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年元月,在成都进行了首期全国蹦床运动大集训,全国各地有56名运动员参加。原国家体委对蹦床训练已经迫不及待。3月份,在天津又进行了第二期大集训。
现任国家蹦床队主教练胡星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类竞技运动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发展,需要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女子要花费五六年时间,男子七八年才能达到一定水平。从1998年开始,各地业余体校已经专门为蹦床选苗,但目前都还未成年。一开始的摸索阶段,绝大多数是转项运动员。”
显然,这个项目的发展需要已经等不及从零开始培养蹦床苗子,能够马上利用起来的是经过体操和技巧一些同类项目训练的转项运动员。
黄珊汕就是1998年3月份福建蹦床队组建后第一批蹦床运动员,她从体操转项训练蹦床。何雯娜则是1999年的第二批转项运动员。
受益举国体制“潜优势项目”进步神速
中国蹦床水平为了快马加鞭赶超欧美,除了频繁的大集训,原国家体委还开设裁判员教练员学习班,学习国际蹦床竞赛规则和蹦床基础训练的方法手段,并组织蹦床技术考察小组远赴澳大利亚悉尼取经,观摩第20届世界蹦床锦标赛。
不到一年,1998年11月在福州市举办了首届全国蹦床冠军赛。这次比赛,参赛的蹦床运动员已经是刚组队时的双倍,达到108名。次月,中国便派出四名选手,开始出征国际蹦床大赛。
1999年,已从体操转练两人技巧的何雯娜转项到蹦床。一直陪伴何雯娜的助理教练马军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时她的搭档受伤了,她膝盖有伤病困扰,肘关节也不是特别好,就选择了练蹦床。”这一年,何雯娜10岁,马军阳15岁。
此后,两人不管是训练还是生活,都绑在一起。何雯娜称马军阳为“马姐”,何雯娜说自己是个“不太自信的人”,她开玩笑地自嘲:“总被队友损,害我现在总觉得说什么好像都是错的,彻底没信心了”。平常时,马军阳总是陪伴在她身边鼓励她,也总能找准何雯娜的“脉门”。“她一松懈,我就拿逛街、买东西来诱惑她。”马军阳说。
何雯娜刚刚开始蹦床生涯,比她早一年接触蹦床运动的师姐黄珊汕已经开始频频参加世界大赛,在中国首次参加世界蹦床年龄组锦标赛,就夺得了13~14岁年龄组的亚军。
2001年的第九届全运会,黄珊汕成为福建省夺金主力队员,何雯娜被交流到浙江省。“当时,全国蹦床主力选手都在福建队,其他单位会过来交换,何雯娜练得比较晚(没经验,也没成绩),其他省看不上她,唯独浙江省看中了她。”马军阳说。
那一届全运会,何雯娜取得了个人项目的第八名,次年与师姐黄珊汕一起被输送到了刚成立的国家队。
错过了悉尼奥运会,使得体育总局下更大力气发展蹦床项目。2002年将其列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潜优势项目,年底成立了蹦床国家队,在天津设立国家集训中心,全力以赴备战2004年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
胡星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蹦床运动的发展受益于举国体制。“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我们国家有举国机制,体操、跳水、技巧,同类项目的水平比较高,因此我们也进入得比较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