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细说削球手的削中乾坤 当今难觅高手未来究竟在何方(2)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3月02日13:09  深圳新闻网-晶报

  今生:难觅高手

  21岁的李倩是波兰队队员,来自我国的河北省队。在体校教练的建议下,她从小练习削球。由于有削球技术的运动员在国内很难发展,她五年前去了其父亲认为“打法比较讲究百花齐放”的欧洲,在波兰一个数一数二的乒超俱乐部打球。此次李倩所代表的波兰队在世乒赛一级队的24支队中仅列第19位,而李倩在参赛队员中仅列三、四号位置。“练削球比一般运动员辛苦,既要练防守又要练进攻,而且必须有非常稳健的心态,但我是一个急性子!”她说。不过,她表示自己很喜欢削球,“因为它很有观赏性,经常能愉悦观众。现在的打法尽管被很多人接受,但回合太少了,观众,特别是欧洲观众并不喜欢!”李倩的父亲接过她的话题。

  当今出色运动员鲜有削球选手,在中国队中最为明显。目前国内最著名的削球手,男的有侯英超,女的有范瑛。“他们现在只能在队里当当陪练,模仿国外运动员,偶尔有些不太重要的公开赛,他们才有机会去。”《乒乓世界》首席记者宋斐说。他认为,这项技术走向没落,与其他技术的冲击以及自身发展的滞后有很大的关系。而中国削球元老则指出,不少人认为削球打法是被动的,而且削球手的培养周期长,出成绩晚,难度较大,所以不愿培养这种打法的运动员。

  “没有谁比老瓦更会打削球,他的摆短、线路变化和节奏对削球手来说都是致命的,我虽然只和他打过一次,但印象很深。”曾经有人这样评价瓦尔德内尔。但众所周知,中国队上世纪80年代曾有一个专克他的“秘密武器”,那就是素有“笑面虎”之称的削球手陈新华。目前正致力于培养新一代削球手的他认为,尽管进攻是削球的突破口,但是削球不应过分地追求进攻,而放弃自己防守的本色。他认为,削球的攻守分量应该为四六开。

  昨天下午,韩国队第三位出场的朱世赫在领先的情况下,被日本队的韩阳逆转。记者观察到,这盘回合较多的比赛赢得了全场观众持续的喝彩声。“看来,削球除了讲究稳,还要多变化,多改良……”在看了朱世赫输球后,《乒乓世界》首席记者宋斐说。

  无情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乒乓球的百花园中,削球打法这些年来一直被视做一朵奇葩,在这项运动商业化和功利化的今天,削球手已难觅一席生存之地了。

  大家对削球的感情,一方面缘于观赏性。早些年的削球手,功底深厚,一个劲地削,直至把对手削到失误为止。这样比赛回合多,削球手又全台跑动,煞是好看。至于后来进化到丁松那般半攻半削,看得也让人拍手称赞。

  另一方面缘于它在中国乒乓球发展过程中起到的特殊作用。中国队在世乒赛上排兵布阵的几段佳话,均与削球手有关,比如陈新华、丁松等。

  不能说削球技术这些年来没发展,只能说是攻球技术变化更快。如今的中国男乒,主力们都可做到全台无进攻死角,而且进攻手段多样化。在这种攻球技术革命性的变革面前,要想靠防守去取胜,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现在的削球手,都必须掌握一定的进攻技术,可是在攻守之间的这个平衡把握上,很难做到收放自如。

  遥想1995年中国男乒打翻身仗时,丁松起了多大的作用。自那以后,中国乒乓球就开始领技术发展之潮流,先是中国队主力阵容中没了削球选手,接着是连个高水准的削球手都没了。中国乒乓球界对于削球没落不是没察觉到,但是培养削球手周期长,效果又不明显,于是大家就无奈地看着削球“沦落”。

  上一次削球让我们兴奋还是五年前,那届巴黎的世乒赛上,韩国削球手朱世赫一气削到决赛,包括削倒了马琳,遗憾的是他在决赛中输给了施拉格。昨天下午再见到出现在世乒赛上的朱世赫,仅仅是作为韩国队第三单打,输给了日本队排阵中为了避开他的韩阳。

  真是岁月流逝,敢问削球的未来在何方。

  (阎建伟)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