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奥运与北京发展”发布会:奥运会推动北京发展

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5月16日16:27  第29届奥运会官网

  北京时间5月16日下午,“奥运与北京发展”新闻发布会召开。北京市市发改委、统计局、北京市“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北京市“2008”环境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要负责人将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王惠: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下午好!欢迎大家今天来参加我们北京奥运新闻中心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周我已经预告了内容,我们的主题就是向各位媒体朋友介绍北京奥运对北京经济的发展作用。

  大家都知道,北京筹办奥运也对我们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加了一个促动器,同时北京经济的发展对于我们北京奥运会的顺利承办也可以说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今天我们也是为了回应记者的很多关切,专门召开这样一个新闻发布会,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首先我介绍一下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各位领导:北京市发展和改变委员会副主任卢映川先生;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于秀琴女士;北京市“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总工程师吴竞军先生;北京市“2008”环境建设指挥部宣传动员部部长孙平。

  今天我们的新闻发布会预计1小时,首先请发改委的副主任卢映川先生向各位介绍一下总体情况。

  卢映川: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见面,并借这个机会向大家介绍一下北京承办奥运会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

  一、五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

  2001年7月13日,对所有北京市民、所有中国人和海外华侨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难忘的日子。从那一刻起,奥运就与北京发展历史性地联系在了一起,北京吸引了全球的目光。2002年5月召开的市九次党代会,确立了“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从此掀开了这个古老城市发展史上新的一页。五年多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决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奥运筹办为契机,着力创新体制、调整结构、优化环境、加强管理、全面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了一系列重大的新变化。

  (一)经济发展模式出现重要转变

  2002—2006,是北京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成效最好的时期之一。五年间全市经济年均增速为12.1%,比1997—2001年平均增速提高1.3个百分点。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720亿元,在全市位居第十,相当于2001年的2.1倍。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到6210美元,是2001年的1.9倍,提前2年实现了市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到2008年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的目标。在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的同时,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重要转变,开始不如科学发展的轨道。具体表现:

  初步形成了低消耗、低排放的增长模式,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五年来,北京市以6%左右的能源消耗增长支撑了12.1%的经济增长。万元GDP能耗从2001年的1.14吨标准煤下降到2005年的0.8吨标准煤,万元GDP水耗从2001年的104.9立方米下降到2006年的44.4立方米;化学需氧气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1年下降35.4%和12.6%。这些指标的变化,反映了北京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可喜的成效。物价涨幅保持在较低水平。2002—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0.4%。地方财政收入突破千亿大关。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117.2亿元,相当于2001年的2.5倍。2002—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累计达到3907.4亿元,是1997—2001年的2.6倍。

  产业发展呈现高端化趋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二、一”的产业格局和服务主导型经济特征不断巩固,2006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0%,比2001年提高3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以金融产业、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科技研发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所占比重为7.8%。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商务中心区、金融街等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初具规模,在首都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

  需求结构不断改善,消费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投资、消费规模双双突破3000亿元,2006年分别为3371.5亿元、3275.2亿元,相当于2001年的2.2倍和1.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02年—2006年年均增速达到12.3%,比1997—2001呢提高了0.8个百分点。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汽车、住房、电子通信等消费势头强劲,旅游观光、体育休闲、文化娱乐等精神消费增长加快。投资重点突出,结构优化,符合国家

宏观调控政策的导向和要求。五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4%,比1997—2001年提高了6.1个百分点。

  科技进步加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06年,全市科技活动经费指出总额850亿元,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指出450亿元,比2001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全市批准专利11238项,比2001年增长80%,其中发明专利3864项,比2001年增长3.1倍。形成了一大批创创新成果和创新企业,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建立,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增强。

  (二)和谐社会建设迈出新的步伐。

  覆盖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农村就业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网逐步形成。全市从业人员总量显著增长,2005年,全市从业人员为878万人,比2001年增加了249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2006年为1.98%。城镇社会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2006年为1.9%。城镇社会保障范围不断扩展。基本

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制度全面实施。截至2006年底,全市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04.1万人、679.5万人、482.2万人、465.3万人,分别比2001年末净增178.2万人、462.9万人、195万人和260.6万人。社会保障相关待遇标准逐年提高。今年,市委市政府正在抓紧制定“一老一小”医疗保障方案,医疗保障将逐步实现市民全覆盖。农村低保、新型合作医疗等制度建设加快推进。2002年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全市共有15万城市居民和8万农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实现广覆盖,截至2006年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6.9%。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开始实施,累计参保人数达到44.8万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学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8%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6%,比2001年提高11个百分点,在全国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免杂费、教科书费,学习补助和生活补助),残疾人员、困难家庭子女等受教育权利得到保证。公共卫生服务不断加强。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带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形成。2006年末,全市平均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分别为4.44人和3.84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社区卫生建设加快发展,服务网络覆盖率已达到81%,社区医院常用药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的管理,受到市民普遍欢迎。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通过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了文化市场的繁荣活跃。2006年艺术剧团国内演出场次达到9790场,首都博物馆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基层文化服务设施进一步健全,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基本实现。社区和农村全面健身设施广泛普及,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市民安全感不断增强。

  (三)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取得重要突破。

  坚持统筹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着重实施倾斜政策和健全引导机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使郊区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政策、资金向郊区倾斜力度明显加强。2002—2006年地方财政支出中用于农村的支出累计达到181.2亿元,年均增长25.5%。在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中,投向郊区与地区的比例从2003年的20:80调整为2006年的52:48,一大批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重要项目相继实施,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同时,种粮直补政策和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不断完善,农村林管员、路管员、水管员等政策相继实施,使农村从发展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郊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明显改善。加强郊区新城与中心城快速交通联络线等建设,目前,9个郊区县已实现与中心城加快连接,京平高速也将于奥运会前建成通车。“十五”期间郊区新增公路通车里程1100公里,全市道路主干网和郊区县建成区路网及配套管网主架基本形成。乡村道路水平大幅度提升,2005年全部实现了“行政村油路”,并开始向自然村延伸,2006年自然村通油路完成了471公里。天然气管线已延伸到顺义、通州、大兴、昌平、房山等5个郊区县。垃圾管理开始逐步“村收、镇运、区处理”的良性轨道,截至2006年末,郊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57.5%。太阳能、秸秆气化、沼气、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快推进,农村开始“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郊区全部11个新城和2/3的中心镇实现了建成一个以上的污水处理厂。与此同时,积极推进郊区农村中小学改造、基层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等,农村基层公共服务条件明显得到改善。

  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截至2006年末,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6.8万亩,测土配方施费面积达到143.2万亩,有机果品基地达到11.3万亩,农业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和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加强,一批具有首都特色、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农业品牌脱颖而出。观光农业、民俗旅游快步发展,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城市建设与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过去的五年,北京城市建设突飞猛进、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基础设施供给能力明显增强。2002—2006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达到2838.9亿元,相当于前一个五年(1997—2001)的1.8倍。以轨道交通为基础的城市交通网络建设加快推进。五年间全市交通运输投资1100亿元,相当于1997—2001年的4倍多。目前全市轨道交运营线路4条114公里,其中13号线、八通线等60公里分别于2002和2003年正式运营。正在建设的轨道交通线路共4条115公里,其中五号线将于今年9月份试运营,到2008年全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到198公里。五环路、六环路(主要路段)、京承高速路一期、二期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通车,同时,城区路网结构不断改善。截至2006年末,全使公共交通运营里程达到1.9万公里(比2001年末增加5399公里)。能源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北京地区用电量611.6亿千瓦时,比2001年末增长52.9%;天然气供气量从2001年的16.7亿立方米增加到去年38亿立方米,今年将达到50亿立方米以上;居民天然气用户达到348.6万户,其中采暖面积达到3.5亿平方米,分别比2001年末增长1.1倍和1恩.3倍。

  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污水处理厂从2001年的8座增加到2006年的49座,城八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2002年的89.1%提高到2006年的96.5%。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成效显著,绿化隔离建设全面完成,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全市林木率化率为51%,比2001年末提高7个百分点。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及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241天,占全年天数的66%,比2001年提高15.3个百分点。

  城市空间发展格局趋向优化。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实行区县功能定位,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制定区域分类评价考核办法,推动了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和功能完善。一批有代表性的城市功能区开始形成,金融街、CBD、中关村科技园区、奥林匹克中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临空经济区等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王府井步行街、西单文化官场等特色街区,逐步成为体现现代化城市风貌的重要标志。

  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全面建立,城市应急管理能力显著增强。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网络化管理等精细化管理模式被引入城市日常管理中。城市交通管理不断改善,通过实施公交优先,推行公交票制票价改革,积极优化公交线网,市政交通“一卡通”已累计法卡1007万张,公交出行比例由2001年的26.5%提高到30%。建立和完善了食品、药品安全管理体系,全市食品和药品安全抽检合理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

  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积极实践人文奥运理念,广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和“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市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据首都文明办一项调查显示,2006年对全市320个公共场所地点、约23万行人、累计1700个小时的现场观测,随地吐痰现象由2005年的8.4%降为4.9%;乱扔垃圾现象由9.1%降为5.3%。

  (五)市民生活向全面小康迈进。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2006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9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20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比2001年增长69.6%和60.7%,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1.1%和9.9%,中资金融机构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到8700亿元,是2001年的2.5倍;人均储蓄5.6万元GDP,是2001年的2.2倍。

  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基本生活支出比重下降,2006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0.8%和32%,比2001年降低5.4和3个百分点;发展型、享受型支出比重上升,城市、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信和文教娱乐支出占比分别达到31.6%和26.6%,比2001年提高7个和5个百分点。高档、时尚、品牌、绿化商品消费增加,汽车和住房成为消费热点。2006年末,全市私人汽车保有量181万辆,比2001年末增长2.9倍,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0.1平方米和39.1平方米,比2001年增加2.5平方米和8.1平方米。

  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首图、首博等一批大型文化设施的建成开放,全民健身工程和基层文化设施的广泛普及,城市整体环境的持续改善,使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多彩,休闲度假、境内外旅游以及娱乐健身、上网等逐步成为市民生活的新内容。2006年全市网民达到468万人,比2001年增长41.8%。

  二、奥运对北京发展的推动作用

  过去五年多年,北京市始终把充分利用奥运机遇,提升发展水平和城市竞争力,并造福市民,作用重要的施政方针和发展目标,使奥运筹办的过程同时成为加快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过程,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成效。实践表明,奥运的筹办对全市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

  凝聚了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政策取向。申奥成功后,市九次党代会正式推出了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并与首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起来,成为北京现代化特定历史阶段发展的核心目标与行动指南,成为近年来贯穿首都发展的一条主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明确了发展的战略方针,十一五规划构画了发展的路线图,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三大理念不仅是筹办奥运的理念,而且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理念和强大动力,对促进北京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已经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推动了首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结构升级。2002—2006年北京经济年均增长12.1%,比改革开放20多年来北京经济年均增长10.4%的速度高1.7个百分点,这其中既是首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释然,也是奥运动因。

  提升了城市运行管理和服务水平。通过筹办奥运会,城市的运行管理、综合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迎接挑战中得到提升,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和运行保障机制。同时,围绕奥运会举办,在交通、安保、

食品安全、医疗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预案,不仅能够保证赛前、赛中的稳定有序,也为赛后平稳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扩大了城市开放与国际交流合作。奥运筹办使开放的 北京进一步走向世界,使世界更加了解北京,促使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水平得到了新的提升。2006年北京地区进出口总额达到1581.8亿美元,是2001年的3.1倍,2002—2006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151亿美元,比1997—2001增长49.4/,年入境旅游者比2001南增长了100多万人。与此同时,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树立了首都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新形象。

  促进了市民生活的持续改善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从就业、收入看,奥运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创业机会和就业机会,进而推动了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过去五年,全市年均新增从业人员62万人 左右,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失业人员再就业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从生活环境变化看,过去五年积极落实绿色奥运的理念,注重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推进城市绿化美化、城乡居民的居住环境、生活环境都有了大的飞跃。从城市文明看,围绕实践人文奥运理念,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提升了城市的文明形象和市民速度,进而成为推进首都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力量。

  2008年北京奥运会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办好这届奥运会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现在距离奥运会召开还有450天,目前,全市上下正在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快各项筹备工作,同时致力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奥运会举办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一季度,地区生产总之比童年增长11.9%,财政收入增长22.9%,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71.7%,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9%,为全面发展目标实现奠定了好的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深入抓好各项计划的落实,为实现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为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而努力奋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9,00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