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从无路处找路--记探索体育事业市场化第一人许绍发

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6月26日09:40  竞报

  他第一个使用高抛发球技术并一鸣惊人

  他在第3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得冠军

  他是中国乒乓球运动功勋卓著的四位总教练之一

  他是探索体育事业走市场道路的第一人

  62岁的许绍发依然保持着运动员的健壮身材,脸色红润,说话时底气特别足。他的办公室不大,墙上挂着纪念中国乒乓球队建队50周年的一米多长的全家福,办公桌上摆着他和徐寅生、江嘉良等人的合影。

  许绍发现在的身份是三鼎体育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从他离开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的位置成为中国体育市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算起,这个身份已经有十几年了。但是,许绍发还是喜欢别人称呼他“教练”,他说“这样亲切”。

  许绍发的谈话中几乎没怎么提到那一代人常有的艰辛往事,甚至在谈到“文革”中被批斗的经历时也把人逗得哈哈大笑。他是那种总能在苦难中找到快乐的人。就是这个总是看上去很快乐的人,曾经带着中国

乒乓球队在逆境中二次崛起,曾经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为中国乒乓球找到了市场的出路。有人说,他是一个总能在无路的时候闯出一条新路的人。

  缘起:看县长时发现乒乓球

  许绍发从小顽皮,对周遭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十几岁的时候,有一天他想去看看县长什么样。“那时候觉得县长是特别大的人物,他可以决定是否枪毙一个人。”

  县委大院不让随便进,许绍发就爬墙进去了。进去的时候正是十点多钟,他看到有些人在做广播操,还有些人在一个台子前打一种圆圆的小球。双方打过来打过去,很好玩。

  “我不知道那是什么玩意儿。”那一天,许绍发感觉这种运动带给他的兴奋甚至超过了县长。这是许绍发与乒乓球的第一次相遇。

  许绍发回家自己锯了块木板,支起来,找了些小伙伴来和他打球。一生的球缘就这样开始了。

  1960年,许绍发把乒乓球打到吉林省体育训练班,1965年又打到国家乒乓球队,直到1975年打到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

  “那些和我打球的小伙伴后来全后悔了,他们说要是当初和我一直打下来,没准也成世界冠军了。” 许绍发说。

  辉煌:高抛发球 震惊世界

  在运动员中,许绍发算是大器晚成的。

  1973年,许绍发以28岁的年龄首次出征南斯拉夫第32届

世乒赛。赛场上,许绍发亮出了研习已久却从未公开展示过的绝活——高抛发球。

  当他把球高高抛起,观众和对手甚至不知道这个活跃的中国人要干什么。人们还来不及调整眼睛和大脑的不习惯,许绍发已经悄悄地用手臂和腕部的力量把旋转着落下的乒乓球稳准狠地发了出去,给了对手一个大大的措手不及。“变幻莫测”、“举座皆惊”,这一幕成为人们至今难忘的回忆。

  1975年第33届加尔各答乒乓球锦标赛上,许绍发再次使用了高抛发球。中国队以5比3重夺男团世界冠军。许绍发也拿到了自己运动生涯中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世界冠军。那一年,他30岁。

  许绍发很快就退役了,但是人们记住了他和由他起始的“高抛发球”,这项技术沿用至今。

  曲折:“文革”被批用球“整人”

  许绍发喜欢说笑,而且直率。这个性格让他在“文革”中受了罪,最惨的时候100多人批判了他一个多月。

  “有的人吃饭前要念叨几句,为了革命多吃点饭,我就说,我们不革命,我们不吃了。”这下得罪了人,许绍发成了反革命。

  “从日本比赛回来,临走的时候看见东京的机场灯火通明,到了北京,我们的机场一片漆黑。我就说,咱数数一共有多少盏灯。”后来有人因此在会上批判许绍发“攻击世界革命心脏”。

  许绍发被批判,后来又被开除了党籍。这期间因为是重点审查对象他失去了参加第31届世乒赛的机会。

  他回吉林老家,发现过去前呼后拥来接他的人群没有出现,只有一辆三轮车把他接回了家。走的时候,有人用辆大卡车把他送往火车站。就是这种凄惨时候,他也没忘了幽上一默,问朋友:“你用这卡车把我拉哪去呀?是不是去枪毙?”

  许绍发挨了整,他要“报仇”。报仇的办法很特别——打球。“我打球时候玩他。”以许绍发的技术,本来几下就能赢了对方,他偏不,他忽而把球打到左边,忽而把球打到右边,对方被他逼得满场乱跑地拣球。“政治上我斗不过,打球嘛,他比不过我呀。”许绍发嘿嘿一乐,似乎所有的不平都在那一刻发泄出去了。

  现在,许绍发把这些事当笑话讲,一笑泯恩仇。

  任教:直拍横打 重振国球

  1977年,许绍发当上了教练,后来,他当上了主教练、副总教练,1985年至1992年担任国家乒乓球队的总教练。

  许绍发挂帅期间率队获得12项世界冠军、2枚奥运会金牌,培养出江嘉良等一批世界冠军,并于1987年特批刘国梁、孔令辉等一批十二三岁小选手进入国家青年队。

  当然,许绍发这个时期最重要的贡献还是提出了直拍横打技术的新观念。

  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队主要是直拍快攻打法。1988年第24届奥运会,乒乓球首次进入奥运会,最被看好的男单比赛中,江嘉良以1比3负于瑞典人林德。

  许绍发看出了中国乒乓球队技术的隐患。“我们已经从巅峰状态下来了,打法缺乏新意。”

  紧接着,多特蒙德第40届世乒赛上,中国队以0比5输给了瑞典队。

  惨败让许绍发痛下决心:“逼得没有办法,只有创新,直板快攻打法已经没有出路了。”

  在同一个时期,一支国家乒乓球青年队在北京秘密组建。这支由十一二岁的孩子组成的队伍包括后来脱颖而出的刘国梁、孔令辉。组建者正是许绍发。

  1988年,许绍发与国家体委科研所研究员吴焕群联名发表了试验直拍反手背面攻的倡议。

  1992年的成都,中国乒乓球大奖赛,16岁的刘国梁第一次用直拍横打技术击败了诸多世界名将,最终获得冠军,向世人证明了直拍横打技术的价值,也让怀疑者看到了答案。

  转折:困惑中摸到市场之门

  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浪潮的突然而至一度让国家乒乓球队面临着生死危机。出国打球还是留在国内?退役经商还是留在队里?巨大的经济反差冲击着这支曾经久经考验的队伍。渐渐地,人才外流,训练质量下降,最终导致了中国乒乓球在汉城奥运会之后的大滑坡。

  许绍发意识到,传统的管理正在显得苍白无力。

  他选择了离队,赴欧洲考察德国联赛的成败得失。

  1993年,许绍发带着自己的乒乓情结回国,创办了三鼎体育公司,策划了一系列乒乓球活动,成为中国第一个把体育带入市场的人。

  1995年7月,许绍发在大连、大庆、福州和厦门搞了四场世界冠军挑战赛。瑞典的阿佩依伦、佩尔森以及中国的王涛、马文革和刘国梁成为他策划的比赛的主角。“我自己组织的两场赚了,让中介组织的两场赔了。”不管怎样,这是许绍发市场化道路的标志性的开端,也是中国体育领域最早的商业比赛。

  1996年,许绍发和

中央电视台联手创办了“中国乒乓球擂台赛”。此后四年,每周六下午3点50分,几百万乒乓球爱好者准时锁定中央电视台二频道,争睹名将风采。到2000年,这个擂台赛已经吸引了国际大牌选手的眼球。其中,由第45届世乒赛男团决赛原班人马参加的中瑞对抗赛,总奖金是乒乓球历史上创纪录的18万美元,最高门票价也创纪录地达到880元人民币,电视收视率超过千万。

  媒体评论说,许绍发从总教练的位置上卸任十年之后,仍然在中国乒乓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在中国体坛极为少见。

  访谈:没路可走才去闯市场

  记者:你的“高抛发球”绝技给乒乓球界带来很大的震撼,当时发明和使用这项技术的灵感是怎么来的?

  许绍发:这个东西不能说是我发明的,我是在1973年第一个把高抛发球技术推向国际的人。我们吉林省的乒乓球运动员刘玉成住院了,闲着没事就在床上练习发球,没有球台,他就把球抛起来,他的手也抖动得厉害。他住院回来以后就把这个方法演示给我们看。当时的教练毛蕴珊本来不是乒乓球教练,是打排球的,他觉得这个方法好,就让我们学习,这里面也有他打排球的灵感。

  记者:那为什么是你把这个技术应用开来的?

  许绍发:当时想推这个技术,当下就把刘玉成调到国家队来教,但是他别的技术不如我好,没有机会打国际比赛,而我有。所以后来我上来了,他下去了。

  记者:为什么一直到1973年才第一次在国际比赛中使用这个技术呢?

  许绍发:当时是保密的,对外不公开。中国在第26、27、28届的世乒赛上都拿了冠军,就想在第29届的时候把这个技术推出来。可是正好赶上“文化大革命”,有4年没有参加比赛。第31届世乒赛的时候我因为是重点审查对象,没有去成,这个球也就没有发出来。所以到了32届世界锦标赛上才推出来。当时我一打,观众都奇怪这个球怎么抛得这么高,觉得很好笑。

  碰到困难才组建了青年队

  记者:你任总教练的时候组建了青年队,后来这里走出了刘国梁等一批优秀的选手。当时为什么要组建这样一支特别的队伍呢?

  许绍发:因为当时我们碰到一些技术上的困难。我发现我们这批打球的人影响下一代,在运动员身上一个错误的东西可能影响他10年,而在教练身上可能影响他整个教学的水平。像江嘉良,他是两届世界冠军,教得也好啊,大家都跟着江嘉良学,可实际上呢,他的技术已经不行了。他还能拿到世界冠军是因为瑞典的瓦尔德内尔还没有成熟起来。我们当时就说这个打法已经不行了,但是教练员不信。

  在那个情况下,我们就想做些别的尝试。当时国家体委有个政策,每个队都不组建青年队了,目的是调动省里的积极性,可是呢,他们对技术发展的认识又会遇到问题。技术上碰到困难了,各省市我们打招呼又打不通,这样我们就和国家体委商量,特批组建了一个青年队,刘国梁和孔令辉都是在这个时候进来的。

  记者:听说孔令辉进入青年队的时候还有一些偶然性?

  许绍发:当时要进入青年队的运动员分成三类:第一类是肯定要调的,第二类是可调可不调的,第三类是不调的。当时孔令辉是属于第二类,没有肯定要他,调不调要由我来决定。我正批文件的时候,我的朋友袁大任来了,问我干什么呢,我说报青年队的名单。他就问我有没有孔令辉,我说有,但是可调可不调。他说一定要调孔令辉,那是个冠军苗子。我就决定把孔令辉调上来了。如果当时不是那么巧,我把他拿下去也是有可能的,也就没有今天的孔令辉了。

  记者:你在做总教练期间推出了直拍横打技术,听说为了推出这个技术你们特别培养了刘国梁这个苗子。

  许绍发:最早使用这个打法的其实不是刘国梁,是江嘉良。他到欧洲去,欧洲的报纸全骂他,说他不认真打球,打法有失世界冠军的风度,还取消了他的一个比赛。他打了世界比赛回来以后有一次打着玩,我看他打得非常好,心想要是早点发现他这样打就好了,觉得可惜。后来,我们就研究这个打法。刘国梁呢,是在中国公开赛上用这个打法赢了,一下子轰动了。

  年轻时曾为让球闹情绪

  记者:在你做教练的时候让球现象很多吗?比如后来闹得很大的何智丽的事情就发生在这个期间。

  许绍发:让球也是为了整体的利益,不是说我们有个人的目的。何智丽在国内打球的时候正好是我当总教练的时候。有些人把她当成一个反抗旧体制的英雄,我看她不是一个英雄。我跟何智丽谈过,我说你要是英雄的话,你上了场跟对手说,哥们儿,你不让着我,我也不让你,咱们就是这么干,这是英雄。可是,别人让她,她接受了,到她让别人的时候她不让,这不是英雄。这是乒乓球队内部矛盾的产物。

  我当运动员的时候有一次在国外比赛,徐寅生叫我让球,我也不高兴啊,我把包一下子摔到地上了,我说我能赢,为什么叫别人上,不叫我上。结果呢,别人上了还打输了,我也没打到。那时我也特别渴望去打。

  记者:所以你当时从心里也是不想让球的。

  许绍发:实际上都已经麻木了,太多了,有时大家一起开玩笑,都想不起来谁让过谁了。我认为在特定的时候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的利益,到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大家就都不计较这些事情了。像日本,我们当时只能在一些小项目上赢他们,现在我们已经远远地超过他们了,可是你看他们在乎吗?人家有其他的品牌,不拿冠军,照样生活得很高兴。我再去美国一看,一个奥运冠军比赛回来,大晚上的只有老婆孩子在机场等着接他,跟我们不一样。

  搞比赛并非只为赚钱

  记者:当时你从教练的位置上下来,又去闯市场的路,这个转折是怎么发生的?

  许绍发:我开始搞市场的时候,中国的市场没有开放,容纳不了这么多运动员,所以我们中国高端的运动员外流得特别厉害。其实我们当时就是没有路可走了,才摸索出来这么一条路。

  现在外流的运动员少了,你让他出去他也不出去了,为什么?我们市场开放了,我们运动员能拿到钱了,拿得比国外还多,外国运动员还愿意来中国呢。现在我们的市场是高水平的市场。

  记者:在创办公司的过程中有没有人说你用乒乓球赚钱了?

  许绍发:当然有,可是他们也不知道我能赚多少钱。一个乒乓球,再赚钱能比得上足球吗?再说,我也不是只有赚钱才干的。有的时候不赚钱,甚至赔钱;有的时候一场比赛搞下来就赚几千块,我也干;当然,也有赚几十万的时候。

  本版文/本报记者 刘淑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