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国体操人口还在增加 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在哪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6月18日14:18 新闻午报
自浙江姑娘王燕在本届全国体操锦标赛上摔落重伤之后,关于体操运动员的培养和保障等问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一个体操运动员的成长要经过怎样的道路?他们为此会付出怎样的代价?中国体操人口的现状如何?本报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上海体操队领队李备。
问:运动员成长周期多长?
答:滕海滨12年,程菲10年
由于体操动作的难度非常大,其项目的普及性显然很低,因此,人们总是惊叹于运动员们如何以优美的身姿完成一个个比杂技还难的动作,当运动员站到领奖台之前,他要经历多少磨炼呢?
上海体操队领队李备向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漫长的成长道路。“中国体操目前的培养体制分成三级。比如上海市,第一级是10个区的业余体校。第二级是市体校,一般运动员在10岁左右进入二线队。第三级是上海市代表队,也就是所谓的一线队。上海市一二线队一般都从梅陇基地体操中心挑选运动员,梅陇基地则从各区挑选队员,而国家队的运动员都来自各省市队伍。”
当一个运动员从地方业余体校走到了省市队,在全国大型比赛上夺金斩银,随后进入国家队,这就构成了一个运动员的成长周期,这个周期到底需要多长时间呢?李备的回答是,“时间的长短是因人而异的,完成这个过程,滕海滨大约用了12年,程菲则用了10年。”
“男子运动员的培养周期一般比女子运动员长。一般来说,十三四岁的小运动员已经可以在全国赛上大显身手了,在队中,十七八岁的孩子已经是老队员了。”李备具体分析道。
问:运动员成才比例是多少?
答:上海的淘汰率远低于全国
冠军的光环固然美丽,成才背后的代价自然也不菲。这“十年磨一剑”的不懈付出,也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扛下来,最终走上领奖台的。
在从事体操训练的孩子中,成才的毕竟是少数,李备领队对“成才率”进行了粗略计算,“目前上海练体操的小孩不超过1000人,有10个区的业余体校在搞体操,这个规模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三线队在业余体校训练,四五岁开始启蒙训练;10岁左右进入二线队,大概四五十人;一线队男女一共不到40个,有4个女孩2个男孩最后进入了国家队———比例超过10%,淘汰率相对全国而言不算高。”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大概只有5000人在进行体操训练,能进入国家队的运动员则远远达不到百分之一。
我们试图计算出一个运动员“成才”所用的费用,李备对此表示,“在正式进入上海体操队后,运动员已经不用缴纳费用,按照国家政策,运动队每个月会发给运动员相应的工资,基本上在1300元至2000元左右的工资。”
据了解,区业余体校的培训费用大概为100元/月,梅陇基地费用为2.6万元/年,假如一个孩子首先在区业余体校练习两年的体操,随后进入梅陇基地进行3年的训练后入选上海队,单单在从事体操项目上的培训花费至少也在8万元以上。
问: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在哪?
答:可以自谋出路,也可以由国家分配
“上海体操现在面临最大的困难是人才的匮乏,体操项目在中国的开展情况远不如美国,在上海,很多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好,家长都舍不得孩子练体操,觉得太苦了。每年的招生情况都很不理想。不过从全国的情况看,目前中国从事体操训练孩子的人数还有所增加。”李备说道,这与大多数人的预想有所不同。尽管体操是中国队的传统项目,但它的普及性毕竟很低,一般什么样的家长会让孩子去从事这个项目的训练呢?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大部分孩子的家庭情况属于中等偏下的。”李备谈道,“体操是个很苦的项目,很多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去从事这么艰难的体育项目。上海体操的市场化目前开展得还不够,像这次八一和广东等强队都是有企业冠名赞助的,目前上海队还没有,在硬件条件和经费等方面,我们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但是,体操运动员获得成功后所带来的收益也是巨大的,孩子心中都有自己的偶像,他们可能会希望成为李宁第二或者李小双第二。这次上海女队上场的四名主力都是外地过来的队员。另外拿上海队来讲,土生土长的上海孩子只有20%到30%,我们在辽宁有个培训基地,给我们输送人才。上海很多孩子家庭条件好,肯吃苦的不多。”
此外,李备还谈到,从上海队退役的体操运动员,一般都会安排进入学校深造,比如上海体育学院等。李备确信受伤队员退役后会得到相应的保障:“男选手一般20多岁退役,女选手20岁退役,如果退役的时候有伤,会评定是几等伤病,如果伤病很重影响生活,国家每年会发放补贴。退役后的体操运动员出路很多,有的去大学念书,有的改学健美操,有的当教练,可以自谋出路,也可以由国家分配。”
立场
“难度不封顶”如剑高悬
体操全国锦标赛本来是一场平静的比赛,因为浙江小将王燕的意外受伤掀起了轩然大波。年轻的“燕子”失去飞翔的翅膀,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考虑一下问题的根源。
按照国际体联的规定,王燕的下马动作属于C组难度(难度不高),下马时不能有人保护,否则会被扣分。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王燕失误的瞬间,教练没有出现在器械旁进行保护,参加比赛大家都想赢,总不能还没得分,就先扣分。
在国际体联的眼里,王燕的动作难度算不了什么。但那对于她来说,可能已经是个极限。规则的制定门槛很高,忽略了一个大众参与和适应的因素。
2005年国际体联理事会修改了“完美十分”的规则,决定动作难度上不封顶,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新规则就像鞭子一样抽打着各国体操运动员,迫使他们朝着高难度进军。为了在比赛中更具有竞争力,运动员们只能无止境地上难度,毕竟体操作为竞技体育是要靠成绩说话的。
大原则既然已经确定,国家队和各地方省队也只能适应规则,发展高难度动作无可厚非。竞技体育如果不能在国内外赛场上取得好成绩,就是教练的失职,所以各国教练只能积极地去适应新潮流。正所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否则只能被淘汰。
其实新规则在制定时就充满了争议,在2005年的修改规则理事会上,体操中心主任高健作为理事之一参与其中。他当时的观点是新规则有不妥当之处,首先新规则势必会引起更多的伤病;其次新规则可能降低体操的参与度;第三是不断修改规则使观众看不懂体操。足球和篮球的参与度和关注度高,就是因为人们看得懂,也玩得来。据高健讲,他认识的一个裁判在离开体操界一年后再回来,发现规则已经是大相径庭,有看不懂的感觉。
在全国锦标赛期间,国家女队领军人物程菲没有选取最高难度的动作。女队教练组组长陆善真解释说,最高难度动作就意味着对身体极限的挑战,在身体状态没有达到最佳的情况下,最高难度动作就意味着失败和受伤的风险。陆善真的话明确指出,高难动作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可以去尝试的,在熟练的基础上还需要状态的支撑。
王燕的受伤很可能迫使她放弃从事了近十载的体操运动。“燕子”折翅之后,我们需要反思些东西:目前的体操发展方向是否是良性的,是否能够促进体操向更深远的方向发展。仔细想想,是不是我们的游戏规则坏了……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