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奥运志愿者奠定良好契机 志愿精神未来有望全面开花

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12月04日01:33  都市快报

  

高峰系本报体育部首席编辑,今年年初借调至北京奥组委媒体运行部工作。本栏目在都快网上同步开通博客,读者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想法,都可以跟帖交流;关于奥运你有什么想知道的,也可以向高峰点题。

  时隔半年,上周日我再次走进中国传媒大学的校门,进行奥运会志愿者的面试工作。5月份,我们从中传大招募了第一批志愿者,他们在好运北京测试赛中都有很好的表现,最终全部留用,正式成为奥运会的志愿者。而这次,我们将招募尚缺的人员。

  面试进行得相当顺利。这回参加面试的都是研究生一年级的同学,相比上一批大三的学生,在同样的热情之外,他们显得更从容,更自然,也准备得更为充分。

  不过,有一位名叫李军的同学却引起了考官们的热烈讨论。他是在本科毕业工作了五六年之后才重新回到校园读研的,在一群同学中显得很特别。面试中,他的性格特征测试、对志愿者的理解、处理问题的能力都表现良好。但是,外语能力成了他的致命伤。不忍放弃的我们几度降低了难度,但最终只能“Sorry”了。对于工作中必然要与国外记者接触的媒体服务志愿者,简单的英语沟通能力不可或缺。

  其实,对许多不需要外语能力的岗位来说,这位同学完全具备成为一名优秀志愿者的素质。但是,各方面的设定却几乎注定他无缘奥运了。出于“馆校对接”的原则,奥组委在中传大招收的都是像媒体服务这类必须外语能力的专业志愿者。而离开学校的组织,想做普通志愿者,机会又可谓渺茫。我们也只能为他叫声可惜了。

  已经有学者指出,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大学生的比例过高了。悉尼和雅典这一项的数据分别是22%和60%,而目前,除了一些医疗、消防等专业人士外,北京奥运场馆内普通的社会志愿者人数寥寥。但问题是:大学生在为人处事和待人接物上的成熟程度、志愿服务精神的持久和稳定性并不完全让人放心。

  实事求是地说,志愿者出现学生大军也是不可避免的。毕竟志愿者在国内尚数新鲜事物,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机制,谁也没有过管理松散的社会志愿者的经验。而依托学校团委的力量,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对我们来说则是驾轻就熟。尽管,这与志愿精神的本意并不完全一致。

  所以,我倒觉得,与其说10万奥运志愿者是志愿精神在中国掀起的一个高潮,还不如说是一个良好的起点。也许,等这10万人中占绝大多数的学生走上了社会,并将奥运会时志愿者经历带到日常的生活之中,那,才是志愿精神在国内开花结果的时候。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