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在"超人狂欢"与"平民盛宴"之间 奥运精神的前世今生(2)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1月28日11:45  沈阳晚报

  1895年,瑞典科学大亨诺贝尔在他的最后遗嘱中提出了“诺贝尔基金会”的计划。

  1896年,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物理学教授伦琴宣布他发现了X射线。

  在这中间,1894年6月16日至24日,根据法国体育官员顾拜旦的建议,来自美国、英国、俄国、瑞士、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希腊等12个国家的49个体育组织的代表,参加了在巴黎索邦神学院举行的国际体育运动代表大会(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代表大会)。来自12个欧美国家的79名正式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成立国际奥委会的决议。1896年4月6日,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希腊雅典举行,有13个国家的311名运动员参加。

  格言背后的“超人”身影

  奥运会的出现,在当时实在是并不新奇的一件事情。19世纪初期,欧美一些国家为复兴奥运会进行了各种尝试。19世纪30年代,瑞典伦德大学的斯卡图教授曾组办过两次被当地报纸称作“奥运会”的比赛活动。从1849年起,每年一届,英国布鲁克斯博士组办过长达几十年的“奥林匹克节”。

  19世纪中叶以后,希腊人渴望借复兴古代奥运会来重振古希腊文明。在希腊国王奥托的支持下,一个名叫扎帕斯的希腊人于1859年10月1日在雅典组织召开了第1届泛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此后,在1870年、1875年、1887年和1889年,又先后举行了4次泛希腊奥运会。由于组织不善和仅限希腊人参加,泛希腊奥运会没能继续得到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法国人主持推出这么一个“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显然有其额外而明确的动机:这是法国重整国际秩序,提升国际地位的一个举措。

  当时,威廉二世统治下的德国经过俾斯麦的苦心经营,已经极其强大,德国要求复兴奥运会的呼声也很高,很多德国人想通过发起奥运会,来扩大影响,为称霸世界服务。

  所以法国与德国“抢办”奥运,竞争的色彩非常浓厚。

  但正因为是“抢办”,而且属于“旧瓶装新酒”,所以形势要求组织者顾拜旦拿出新意,来把这个事业包装好,把它提升到“崇高”的轨道上。

  正在此时,“更快、更高、更强”这句名言适时而生了。这一格言是顾拜旦的好友、巴黎阿奎埃尔修道院院长迪东在他的学生举行的一次户外运动会上,鼓励学生们时说过的一句话,他说:“在这里,你们的口号是:更快、更高、更强(Citius,Altius,Fortius)。”顾拜旦把它借用过来,将这句话用于奥林匹克运动。后来,国际奥委会将其正式确认为奥林匹克格言,并在安特卫普奥运会上首次正式使用。

  耐人寻味的是,这句话不仅恰当地总结了竞技体育的精髓,更表达了当时欧洲人意识深处的自我定位。什么定位呢?那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英雄主义为诉求的“超人”思想。

  提出超人思想的人,正是德国哲学家尼采。尼采认为现代人面对现代文明是失败者,他梦想改善人,造就新的人,即是“超人”。超人不是具体的人,是一个虚幻的形象。超人具有大地,海洋,闪电那样的气势和风格。尼采认为,超人还没有现实的存在,它是未来人的理想形象;超人给现实的人生提出了价值目标;超人是人的自我超越。

  超人思想的一大外化,就是“更快、更高、更强”。运动员在万众瞩目的竞技场上,穿着精心设计、突出肌肉与形体的比赛服装,表现着远远超越常人的力量、速度、耐力与技巧,这种竞技表演,正好实现了尼采对于超人的预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