还在,追求梦想的脚步就永远不会停止!

  残奥会留下的精神财富让无数人感慨不已。“残奥会就好像我们的节日。”残疾姑娘陈敬说,“在残疾人运动员身上,我看到一样东西——我们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什么都可以做得到。”

  “观看残奥会,我常会产生一种感悟和自惭形秽。”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秦凡这样反问自己:“想想看,我们健全人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有什么烦恼不能抛弃?有什么理由不更加努力?”

  这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所说:“残疾人运动员的出色表现不仅超越了他们自身的体能,而且表现出战胜对手和困难、战胜生活中不公正遭遇的决心,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一课。”

  关爱、融合、共享——残奥会上展现的浓厚人文关怀,让整个社会倍感温暖

  “快看,‘鸟巢’在那边!”乘坐轮椅升降梯走出奥林匹克公园地铁站口,林女士和家人一起很快找到了这个久闻其名的建筑物。

  林女士的家在南城,到“鸟巢”几乎要穿越大半个北京。“一路基本没什么障碍,公交、地铁上也都有人帮忙。”林女士说,现在轮椅能到很多地方,自己的生活也有了更多的空间。

  经过多年建设,尤其是在残奥会的推动下,现在的北京正在努力变成一座“无障碍之城”:从街道到商场,从机场到酒店,从景点到场馆,从公交到地铁……无障碍设施随处可见,残疾人出行基本上可以畅通无阻。

  据统计,北京目前运营的八条地铁线中配备了140部直升电梯和120部升降平台,保证轮椅残疾人通行的要求。由70辆轮椅可以直接进入车厢的出租车组成的温馨车队,16条残奥无障碍公交专线,2835辆低底盘无障碍大巴,都已经投入城市交通运行中。与此同时,全市5000多户残疾人家庭和1500多个住宅小区完成了无障碍改造,医院、商场、影剧院、政府等公共场所也都实现了无障碍,而长城、故宫、颐和园等名胜古迹,都是在注重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完成了无障碍改造。

  残奥会开幕式上,一条名叫“幸运”的导盲犬引导着中国残奥会历史上首金得主平亚丽完成了火炬传递。作为盲人的“第二双眼睛”,导盲犬曾因为“身份问题”而在公共场所屡遭排斥。残奥会前,依据北京市专门出台的特殊政策,导盲犬不仅登上了残奥会的舞台,在日常生活中也正在被更多的人接纳。

  中国残联理事长汤小泉将北京市在无障碍方面的努力形容为“突破性的”,认为“北京具备了接纳全市的、全国的乃至全世界的残疾人和老年人的能力和胸怀。”

  北京只是全国各地无障碍建设的缩影。中国有关方面已经承诺,2010年之前将在全国范围内建成100个“无障碍城市”。

  残奥会,使北京不仅成为一座“无障碍之城”,也成为一座“爱心之城”。残奥会期间,4.4万名赛会志愿者、550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以及百万社会志愿者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随时随地为残疾运动员和观众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专题:2008年北京残奥会专题 

更多关于 残奥 的新闻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