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上海台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弹子房曾一小时九毛六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8月15日09:51 东方体育日报
上周日晚上,第一届世界斯诺克·荣威上海大师赛在上海大舞台落下帷幕。决赛黑马奋蹄、小丁神奇不再、球王廉颇老矣、“火箭”赛前退出……一幕幕的意外、失望、感慨、遗憾都无法掩盖斯诺克大师们为我们呈现的饕餮盛宴,上海的台球迷终于可以如此近距离地欣赏国际巨星的风采。其实,在上海,台球从来就不是一项陌生的运动。 专题撰稿 实习记者 余晨洁 大光明弹子房 一小时九毛六 以前上海人习惯把打台球称作“打弹子”,因而,台球房也被称为“弹子房”。19世纪末,台球传入上海。民国八年(1919年),蔡国璋在真如开设了上海第一家弹子房,成为上海台球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 如今,戴着金边眼镜的喻志德老人依旧老当益壮,经常在吃过午饭后拿起球杆到球房里去练上几杆。至于水准,如果你是一个单杆五六十的业余选手,那就只得寄希望于以体力制胜。 “我第一次接触台球是初一的时候,1954年。”对台球的热爱令喻老先生对于半个世纪以前的事情依然记忆犹新。尽管解放前上海已有一些台球房,但由于昂贵的消费,那里通常是洋人、社会名流出没的场所。近代上海更为普及的娱乐活动是康乐球。“那之前我一直是打康乐球的,水平也挺高的。”但自打见识了台球,喻老先生便对其深深着迷。 “其实那时候打弹子也是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才玩得起的。”那时,喻老先生家住虹口区昆山路,“我们以前打弹子分小盘、中盘、大盘,就是指球台的大小。就拿我家那里来说,小盘一个钟头2毛4,中盘3毛6,大盘4毛6,好一点的大盘要7毛2,大盘玩的人很少。”喻老先生回忆道,“当时上海最好的弹子房有两个,一个是大光明,一个是淮海路上的切尔斯(音译)。大光明的大盘要9毛6一个钟头。而我1964年从财经学院(现上海财经大学)毕业进五金公司一个月的工资才57块。” “当时上海有两个老弹王,一个叫苏金龙(音同),另一个是纪相宝(音同)。我们那时候学球也没教练的,就是边看他们边学,模仿他们的动作。” 尽管消费昂贵,但喻老先生从1954年开始打台球一直坚持了12年,直到1966年。“1966年以后,上海所有的弹子房都关门了,没人打弹子了,我也没法打了,就转而打打乒乓球。”直到1987年,一次在街上偶遇年少时的台球玩伴,听说他已经成为斯诺克高手,并且在比赛中取得过不错的成绩,好强的喻老先生不服气了,“以前我打他,可以让他好几个。”这件事情过后,喻老先生拿起了闲置20多年的球杆,重拾旧梦。 史蒂夫·戴维斯:斯诺克的代名词 世界流行的台球种类根据起源主要分为英式台球、美式台球、法式台球和开伦式台球。我们所熟知的斯诺克是英式台球的一种,而8球、9球则是美式台球的分枝。 喻志德,一位年逾花甲的上海老人,一生与台球相伴,亲历了新中国成立至今上海台球运动的变迁。 根据喻老先生的回忆,从他开始打台球起到1980年代,“比例”(billiard,英式台球的另一种类)才是主流。“我们那时多数打比例,两颗白球、一颗红球,打分数的那种。斯诺克都是在打比例之余随便玩玩的。” 20年前,因为一个英国人的到来,让斯诺克一夜之间风靡大上海。史蒂夫·戴维斯、这个注定在世界斯诺克历史上要留下浓墨重彩的英格兰人成为了当时上海滩上斯诺克的代名词。 喻老先生的儿子也是一位超级台球迷,耳闻目染下,喻先生目前供职于沪上一家著名的台球俱乐部。 “上海的斯诺克热潮就是从1987年戴维斯和泰勒的那场巅峰对决开始的。我们这代人从小就是看着戴维斯的球长大的。”当时读高三的喻先生为戴维斯的球技所折服,读大学以后,课余有空他就与朋友相约球房,单杆六七十分的成绩也让他成为业余爱好者中的佼佼者。“我们那时打球的时候很多口头禅都和戴维斯有关,比如碰到一个很难做的球,我们就会说‘这个球就是戴维斯也打不好’;再比如一个人打出一个好球的时候,我们就会说‘你这个球有戴维斯的水准’。可想而知戴维斯在我们这批人心目中的地位。” 回忆起那次比赛,喻先生说:“我记得是在黄浦区体育馆打的,当时就很简单在中间摆个桌子,不像现在布置得那么考究,和乒乓球比赛差不多。电视转播技术也没有现在成熟,但那次的比赛真的非常轰动。除了戴维斯和泰勒,亨得利也来了,还有当时国内顶尖选手宋颂康和孙麟伯。尽管最终是大比分输给对手,但这应该是中国斯诺克选手比较早地与世界大师交锋的经历吧。” 此后,一些小型的台球房就如雨后春笋般在上海出现。“一个小时消费在15到20块,还是比较贵的。”因此,喻先生通常只能在父亲练球或教人打球之余“蹭”上几杆。 而那时,上海也出现了许多斯诺克的比赛,“我们那时没有职业球员。”喻志德老先生说,他最初是被黄浦区工人文化宫选中的业余选手,“参加比赛的都是各区、局、企业等为单位的业余选手。从1987年到1997年,我则一直代表财贸办参加各项比赛。” “这段时间,各区中,黄浦区、闸北区、杨浦区是水平最好的三个区。而以局来划分,冶金局、机电局和纺织局则是前三位的。”喻老先生回忆道。 希望国家加大对培养“丁俊晖”的投入 从19世纪末到2007年,时间流淌过了一个多世纪。从遍地开花的小台球房,到已成规模的台球俱乐部,今天的上海,台球已从最初小众化的贵族运动发展成为一项全民健身项目。 作为业界资深人士,喻先生认为上海良好的群众基础为台球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现在上海的球馆一到周末就几乎爆满,像我们俱乐部,不提前预约不能保证一定有桌子。”喻先生说,“台球的乐趣,并不是一定要达到丁俊晖和潘晓婷那样的水准才能感受到,不同水平的参与者可以体验不同的乐趣。像我们俱乐部有的小白领,刚来的时候动作都不会,到打进第一个球的时候,兴奋得叫了起来。” 而作为一个与台球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业余高手,喻志德老先生全程关注了此次大师赛。他认为,斯诺克是一项内外兼修的高雅运动,这项运动其实非常符合中国人的特点。“临场比赛,技术是基础,心理是关键。斯诺克没有激烈的身体接触,它考验的是选手扎实的基本功、稳健的心理素质、坚韧的意志品质和敏捷的思维,中国人是很聪明的。但这次比赛中也暴露了中国选手薄弱的意志品质。” 两代人,拥有同一个梦想。尽管斯诺克目前是非奥项目,但他们希望趁着如今大师赛这股春风,将更多的目光吸引到这个项目上来。 父子二人同时呼吁,希望国家能够加大对斯诺克运动的投入。“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要从小培养,而这笔培养费用完全依靠球员家庭显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一个国家某项运动水平的提高,不是单靠一个明星、一个冠军就行的,它需要一批批优秀运动员的不断涌现。中国乒乓球能够长盛不衰靠的就是一拨接一拨优秀的年轻选手。” 父子二人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和个人能够关注斯诺克运动,因为这将是个潜力无限的市场。“希望赞助商们能够看到斯诺克本身的魅力,持之以恒地赞助和推动项目本身的发展。”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