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火炬传递之文化解析西藏:走进哈达的故乡(2)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6月20日12:11  新浪体育
奥运火炬传递之文化解析西藏:走进哈达的故乡(2)



  随着西藏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敬献哈达这一崇高的礼节也在不断演变时尚。总的说来,藏族乡亲们的生活随物质提升之后,对这种过去上层社会常用的礼仪随之有了另一种文明的表现,更加普遍化、大众化了。在西藏民生大众的日常习俗中,人除了给人敬献哈达之外,还经常给动物和植物敬献哈达,不少地方,随处可见建筑物、牛皮筏、桥梁、树桩、牦牛角、器皿等生活用具上都挂着哈达。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我在西藏游走过不少的地方,接受过不少友人的哈达,多数为不认识的人所献,也有擦肩而过的一些文艺单位所献,曾想把它们一条一条的标明地点和敬献人名收藏,后来,这样的人和事在我的生活里出现的太多太多,仅仅收藏已无意义,不如用心去珍藏。哈达作为一种礼仪,接受后挂在脖子上,仪式结束后就得取下来,否则行动多有不便,索性将其视为自然为美的生活线条。但有一点可以见证的是,无论时代气息如何变化,哈达不变的永远是真诚,递增的永远是情感,表达的永远是祝福。

  几年前,我在成都陪藏语文作家扎西班典先生去文殊院(现改名为文殊坊),他进了大门,先献一条哈达,然后才参拜佛像,到各殿参拜,随后静坐。到离开时,我看见他又在自己坐过的座位后边放了一条哈达,当时十分不解。多年后,在西藏重逢,离别时,他为我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上面织有巴扎童嘎(白色的海螺)图案,我问起了他那次在文殊院献哈达的理由,他沉静地告诉我:人虽离去,心还留在那里。

  千条万条的哈达,生生世世的故乡。

  我想,我的心真的留在了西藏。

  亲爱的朋友,如果我们有幸结伴,同行西藏,我愿意为你敬献哈达一条,上面没有莲花、没有宝瓶、没有伞盖,只有我的印章一枚,那不是我的名字,那是到达那片天空的福址。

  珍藏起来,作为心灵永久的纪念。(文/凌仕江)

  作者简介

  凌仕江,四川自贡人,现供职于西藏军区文工团创作室,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藏自治区青联委员。主要作品有诗集《唱兵歌的鸟》、散文集《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飘过西藏上空的云朵》、《西藏的天堂时光》、《说好一起去西藏》等多部。有诗歌、散文、小说在国内外获奖。

  主要作品见于《中华散文》、《美文》、《少年文艺》、《北京文学》、《江南》、《解放军文艺》、《散文百家》、《中国校园文学》、《星星》等。大量作品被《新华文摘》、《读者》、《青年文摘》、《人民文摘》、《散文选刊》、《中外书摘》、《畅销书摘》、《阅读与鉴赏》等几十家媒介转摘。中央二台、七台、十台、西藏电视台等单位曾向全国观众介绍过他的作品。散文《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入选2003年全国春季高考语文阅读试卷,总分值18分。《风过可可西里》入选初中语文(北师大版)七年级试卷阅读试卷,总分值10分。《最后一片绿叶》入选高考现代文阅读客观题备考指导及文学作品阅读。散文《一口井的年龄》入选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之评价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李宁iRUN跑步俱乐部 NBA本赛季谁是最佳MVP
英雄大篷车抵达新疆 参加人数创历史新高
加菲在鞋狂:尺码4周年 李宁推出SIZE001限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