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北京奥运开幕式猜想(4):期待大片中的意外惊喜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7月13日11:10 三联生活周刊
——加拿大学者塞姆·卡特谈奥运会开幕式 记者◎王恺 塞姆·卡特是加拿大Emily艺术学院亚洲艺术中心主任,也是奥运会开、闭幕式研究专家,在他心目中,奥运会开幕式虽然可以用大片来形容,但完全可以分成两类不同的大片:“一种是完全好莱坞式的,使用明星的大片;另外一种是非明星化,靠创造力取胜的大片。后者的地位当然要高于前者。” 三联生活周刊:从1984年以来,开幕式大片模式逐步完善,请谈谈这么多年来给你印象最深刻的开幕式。 塞姆·卡特:印象最深的是1994年在挪威立勒哈默尔举办的冬季奥运会开幕式,那是个很小很传统的城市,开幕式上,所有参加表演者都穿着自己家里传统的优雅的服装,从家里走到户外,再走到会场中心,有一种特别奥运会在一个社区举办的感觉,让人特别感动。 再就是雅典的奥运会开幕式,它和立勒哈默尔的开幕式正好相反,是另一种精心策划的类型,但是历史文化和高科技结合得非常好,也是印象中最难忘的开幕式之一。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许多奥运会开幕式导演,像大卫·阿特金斯、伯奇都说自己喜欢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开幕式? 塞姆·卡特:莫斯科的奥运会开幕式虽然没有主题故事,但它的场面极其壮观,老人、孩子分别组成不同队伍,年轻人组成的队伍变换了很多种队形。由于参加开幕式的人多种多样,给人一种会场是一个庞大社区的感觉。而且当时苏联第一次用胶片纪录了整个奥运会的开幕式,体育馆像一个巨大的舞台,而观众则像在欣赏演出。但这种模式不适合人少的国家。 三联生活周刊:叙事系统在开幕式上的应用是怎么来的? 塞姆·卡特:实际上这起源于1984年奥运会,由于当时的财政原因,洛杉矶奥运会必须从企业争取大量资金支持,这样一来,也就必须让电视观众满意,所以他们在奥运会仪式前增加了演出,娱乐化的模式开始出现。 这样的模式有好有坏,缺点是那届奥运会开幕式里增加了大量新产品的广告,以至于你弄不清这究竟是广告盛会还是开幕式。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始把叙事系统完备化了,但由于那个故事很生僻,大家都不知道他们在讲什么。 澳大利亚奥运会开幕式的主要逻辑是原住民和移民逐渐混合,这样的逻辑比较清晰,但是最好的还是希腊奥运会的开幕式,当时场中出现那对嬉笑打闹的爱侣让人产生了精神上的强烈震撼,比起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幕式上叫人“啊”一声的喷气式飞机更让人惊奇。不过希腊的开幕式也有缺点,我觉得缺乏古希腊文化知识的观众很多场面都看不明白,我和别人开玩笑说:必须要有博士学位,才能完全明白雅典的开幕式。 三联生活周刊:您最不喜欢哪届奥运会的开幕式? 塞姆·卡特:美国盐湖城的冬季奥运会,全部是商业性演出,用了很多明星,但是缺乏观众交流和参与过程,看上去像一场演唱会。其实那些明星除了本国人之外,并没有多少人认识,大家也不太关心。澳大利亚开幕式上的小姑娘,比起很多明星来说要更让人愉快。 对中国而言,它的明星就是那些杂技演员,他们的知名度在世界上最高,如果非要用明星的话,我建议用他们。 用明星肯定是出于商业化考虑,但是商业化过度的开幕式有非常不好的后果:盐湖城、洛杉矶的开幕式上有大片座位给了赞助公司,但是这些公司不一定把票都送出去了,结果开幕式上有不少座位是空的。而想看开幕式又无法弄到票的观众多得是,这就给人很不好的印象。 我非常害怕奥运会开幕式沦为好莱坞式的大片,只用所谓的大明星、大场面,而没有自己真正的、传统的文化形象。中国很努力地争取到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我希望张艺谋导演的开幕式能给世界文化增添一个新的文化样本,让世界各地的人们看见与自己想象中完全不同的中国。人们看了开幕式后可能会重新思考他们心目中的中国。-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