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奥运比拼全方位进行 新闻报道成为“第二战场”

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6月14日09:56  北京日报

  众所周知,许海峰在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为中国赢得了第一枚奥运会金牌。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洛杉矶奥运会上还发生过一段“中美争夺首枚金牌”的故事。

  1984年我国派出了三百多人的代表团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在第一天举行的男子自选手枪60发射击项目比赛中,当许海峰获得第一名后,新华社迅速向世界发出了中国夺冠的快讯。几乎与此同时,一场自行车比赛也即将结束,美国运动员领先,从闭路电视转播画面中可以看到运动员就要冲过终点,于是东道主美联社向世界发出了美国获得首枚金牌的消息。由于射击比赛比自行车比赛提早一些结束,所以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许海峰获得洛杉矶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他还亲自到射击场为许海峰颁奖。

  历届奥运会各大通讯社都会在第一枚金牌的报道上展开“厮杀”,看谁在时效上领先。所以通讯社之间发生这种“首金新闻之争”也就不足为怪了。其实不仅是首枚金牌,奥运会历来都是世界各主要媒体展开新闻大战的场所,所以新闻报道被称为奥运会赛场之外的“第

二战场”。

  -注册记者名额之争

  新华社体育部主任高殿民,曾经采访过6届夏季奥运会,作为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委员,对奥运会的新闻报道情况十分了解。他介绍,尽管申请采访奥运会的媒体很多,但近几届奥运会对记者的总人数采取了严格控制,所以国际奥委会提供的注册记者规模基本保持不变。

  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规定,参加奥运会报道的正式记者名额总计是11000人,其中文字和摄影记者为5500人,电视广播媒体为5500人。按照文字记者的名额分配惯例,美联社、路透社和法新社,这三家被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国际性通讯社直接从国际奥委会获得名额,三大通讯社各家最多可拿到200多个名额;而其他各路媒体都是通过国家和地区奥委会发放的名额获得奥运会的注册记者资格。

  多年来,国际奥委会要求各国和地区奥委会发放记者名额时要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要求发放。在国际奥委会的媒体指南中一直沿用的标准依次是:国际性通讯社、国家通讯社、国家级报刊、国家级体育日报、单项或多项体育专刊杂志、综合性信息杂志。

  在上届雅典奥运会上,国际奥委会发放给中国奥委会的正式注册的文字和摄影记者名额是97人,不包括新华社直接从国际奥委会拿到的80个名额。当然,2008年奥运会北京作为东道主,按规定东道主媒体还可以多得到一些名额。

  奥运会期间,文字和摄影记者的大本营就是主新闻中心(MPC)。在悉尼奥运会上,总计120个世界大型新闻机构在主新闻中心租用了办公室,面积最大的400多平方米,最小的25平方米。根据规定,组委会要向世界三大通讯社和东道主通讯社免费提供400平方米的办公室。为了更好地宣传自己,还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租用了新闻中心的办公室。

  据北京奥组委媒体运行部部长孙维佳介绍,北京奥运会的主新闻中心是奥运会历史上最大的,除了出租办公空间,还将有1000个标准记者工作台,总计5000多平方米的文字记者工作区,以及5个不同大小的新闻发布厅。赛时这里将是记者最集中最繁忙的地方,平均每天有20场以上的新闻发布会举行。记者的工作量可见一斑。

  -高科技采访设备的较量

  每届奥运会,新闻战场和赛场一样都在进行“更快、更高、更强”的较量,而这种较量都依赖于最新通讯技术的应用。这一点在图片报道上尤为突出。

  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新华社派出15名摄影记者分别在看台12个拍摄点及场地上拍摄,从不同角度拍照,再通过局域网把照片传到设在现场看台上的图片编辑机内,编辑添加图片文字说明并进行编辑后迅速将照片发出。所以,开幕式开始后仅两三分钟,媒体用户就开始陆续接收到现场拍摄的照片了。

  孙维佳介绍,由于使用

数码相机拍照,摄影记者可以原地不动通过无线局域网将照片源源不断地发出,编辑再通过ADSL专线“接力”发稿。这样传输速度快,摄影记者拍摄和发稿两不误。而且,图片编辑直接“坐镇”现场,对图片进行文字处理,更直观生动,编辑还可以通过步话机指挥调动记者拍照。

  由于对新闻图片的需求越来越大,奥运会采访报道构成和人员结构也在调整。雅典奥运会上,美联社和新华社的摄影记者几乎占了报道总人数的1/3。雅典奥运会上,新华社的摄影记者配备了生成800万像素照片的数码相机,每个记者使用的摄影器材和发稿电脑价值都在30万元人民币左右。

  -记者素质和意志的比拼

  对于任何一个记者来说,报道奥运会都是一种幸运,这同样对个人能力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高殿民对此体会颇深。他说,记者的装备现代化了,也使得记者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奥运会要求记者成为“全能”选手。在雅典奥运会上,新华社每个记者都配备了

笔记本电脑、录音设备和数码相机。文字记者一方面要承担英文和中文的稿件写作,另一方面还要进行音频采访,并兼顾摄影。先进的技术使记者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发挥。

  他还提醒每一名记者,数码相机最好随身携带,因为在奥运会赛场上,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有可能发生突发事件,记录下那个瞬间,你的照片就有可能具有很大的新闻价值。

  对奥运会这样的综合性赛事的报道,要求记者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一些采访射击比赛的记者现场写完稿件后没有赶上最后一趟班车,好在一个日本记者正要开着面包车返回,但车里已经坐满了人,新华社记者只得挤在后备厢里同车返回。新闻采访的甘苦和辛劳只有记者自己最清楚,没有一个好身体,恐怕连坚持到最后都很难。

  要圆满完成奥运会的报道,记者除了要了解比赛项目和运动员情况、具备流利的外语交流能力、掌握最新通讯技术,还要有挖掘新闻的钻劲和闯劲,以及一个好身体。

  本报记者 罗乔欣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