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三大国手忆苏杯:孙俊从这里成长 陈宏成败皆在此

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6月07日10:45  《羽毛球》杂志

  2007年6月11日,新一届苏迪曼杯羽毛球混和团体赛将在苏格兰格拉斯哥进行,在这里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属于苏迪曼的点滴记忆:

  孙俊:苏杯就是我的羽球成长史

  文·李婷

  对于苏迪曼杯赛,男单宿将孙俊有着清晰如昨的记忆。在1995年、1997年、1999年的三届苏杯赛上,他经历了成名、旁观、立功三种不同境遇,他说,自己最经典的战役和最精彩的表现都是在苏杯赛上完成的,苏杯对于他不仅仅代表了一种为集体而战的荣誉,更是一路书写记录下了他的羽球轨迹。

  1995年在瑞士洛桑举行的第四届苏杯,对于

中国队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捧得
苏迪曼杯
,这标志着中国羽毛球一个新的开始,它对我个人也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这是我参加的第一个如此重大的国际大赛,我的超水平发挥不仅使我一战成名,也使我成为了世界冠军。

  其实当时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冠军,只要战胜丹麦挺进决赛就算很好地完成任务了。在半决赛对丹麦的赛前准备会上,李永波问我和董炯谁上,当时董炯排名在我前面,但我没等李总话音落下,就说我上,结果我超水平发挥,赢下了劳里森。

  在与印尼决赛头一天的准备会上,李总又问男单谁上,我说一般情况下一个选手很难连续两场都超水平发挥,但是我有信心比半决赛打得更好。我也不知道自己哪来的那么大的信心,当时印尼有三个单项都排名世界第一,其中就包括男单的阿尔比,此前我对他输多胜少,但我就是有这个自信。

  前面两场女双和女单都赢了下来,我当时做准备活动的时候就想,我要是赢下这第三分,苏杯就是我们的了。比赛进行得挺顺利,我和阿尔比各自赢了一局,决胜局一开始,我就觉得我肯定能拿下,结果我以15比11取胜。球刚一落地,我还没反应过来,场边的教练和队友就都跑到场内,一下子把我扔了起来,我这时才感觉到太兴奋了。后来有一个球迷从看台上扔下来一面国旗,我举着绕场一周,那种激动和自豪是我以前从没有感受过的。

  1997年苏杯赛,那段时间,我的状态不是很好,去格拉斯哥以后,我一场都没有上,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与韩国队决赛前,我说我想上,因为我打团体总是会有不错的发挥,但大家都觉得还是董炯的实力更强一些。我就一个人到田径场上一口气跑了15圈,觉得特别委屈和郁闷,心想你们说我不行,我就要在后面的世锦赛上证明自己。果真我在世锦赛的时候闯入了决赛。

  1999年算是我最巅峰的时期,各方面对我的期望值也很高,但这一届比赛我觉得特别难打。半决赛对韩国,我打得就有点悬,第一局输给安哉昌之后,我尽快调整,才扳回了后两局。

  与丹麦队决赛,我对阵皮特·盖德的那场球是我参加苏杯印象最深的一战。第一场混双我们输了,第二场是戴蕴打女单,我是第三场。戴蕴打的时候我正在做准备活动,时不时看一下场内的情况,戴蕴一直落后,我就已经做好了我们0比2落后的准备,说实话,我心里也有点没底,但我那时候完全没有去想我这关键的第三分会赢还是会输,只是一直在积极地准备,想发球、想球路。

  戴蕴赢了,我们和丹麦打成1比1,我顿时就觉得我肯定能拿下这一分。

  一开场我打得很顺,很快以15比13赢了第一局。第二局开始我打得也不错,但是打到8分的时候我突然不会得分了,发高球被他杀死,挑网前被他扑死,于是他一直追到了12平。这该怎么办?我觉得我需要改变一下,于是我跑到中线边上去发球,他一下子就蒙了,趁他不知所措的时候我连赢几分,又以一个15比13拿下了这一局。

  我们最终蝉联了冠军,但这届比赛的艰难却让我记忆深刻。尽管我现在不打球了,但是作为一名教练,每届苏杯我还是会一如既往地关注。我希望我培养出来的球员也有一天能代表中国站在苏杯的赛场上。

  张军:我最喜欢打苏杯

  虽然头顶两届奥运冠军的光环,但是张军毫不掩饰地表示,自己最喜欢打的比赛就是苏杯,因为这是集所有项目、所有队员在一起、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羽毛球综合水平的团体赛,那种同心协力、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的精神不是其他任何一个比赛所能代替的。

  我的第一届苏杯是在1999年,我在苏杯的第一场比赛是对

马来西亚的钟腾福/李万华,但是我和张尉很遗憾地输了。那场比赛后,张尉受了伤,我的搭档就换成大队员余锦豪,结果我俩打的第一场又输给了吴俊明/陈甲亮。直到半决赛对韩国队,我们才赢了球。

  决赛对丹麦,第一次打大赛的我特别紧张,尤其是前面打成了2比1,如果我们赢下来,苏杯就是我们的了,所以我上场前一直在来回走,余锦豪就鼓励我说一定能行,结果我们顺利拿下第三分,帮助中国队蝉联苏杯。赢球后我激动地和所有队友拥抱,第一次感受到了苏杯强烈的魅力。

  2001年,经过奥运会的洗礼,我已经有能力来控制自己、面对困难了。半决赛对丹麦,第一场混双,我和高凌0比2输给当时世界第一的索加德/奥尔森,之后双方打成了2比2平,我和张尉承担起决一生死的重任,对手是男双排名世界第一的埃里克森/拉尔森。和1999年一样,我上场前又开始紧张,双手一直在发抖,但是一上场看到球网对面的丹麦人,我马上来了信心,上届比赛战胜过他们,这次也一定可以,我和张尉在比赛中一直用语言给彼此鼓劲,最后2比0拿下。打完比赛那一整天,我特别兴奋,晚上一直没睡着,就等着第二天和印尼队的决赛了。

  2003年苏杯赛时,蔡赟/傅海峰已经出来了,所以从那届开始我只打混双。与韩国队的决赛,成为我印象最深的一场苏杯赛。虽然说丢掉苏杯不是我一个人的原因,但我一直认为自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还是我和高凌先打混双,第一局我们9比5领先时,出现了一个是非球,金东文一个回球出界有两个手指那么多,但是那个满头白发、带着眼镜的老太太司线却说是界内,因此裁判就判这个球界内。这一下打乱了我们的节奏和情绪,以这个球为转折点,我和高凌很快就输了下来。

  局间休息的时候,我和高凌都没怎么说话,教练的部署也没怎么听进去,感觉大脑一片混乱,压力特别大,而金东文和罗景民拿下第一局后完全放开了。我还记得,金东文和罗景民第二局上场前互相非常有信心地笑了一下,而我和高凌则是一脸的木讷。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第二局比赛进行得太快了,他们连连得分,我和高凌连擦汗换球的时间都没有,结果不到10分钟比赛就结束了,我和高凌竟然一分未得。

  比赛完了,大家都没有说话,教练是安慰我们还是批评我们,我一点印象都没有了。只记得自己低着头离开,一个人回到房间,一晚上辗转反侧,一直在想为什么会输球?不停地自责。回国后,虽然批评我的不多,但是我的那种挫败感持续了很长时间。

  终于,2005年,作为东道主我们再度捧回了苏迪曼杯,观众的热情,震耳欲聋的加油声,让我深切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羽毛球队队员是多么自豪。这就是苏杯,赢球需要大家一起努力,输球也有大家一起承担。所以我喜欢打团体,特别是苏杯,更能体现团体的力量。

  当然,我还是希望自己有机会第五次参加苏迪曼杯,格拉斯哥,如果落选了也没有关系,我会在电视机前守候,和大家一同分享胜利的喜悦。

  陈宏:成也苏杯,败也苏杯

  有过2001年苏杯上的一鸣惊人,也有过2003年苏杯上的千夫所指,已经退出国家队的陈宏对自己参加苏杯的过程毫不避讳。他说,一个人就是要敢于承认自己所经历过的,不管这种经历是好还是坏,也不管这种经历带给自己怎样的影响。

  1999年我随中国队一起去了哥本哈根,但我当时在苏杯赛上没有上场机会,所以我就期待下一届能真正体会到上场厮杀的感觉。

  2001年第一次参赛的感受是复杂的,既有第一次参加大赛的激动喜悦,也有对于结果未知的忐忑不安。小组赛我打得不错,半决赛和丹麦老将皮特·盖德对阵,虽然我很有冲劲,但他毕竟老道,打得我处处受限、接连丢分,以0比2败下阵来。好在其他队友发挥出色,我们最终挺进了决赛。

  在提交决赛参赛队员名单时,还发生了这样一个插曲:半决赛刚结束,教练和队员一起在场边开会商讨明天的出赛名单。讨论到男单的时候,汤导说吉新鹏自动请战,他在奥运会上赢了叶诚万,所以推荐他来打。但是李总则说我虽然刚输给皮特·盖德,但场面并不难看,而吉新鹏近来的状态并不好,还是决定让我出战。

  我很感谢李总给了我这个机会,所以场上拼得很凶,最后以2比1战胜了叶诚万。当我摸着金灿灿的奖杯时,除了激动,很有一股成就感,觉得这奖杯上也凝聚了我的一份力气。

  2003年在埃因霍温,我本以为这又将是一次美好的经历,但是所有的一切在决赛之后全变了。小组赛我只打了一场球,感觉还没怎么活动开就轮到了决赛。

  决赛面对韩国的李炫一,我心里不是特别有底,我们的实力五五开,谁都不占有绝对优势。第一局,我的气势和精神状态都不错,但球路却很单一,我马上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准备工作没有做到位。输了第一局,第二局虽然一直落后,但我却没有放弃,一连挽救了八个赛点,但最终还是输了下来。

  下场后,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前两场打成平手,后面的男双我们又不占优势,成败就在我这场男单。我认为是我的输球导致了全队丢掉苏杯,回到宾馆后,我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又懊恼又自责。回国后,我更是面对了前所未有的指责和压力,从教练到舆论,我都饱受争议。那段时间我很低落,只得自己咬着牙来挺。我对自己的要求更高,看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了,各方面都在改变着。

  我努力改变自己,就是为了在2005年家门口的苏杯上雪耻,但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我没有得到一场比赛机会。看着队友夺冠我也自豪,自豪于中国羽毛球这个强大团结的集体,但我更多的是悲伤,悲伤于没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和心愿。也正是从那届苏杯之后,我的情绪和状态开始下滑,萌升了退役的念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46,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