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新浪体育:中国男排旧疾积重难返 二传成致命软肋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1月27日14:04 新浪体育

  新浪体育讯 作为亚锦赛亚军、持 “外卡”参加大冠军杯赛,中国男排五战皆败、成绩垫低似乎属“命中注定”。但非洲队是自己多年的手下败将,这次中国队让埃及男排实现了 “突破”;日本队今年与自己互有胜负,中国队大冠军杯赛不仅输了,有一局还让人家打了个丢盔卸甲的25:14。中国队暴露的全是老问题。如此下去,真不知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打成什么样子!

  自2002年夺得世界男排锦标赛冠军以后,巴西队又连夺世界杯、奥运会冠军,实现了“三连冠”。这次大冠军杯赛,他们又以五战皆捷的战绩无可争议地夺得金牌。巴西男排主攻的身高并不突出,他们靠得是全面、靠得是多变的技战术。实际上,亚洲的日本、韩国也在坚持走这条路。

  近年来,日本、韩国男排也在向大型化发展,但其快速、多变的风格并没有丢。正因为如此,韩国男排才能够在2003年

世界杯赛面对诸多欧美强队,一举打入六强;日本队今年也才能称雄亚洲。反观中国队,大型化带来的是打法越来越缺乏变化、越来越粗线条。这次大冠军杯赛中、日一役,日本队是满盘皆活,主攻、副攻、接应全面开花。而中国队打来打去就是二、四号;第二、三局简直就是仅靠汤淼一人在与日本队抗衡。

  中、日比赛的第二局,中国队8:6领先时,8分中竟然有5分为汤淼一人所得;全场比赛的25分,汤淼个人得分超过一半;双方打成24平时,也是靠汤淼的强攻,方才拿下了奠定胜局的两分。由此想到了全国联赛中的山东男排,该队就是靠老接应安家杰打天下。但山东队在国内联赛中维持甲级队可以,作为一支靠“快速、多变”立足的亚洲传统强队,作为一支瞄准2008年

北京奥运会前八的东道主队,如此下去能有出路吗?

  不仅仅是与亚洲的日本队比较,就是较之非洲冠军埃及队,中国队的技战术变化也不占上风。近年来,中国队一直在着手解决三号位进攻缺失、火力不足的问题,邸安和教练也频频试用副攻人选,但收效甚微。中国、埃及的比赛,中国三号位的进攻几乎就看不到;决定生死的第五局,居然没有组织一次三号位的快攻,副攻队员完全成了“佯攻专业户”。

  邸安和教练这次有意调入八一男排的副攻谢文昊,让他与原来就在国家队的八一队友、二传李春,副攻郭鹏组成“八一组合”,力图借他们在母队中配合的基础,使得国家队的三号位进攻出现立竿见影的转机。

  谢文昊类似郭鹏,较之国家队原来的副攻崔晓栋、马明等,进攻的力量更大一些,但进攻的节奏却不够快。而且,让人不可理解得是,冠军杯赛上,李春与谢文昊、郭鹏在快攻组织中,还不时出现配合走样的低级失误。这恐怕与他们在八一队时,三号位进攻本来就比较少有关。所以,要让自己的三号位逐渐变得强大,必须以国内最好的二传配以国内最好的副攻,假以时日,反复磨练;想借助地方队现成的组合,起码根据目前的现状,并不现实。

  提到副攻,不能不谈及中国队的拦网。大冠军杯赛的几场比赛,中国队的拦网大多处于下风。中、日之战,中国队副攻对日本队的快球简直毫无办法,因为跟不上对手的节奏,常常被日本队副攻打“空门“成功。

  谢文昊、郭鹏,包括这次随队参加大冠军杯赛的山东队副攻于大伟,都是国内副攻中拦网相对较好的球员。但他仨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栏强攻还行,却不善于栏对手的快攻。这也是中国队今后拦网训练中必须解决的。

  其实,中国队的上述问题,多数与二传李春有关。本次冠军杯赛,李春给人们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发球。与日本一场的第4局,他连续两次时速超过110公里的发球直接得分,让人酣畅淋漓。但而作为他的主业――二传的表现,却实在难让人恭维。

  比赛顺利时,李春的组织还相对合理;一到关键时,他似乎就忘记了身边还有副攻队员存在。显然,李春的战术意识距离一名优秀二传还有相当距离。这种局面不尽快扭转,中国队的整体技战术水平就难以有质的突破和提高。

  当然,这次大冠军杯赛中国队也有亮点。象接应汤淼的出色表现,应该说,汤淼在与巴西、日本等队比赛中的发挥,证明他已经是亚洲最具实力的接应队员之一。另外,来自江苏的年轻主攻张晨也让人眼前再次一亮。在与日本队比赛中,他第二局替补出场,打得很有生气。较之方颖超,张晨的提升空间应该更大一些。

  大冠军杯赛期间,因为开始赢了巴西队两局,中国男排赢得了太多的赞美之词。但是胜巴西队两局说明不了太多的问题,因为那更多的是对手轻敌的结果。

  作为这次冠军杯赛的“副班长“,中国男排还是要认认真真地总结,看到自己的不足。现在距离北京奥运会只有三年多时间了,每一次比赛、包括每一次失败,对中国队都是非常宝贵的。(厉智)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330,000篇。


 

评论】【排球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