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世乒赛趣闻:外国老记不识偶像 笑言中国人一个模样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5月29日12:23 申江服务导报
6天,2007年萨格勒布世乒赛结束了。中国女乒新领军人物郭跃轻松完成“封后”之旅,马琳、陈玘首度夺得男双冠军,王励勤则蝉联冠军。在“不能承受生命之轻”的东欧古都,乒乓台依旧由中国人一统天下,这多少让西方人感到了生命中的“不可承受之重…… 谁是王励勤? “你们中国人长得都太像了!”尼玛抱怨着。 王励勤、王皓、马琳和陈玘四名即将参加男双决赛的球员,在赛场外的塑料棚里粘球拍,尼玛,这位已从“从前的球员”变身球迷的非洲人,却只能依稀分辨出上届世乒赛的男单冠军王励勤。确实,在不少西方人眼中,中国人的长相差别几乎“微乎其微”,根本超出他们的“眼力辨别范围”。尼玛以前也是一位优秀的乒乓球选手,曾经多次获得非洲乒乓球锦标赛冠军。但是当王励勤、王皓、马琳和陈玘一起出现在他面前时,他还是无法准确地认出谁是自己的偶像王励勤…… 都是“球星”? 正式比赛开始的前一天,中国队来到训练馆进行例行训练。正当我和中国男队教练吴敬平闲聊时,突然有一名外国女运动员操着半生不熟的英语,请求与他合影。“没想到吴指导在萨格勒布也有‘粉丝’追逐啊!”我半开玩笑道。“不是,她们只要看到穿中国队服的就会要求合影,大概搞不清楚我是谁呢。”吴指导一边摇头兼摆手,一边乐呵呵地回答。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几乎每次戴着世乒赛的证件在场馆外就餐或问路,都会被误认为是“来参赛中国乒乓球队员”,萨格勒布确实被掀起了一阵乒乓热。 赛场“催人汗下” 由于空调强度不够,每当场馆内人数较多时,都能看到这样一个有趣的情景:所有人都拿着类似纸片一类的东西拼命扇风,这时,记者证便成了方便好用的“扇子”。主馆内尚且“催人汗下”,训练馆就更不用说了,简直可以用“蒸笼”来形容。不论是训练还是比赛,运动员个个像从水里捞出来,浑身湿透。队医随身携带的治疗伤病的冰块,成了队员们觊觎的降温良品……据说,队员们下榻的酒店也是酷热难耐,中国男队主教练刘国梁每次给队员们开完准备会,都不得不到室外透气…… 运动员喝水?领水票! “喝水不?”这是记者和运动员在萨格勒布场馆碰面时的问候语。 事实上,谁会想到规模如此盛大的世乒赛,在为运动员提供饮用水方面竟是如此“节省”,得凭水票到指定地点领取饮用水。而对中国队这样一个庞大队伍来讲,组委会放发的水票远远不够。天气疯狂地热着,运动员补充水分的要求自然也更大,有时,他们不得不自己掏腰包,去外面商店购买比国内价格贵很多的饮料。不过在新闻中心,记者倒没有感觉到缺水,冰柜时刻补充着存货,记者领水也无需水票。一些记者“牺牲自我形象”,成了中国队的“搬运工”,“亲帮亲”多少解决了运动员燃眉之急。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