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他曾两次参与北京申奥 刘岩:我是奥组委"老人儿"

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12月13日03:30  竞报

  2007年12月8日,星期六。在这个普通的休息日晚上六点半,北京奥组委办公大楼依旧灯火通明。此时,刘岩在办公室里忙碌着。“目前,双休日中加一天班的几率为100%,两天都加班的几率为50%。”越临近奥运会工作越繁重,压力也越大,对刘岩来说,加班可谓是家常便饭,成为一种生活定式。

  刘岩,北京奥组委法律事务部副部长,曾作为奥申委工作人员参加了北京两次申奥。北京申奥成功后,他又成为奥组委首批到任的工作人员。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第一次申奥至今———北京奥组委成立六周年纪念日,十几年中,奥运成为刘岩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他常常说:“目前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在2008年8月8日晚上,与家人一起在电视机前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那至少说明北京奥运会开幕前没有出现法律事务方面的意外,开幕式成功展现在全世界面前。”

  关键词·加班

  每星期至少要工作六天

  走进刘岩的办公室,人们会看到他的办公桌上没有电脑。“我的办公室没有电脑。我的电脑放在办公室外的公共办公区,这能让我经常听到同事们的想法和意见。”刘岩说。

  除了一些办公文件,刘岩办公桌上堆放着大大小小的药瓶和药盒。50岁的刘岩血脂、血糖、转氨酶等指标都较高,必须用药物控制。每天的超负荷工作和体力透支似乎成了刘岩的一种习惯。“我身体不好,但精神不错。”面对较差的健康状况,刘岩依旧很乐观。

  熟悉刘岩的人都知道,他是个“拼命三郎”。北京奥组委正常工作时间为早9点到晚6点,但刘岩的日常工作时间是早7点15分到晚7点,每周至少还会有一两天要加班到晚9点以后。“我不是什么加班爱好者,确实是要做的事情太多。随着奥运会筹备工作的全面推进,责任和压力越来越大,我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以往的爱好也都放弃了。”

  关键词·发展

  从三四个人到五十来人

  在北京奥组委,像刘岩这样见证了奥组委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全部历程的“老人儿”为数极少。“除了领导同志,作为两届奥申委工作人员,并且在奥组委工作至今的员工,数量也就在一位数之内。”刘岩说。

  刘岩回忆说,在惠侨饭店第一届奥申委工作时,每个部门只有一两台计算机,根本谈不上联网,甚至还设立了专门的打字室和油印室。而现在,刘岩指着偌大的办公大厅里一台台电脑说:“不仅办公设备增多而且更先进了,人员素质也大大提高了。组委会里已经实现无纸化办公,就连每个部长的签名都有电子手写体版了。”

  “就拿我们法律事务部来说,最初只有三四个人,现在已经有五十来人。这个规模赶得上一个中等规模的律师事务所了。我们这些工作人员绝大多数都是硕士以上学历,有的还是著名律师。”刘岩说,“随着奥运会的临近以及筹备工作的深入,奥组委的规模越来越大,每天上下班等电梯的人越来越多,食堂里用餐的人也越来越多。”

  关键词·创新

  成立法律事务部开先河

  刘岩说,北京奥组委是2001年12月13日成立的,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事业法人单位。在中国举办大型体育文化活动中,这种法人机构首次出现,开

中国经济、文化、体育活动组织机构的先河。

  法律事务部是北京奥组委成立后首批设立的机构之一。这又开创了我国经济、文化、体育活动组织机构内专门成立法律事务部门之先河。“像广州亚运会、哈尔滨大冬会、上海世博会都借鉴了北京奥组委的经验,成立了法律事务部门。这是中国法律进程的一个需要,也是一种进步。”刘岩说。

  关键词·守法

  首当其冲要做守法模范

  “我们是奥组委的法律哨兵,要协助委领导评估防范法律风险,维护奥组委的权益,保护奥运知识产权。”对于法律事务部在北京奥组委的工作职能,刘岩有自己的理解,“我们有责任协助委领导使奥组委严格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做守法的模范。”他认为,要提倡全社会都守法,奥组委首先要守法;法律事务部要协助奥组委守法,所以法律事务部更要模范地守法,而他作为部门负责人之一自然要首当其冲严格守法了。

  严格守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拿开车来说,刘岩自己开车上下班,于是滴酒不沾。驾车去赴宴时,不管谁想让刘岩喝杯酒,那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

  关键词·保密

  同事之间不说涉密内容

  “法律事务部绝大多数工作是可以公开的,任何部门或单位有需要,我们都愿意协助他们完成工作。但是,我们工作中有极小部分涉及到奥组委机密,在保密期限内不会向不该知道的人说,但我可以确保这些秘密事项都是合法的,都是依法办理的。”刘岩说,“像在会徽设计征集阶段,有些工作人员要提前介入,他们都会签署保密协议。向我汇报工作时,他们都说些原则性的东西,绝不会向我透露任何细节。”

  关键词·

申奥

  36岁时遭遇最痛苦时刻

  在参与奥运工作的十多年间,刘岩最难忘的还是那两次申奥经历———“我生命中最痛苦和最幸福的时刻都与北京申奥有关。”

  1993年9月23日深夜,在北京第一次申奥时的奥申委总体部工作的刘岩,正在位于惠侨饭店的奥申委办公室值班。当申奥失败的消息传来后,办公室的电话响起。“已经过去14年多了,我依然清楚记得那个电话。”刘岩感慨地说,“电话里传来的是痛哭声,他们什么话也没说,就是对着电话向我痛哭。”当时36岁的刘岩体会到一种极其沉重的挫败感。

  从1999年起,刘岩又参加了北京第二次申奥。他在第二次申奥中担任《申办报告》总编室副主任。和8年前一样,他在2001年7月13日晚间留守在值班室值班。当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传来后,刘岩恰巧也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的人,因为高兴一时语塞,用激动和痛哭来表达兴奋之情。那时已经40多岁的刘岩真正感到了成功的幸福———一种不是源于个人而是源于整个国家和民族成功的荣誉的幸福。

  新浪体育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