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百姓奥运:全民参与奥运 为百年奥运增添崭新一页

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8月07日09:30  中国体育报

  沂日

  安徽的施洪源,是一名从事了近30年中学体育教育的老师,他在参加了奥运舵手选拔活动后说,这项活动充分体现了全民参与奥林匹克的价值观,这一伟大创举对弘扬奥林匹克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将为百年奥运史增添崭新的一页。

  “梦有多大,希望就有多大”是这位教师心中的自然流露。早在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就提出了著名的“奥运三问”:中国何时能够派一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够派一支代表队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够自己举办一届奥运会?近100年来,这个奥运的梦想始终伴随着中国人民,不管是在艰难困苦的岁月,还是蒸蒸日上的年景,这个梦想始终与我们不离不弃。

  如今,经历了百年艰苦卓绝的努力,这梦想即将在家门口实现了,广大的中国老百姓打心眼儿里高兴,把它当作每一家自己的事,都想为它出点力,这种想法是再正常而纯朴不过了。

  给自家办事就得上心。对北京老百姓来说,百年奥运会的到来是件天大的事儿。面对自家的大事,能不认真对待吗?“北京的士之星”于凯为了准备奥组委主持的开闭幕式的建言会,开车的时候用心和乘客交流,车停下来就赶紧把要紧的意见记在本子上。他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把200多名乘客的意见带给北京奥组委。

  给自家办大事就得人人参与、个个上手。北京东四社区举行“邻里节”,5岁的小孙子用可食用色素在4个馒头上画了5个福娃,而60多岁的李大爷则亲手烙了一张有果丹皮“五环”馅儿的大饼给大家品尝。尽管爷孙儿俩的作品称不上完美,但他们却忙得不亦乐乎。因为他们觉得北京奥运似乎就在他们身边,体现在他们生活中的每一过程,只要一举手一投足就能跟北京奥运挂边儿。而他们只要感觉参与了北京奥运,心里就是快乐的、幸福的。

  给自家办喜事就得图个热闹、喜庆。北京奥运不仅是老百姓自家的大事,还是喜事。“现在每天的预订电话都响个不停,都是问明年8月8日当天还有没有位子可订。”北京一家餐饮老字号的负责人透露,与以往的预订不同,市民对于家宴的菜点不太关心,更关心的是所订的包间或是餐桌,是不是挨着电视,当天餐馆电视是否转播开幕式。更有许多新人把

婚宴选择在了那一天,这不仅是中国人图8月8日的吉利数字,更在于北京奥运的开场锣鼓就在那天敲响。

  2008年,还是我们中国体育报创刊50周年的辉煌时刻。作为一张从事了半个世纪体育报道的媒体,作为在北京奥运期间将进行赛场内外全方位报道的本报编辑记者,我们自豪的不仅是年届半百的体育日报与中国人民百年梦想的契合,而在于离奥运倒计时一周年的当口,我们的每封邮件、每篇报道、每张大样,都凝聚着对北京奥运的无限期盼。

  从现在开始,让我们的每个编辑、记者同全国的老百姓、北京的大爷大妈们一起,酝酿足感情,张开双臂,期待着与北京奥运会来个结结实实的大拥抱!

  乐志明:服务奥运不能掉以轻心

  实习记者 卢苇

百姓奥运:全民参与奥运为百年奥运增添崭新一页

  古代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可是对于乐志明来说,他已经不记得有多少次在家门前过而不入了。

  乐志明的名字,对许多人也许很陌生,但在射击界他却是鼎鼎有名。1996年,第一代进口SA900型电子靶就是由他接收的,在他的细致工作下,上海举行的第八届全运会得以顺利使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使用的SA9003型电子靶,同样也是由乐志明接收的。

  已经工作了21个年头的乐志明,现在是北京射击馆场馆训练保证团队的负责人。北京射击馆是首批交付使用的新建场馆之一。为了更好地保证国家队训练和场馆的安全,拥有1500多个门的新建北京射击馆,仅仅只用了1天的时间接收。这是一项压力大、时间紧、十分繁杂的工作。为了保证接收的顺利进行,连续几个月的时间,乐志明早晨6点不到就离开家,一直到凌晨1、2点钟才回家。而他的家,离他的办公室,仅仅只有3分钟的距离!

  在这几百个日子里,孩子只记得爸爸早上上班的时候,他还在熟睡;而爸爸在凌晨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时,他却早已进入了梦乡。妻子抱怨说,哪怕白天回家一分钟,让她见见面再走也好。然而乐志明却说,“所有的工作人员都不分白天黑夜地加班,我怎么可能一个人回家!”

  速度是一方面的,质量的保证才是最重要的。乐志明对工作严格是出了名的,一起工作的外国专家这样幽默地评价他:“他对工作一板一眼很严格,严格到要让人犯心脏病!”而乐志明却说:“奥运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它担负了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名誉!绝不能掉以轻心!”

  因为场馆接收时间短,准备工作充分,现在国家射击队已经开始正常训练了。这样的结果,让乐志明觉得再辛苦都是值得的。

  刘兴润:奥运选手的“赛时保姆”

  实习记者 王腾飞

百姓奥运:全民参与奥运为百年奥运增添崭新一页
刘兴润(左)接受记者采访

  如果费德勒、莎拉波娃这样的网坛大腕前来参加北京奥运会,赛场上谁是距离他们最近的人?在奥运倒计时一周年之际,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访了北京奥组委体育部网球项目主管刘兴润。

  运动员从奥运村踏上直通网球场馆的班车开始,刘兴润和36名志愿者组成的“网球团队”就将充当他们的“赛时保姆”,在馆内为运动员提供全面、细致、周到的服务,这其中包括:导引运动员进出训练和比赛场地,保证运动员准时准点到达比赛场地;在训练和比赛期间满足运动员合理的个性化需求,如在运动员上场比赛前及时送上热餐;维持现场秩序,随时准备处理突发事件等。与裁判、司线、球童不同,他们的工作不涉及比赛结果的裁定,但却会直接影响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表现。他们就是在赛场上距离运动员最近的人。

  还有一年就要迎来各国的网球高手了,这些“赛时保姆”是怎样工作的呢?

  “网球团队”就要下到网球场馆,准备一系列奥运测试赛。但目前,他们的办公室仍然是临时使用的,所谓的办公室,就是在一个室内游泳池上搭建了一层木地板,上面摆放了几张办公桌,窗户都是临时凿的。室内仍然在施工,耳边不时传来机器的轰鸣声;空气里也弥散着难闻的气味,据说“网球团队”刚刚进驻的时候还要用活性炭来净化空气。

  “网球团队”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展工作的。记者注意到,办公桌上,高高堆起的是与各相关部门的来往信函、奥组委下发的文件和学习资料、部门编制的工作流程表等。所有的人都脚步匆匆,一场临时召集的全体会议也将饭点一再推迟。他们目前的工作时段是早9时到晚7时,奥运会时就变成早5时之前到位,何时休息则要根据比赛进程而定。相应的,用餐时间将更加不能保证了。

  尽管如此,刘兴润还是表示,他和他的团队都很享受这种生活。大家戏称,随时可以在办公室里“游泳”;有些同事还用花草和一些饰品,将办公室布置得像家一样。毕竟,为奥运工作的机会可遇不可求。刘兴润笑称,他们现在是“忙碌并快乐着”。虽然忙碌,但他希望通过“网球团队”、通过社会各界共同的努力,使一切准备工作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郝小雷:奥运大餐上的一道沙拉

  实习记者 刘小龙 黄尚斌

百姓奥运:全民参与奥运为百年奥运增添崭新一页

  比之周围的建筑,奥运大厦可谓“一览众山小”,这里是北京奥组委的驻地,2008北京奥运会的指挥部。郝小雷就是生活在这里的一员,其身份是奥组委西餐总厨和餐饮外事接待协调员。

  18岁出道的郝小雷,20岁升任高级厨师,23岁升任厨师长,26岁成为行政总厨,这样的发展速度令很多同行艳羡,而光鲜的背后则是以深厚的业务功力为支撑。1990年学成毕业的郝小雷先后辗转于北京、陕西、山东等地的知名大酒店,积累了丰富的职业技能。在今年举办的一次国际厨艺赛事中,他击败了新加坡、法国、马来西亚等国的众多高手,一人独得两个“特金奖”,赛后,法国烹饪协会副会长找到郝小雷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交谈。

  虽然现在从事的是厨师工作,但郝小雷却和体育有着不解的情缘,上小学时他便在东城体校参加训练,主攻排球,由于身体条件出众,后被选拔到工体培训。初中时,他转学击剑,曾经在北京市的比赛中取得过不俗的成绩。

  虽然最终没能与体育结缘,但现在能够亲身参与到奥运工作中,对郝小雷来说,是一莫大的机遇,“一切以奥运工作为中心”,是现阶段郝小雷为自己设定的行动准则,所以他拒绝了其他酒店月薪高达两万多元的邀请,毅然留在奥运大厦。由于身处奥运大厦这个奥组委的核心地带,相比其他人还都在为奥运做准备的时候,他已经进入了实战状态。“为奥运服务不只是一句口号,它就体现在日常工作的一言一行中。”这是郝小雷对服务奥运的认识。因为要经常接待北京奥组委以及国际奥委会高层官员,郝小雷除了要做好他们的日常餐饮工作外,还要特别留意各个官员的一些特殊口味,以便为其量身定做适合的饭菜。此外,外语水平出众的郝小雷还经常负责一些外事接待工作,出色的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礼仪修养得到了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的称赞,维尔布鲁根一次和他开玩笑说:“准备如此丰盛的饭菜,你难道想让我发胖吗。”

  郝小雷经常这样形容自己:“对我来说,奥运会是一道大餐,而我就是大餐上的一道沙拉。”

  于凯:出租车就是我的奥运赛场

  实习记者 黄尚斌刘小龙

百姓奥运:全民参与奥运为百年奥运增添崭新一页

  “我不是运动员,但我一样有自己的赛场。出租车就是我的赛场!”谈起2008奥运会,于凯这样给自己定位。

  被人们赞誉为“北京的精彩名片,奥运的文明使者”的于凯,是首汽股份公司的出租车司机。他先后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的士之星”等多项荣誉,这次,他顺理成章成为公司选派参加奥运服务的“金牌司机”。

  “这是荣誉,同时也是挑战。”先后参加过亚运会,大运会和世界妇女大会等重大活动客运工作的于凯,对于奥运客运工作的挑战有着清晰的认识。

  为此,于凯和车队的其他司机一样,早早地就开始做着相关的准备工作:学习简明实用的英语会话,补充相关的礼仪、风土人情等方面知识。与此同时,于凯还利用各种空闲时间把自己参加大型赛会活动的经验悉心告诉给车队同事:奥运开车更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能开特权车;多嚼两颗口香糖除口中的异味;有任务时不能吃得太饱……

  前不久,于凯作为百姓评议员参加了奥组委主持的开闭幕式的建言会。为了准备发言,于凯开车的时候,就用心和乘客交流,车停下来就赶紧把乘客有创意的意见记在随身带的本子上。他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把两百多名北京市民的意见带给奥组委,受到奥组委和北京市有关领导的高度赞誉。

  为了表彰于凯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北京奥运所做的工作,首汽股份公司有意让于凯担任奥运火炬手。为此,于凯利用早晨和晚上的时间,每天跑3000米进行健身。“这么近距离地参与奥运会,一辈子也许就这一次!能够亲自给奥运会做点事情真的从心里感到自豪!”

  乔林为奥运提供气象服务的人

  实习记者 部国华

百姓奥运:全民参与奥运为百年奥运增添崭新一页

  美国有部电影《天气预报员》曾经风靡一时,电影中的天气预报员其实完全不懂天气,他只要帅,懂得在绿屏前比划一下就好。我们今天认识的是一位真正的预报员——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室副主任、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乔林。

  乔林是奥运会火炬登顶珠穆朗玛峰的后方气象服务小组技术负责人。但第一次走进天气预报室,就给我了几个没想到。没想到,他们每天处理的数据这么多,没想到他们的责任这么大,没想到他们在重压下依然这样的平静。但很快,我就释然了,并由衷地钦佩起来。

  查看实况监测信息,是乔林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这可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包括高空地面图、地面实况(包括风、温度、降水的变化)、卫星云图、雷达、数值预报的结果等,大量的数据,需要大脑像计算机一样精准地运算,做出初步的综合分析。然后再根据具体地点,做进一步的分析判断。这就是每天我们在不同时段看到的天气预报。

  “奥运会期间,正是北京的主汛期,雷电天气多,降雨频繁,对奥运天气预报应提前3天,并每隔3小时预报一次,甚至精确到几时几分降雨,能做到吗?”乔林说,奥运场馆的天气预报主要由北京气象局来发布,对于强对流天气的情况,中央气象台主要是提醒和指导当地的预报员进行监视,确定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时段和具体地点。现在,中央气象台对未来24小时预报的晴雨准确率已经达到了80%。而随着通讯手段的发展,已经能够做到提前6小时、3小时,甚至十几分钟的预报,准确性有了更大的提高。比如,8月1日,北京下午还是阳光明媚,很多手机用户就收到了短信:未来6小时,北京将有持续降雨和雷电等强对流天气。当晚9时,市区果然下起大雨。

  对于奥运火炬登顶珠峰,这注定在奥运史上再创一项纪录——有史以来首次!除了火炬和火炬手经受考验外,天气也至关重要。“登顶珠峰最怕的是什么?”乔林说,其实温度并不可怕,主要是风、强降雪和能见度。由于珠峰独特的地理环境,一般走山脊路线,毫无遮拦,风特别大就会把人吹走。而且,关于珠峰的气象资料很少。有了预知的难度,气象部门的准备也更加充分,他们不仅在不同高度设立自动气象观测站,明年攀登时,还组织了专门的珠峰气象保障队,到珠峰大本营提供现场气象服务。同时为了保障火炬传递,中央气象台每12个时段发布整体天气预报,并根据火炬传递线路提供未来5天的天气情况预报。

  “奥运会是国家一件大事,我们保证完成任务。”整个谈话中,乔林始终轻声细语、言语谨慎。这位曾经为神舟六号飞船发射、为北京财富论坛提供过准确气象服务的技术负责人,在压力面前再次表现了他的沉着。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