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美国体育在梦想中开始:迷恋校园体育 拒绝结束青春期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8月11日18:07 全体育

  United Sports of America

  系列专题一:

  直来直去的美国人           

  永不结束的青春期

  “第一次挥棒击球,第一次将橄榄球螺旋抛出,一个男孩或女孩头一次有力量将篮球高高地投入篮框——这些都是美国人一生的重要里程碑。”

  一切都始于棒球

  美国的体育文化脱胎于棒球,一直以来,棒球就一直是文人们的最爱。作为最古老的美式运动,棒球的形态一直保存完整,历史学家们视之为宝物。美国的知识分子们喜欢如此吹嘘::一个活跃在19世纪末的棒球手依然可以在今天的比赛中立足。人们似乎以这项运动100多年来都没什么变化而自豪。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近年来围绕棒球界的兴奋剂丑闻会让那么多美国人感到心痛:因为那些流传了数十年的传奇很可能跌下神坛、最后被证明不过是一场骗局。

  贝比·鲁斯曾因为一个赛季轰出60支本垒打成为美式运动中的第一位超级巨星。将近半个世纪后,这一数字才被罗杰·马里斯超越。之后又过了将近40年,马克·麦奎尔才以单赛季70支本垒打再次刷新纪录。不过,就在同一年,另一位强力打手萨米·索萨也以66支本垒打超越了马里斯。更奇怪的是,这种破纪录的趋势好像在以“加速度”进行——之后没过几年,巴里·邦兹就突破到了“77”。

  当时邦兹已经年近40,照说已经处于职业生涯黄昏,但仿佛时光倒流,这个年轻时还很苗条敏捷的外野手此时变成了一个大块头“击球怪物”。在棒球史上,还没有哪位选手像过去三年里的他那样所向无敌过。但现在看来,由于他与类固醇有染,一切都不过是一场笑话。

  当然,除了传奇纪录和兴奋剂丑闻,棒球历史学家还有更重要的话题。美国没有欧洲、亚洲和非洲那样悠久的历史,没有亚历山大大帝或恺撒那样的伟人,所以就从体育运动中寻找其英雄传奇。而棒球恰好是跟美国社会的发展同步的。以文化意义上的“开发西部”为例,好莱坞的崛起仅仅是标志之一,原址纽约的棒球豪门布鲁克林道奇在1958年搬到洛杉矶同样影响巨大。即使在民权运动中,同样也活跃着棒球的身影:1947年,黑人球员杰基·罗宾逊打破肤色篱藩加盟道奇。在那之前,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只能在所谓的“黑人联盟”中自娱自乐。而经他发起,加上后来的阿里、乔丹乃至今日的泰格·伍兹等人努力,越来越多的非洲裔美国人融入了主流文化。

  等着邦兹去打破的最后一个伟大纪录是汉克·阿伦创下的:职业生涯总共755记本垒打。但因为他的不光彩经历,真正的棒球迷中很少有人希望邦兹成功。1974年,当阿伦打破贝比·鲁斯的职业生涯本垒打纪录时,同样有部分球迷仇视他——因为那些人不愿意看到一个黑皮肤的人超越一个伟大的白人扬基球员。所以,在后来推出讲述自己那段孤独之旅的自传时,阿伦借用了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作为书名:《我有一个大锤》。不过,今天的球员看来更愿意把自传称为“我有一个注射器”,他们所面临的争议已经与种族和阶层无关,更多是集中于一些人的服药嫌疑以及不合理的高薪。

  当然,作弊在棒球中从来就不新鲜。在小说家们看来,这也是传奇的一部分,在那些希望批判美国社会集体“堕落”的人看来尤其如此。在菲兹杰拉德的名著《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一个角色就是据传操纵了1919年世界系列赛结果的幕后黑手之一。在唐·德尼罗的揭黑小说《黑社会(Underworld)》一开头,展现的也是棒球史上的经典一幕:布鲁克林道奇与纽约巨人队争夺“小三角旗”(棒球中的冠军标志)。当时是1951年10月3日,巨人队的博比·汤姆森轰出了决定胜负的一记本垒打,球棒击球时的砰然巨响被称为是自独立战争第一枪以来再次“让世界震惊的一击”。不过,在世界范围内,这一击其实没有多少反响。当天更重大的新闻是,美国发现苏联已经成功引爆自己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那才是“让世界震惊的巨响”,就好比是为庆祝冷战就此开始而打开的香槟。通过这场比赛,德尼罗对从二战后至冷战前美国那段“美好时光”做了详尽的描述。这之后不久,道奇队远走洛杉矶,而获胜的巨人队则很快被揭发有作弊,而美国社会,也同样很快陷入了巨变。

  小说家们喜欢棒球有一个原因:它是一项可以让局外人充分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运动。作为一项典型的美式运动:整个比赛过程可以被切分为无数段可计量的片段,你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考虑周全以拿出应对之策。一个球迷父亲可以向他的儿子提出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其实也是教练们在琢磨的:现在是夜场、场地是人工草皮、面对一个右手打者,已经有两好球被击中,对方在三垒上有人,综合这些情况,应该派哪一个投手出场?如果有足够的数据,得出答案并不困难。所以,就“数据狂”而言,美式运动的这一特性始于棒球。

  在美国,只有当棒球手们穿上制服开始训练时,春天才真正成其为春天。在正式赛季开始前,用于热身的那个月有一个特定叫法 :“春训”。棒球的最顶级比赛被称为世界系列赛(这个叫法也是很多外国人嘲笑美国人的地方),不过更多是被称为“秋季经典”(这已经是谦虚的说法了)。能够参加该系列赛的英雄们被称为“十月先生”。不过总的说来,棒球运动员还是“夏天的男孩”,因为在全美学校漫长的暑假里,各大职业比赛只有棒球还在坚持。小说家迈克尔·卡波就将棒球称为“让你在漫长的夏日里消磨时光的玩意”。不仅如此,比赛日程还相当频繁,几乎天天都有。这也是美式体育一大特色——赛事安排尽可能多地满足体育迷需要。电视里传来的棒球比赛通常是这样的:电视评论员抑扬顿挫的喋喋不休、现场观众无精打采的零星叫好、偶尔一次大力挥棒发出的清脆巨响……这些声响会同窗外蟋蟀的聒噪、草坪上自动洒水装置的喷洒,共同组成了一个典型的美式社区夏日里的背景音乐。

  XXXL号赛事日历

  体育在美国人生活中所占的规模,以下这些数字可以说明问题:MLB的常规赛季从每年4月打到10月,30支球队各打162场,每支队几乎每天都要打一场,合计下来常规赛季总共有2430场比赛。如果要通过季后赛直至世界系列赛,那还有20多场等着你去通关。而就在10月,NBA的常规赛季也拉开了序幕,一直要到次年6月才会结束。每支NBA球队要打82场比赛,合计超过1200场。如果进入季后赛,那可能还要打近20场。只有橄榄球是以“星期”为计量单位,从每年9月到次年1月,每队在4个月里打15场比赛,如果要通过季后赛直至“超级碗”总决赛,那还要打3到4场。不过,以上三项的比赛数目之和,其实也不到美国体育赛事日程表上的一半,因为还有高尔夫、拳击、网球、冰球、足球……

  但即使将所有这些职业赛事都计算在内,要说明体育在美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所得数字还必须翻倍——因为他们对大学体育具有同样的狂热。不仅大学篮球、橄榄球、棒球比赛有普通百姓追捧,甚至游泳、长曲棍球和拉拉队表演竞赛(美国人的确把这个也视为一种运动项目)都是人山人海,观众们的热情绝不亚于看职业比赛。

  无论在哪个酒吧,只要墙上挂着电视,99%是在放体育节目。如果挂着几台电视,那就放着几套不同的体育节目。直播、录播、经典回放……永远不乏观众。1979年,在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小镇上,有一对父子开设了一间只放体育节目的电视台,名为“娱乐与体育电视网”(Entertainment and Sports Programming Network),这就是今日大名鼎鼎的ESPN的由来。很快,ESPN2台和ESPN3台相继出现,其他的电视公司也纷纷推出自己的纯体育频道,不断满足并进一步刺激着体育迷们的胃口。ESPN每天晚上有一个固定栏目叫“体育中心”,在一小时的时间内会播放白天所有的重要比赛录像剪辑并配以精妙评论,不光球迷们将其视为“圣经”,球员们也都很重视,他们彼此间的竞争就包括了上“体育中心”的次数。

  拒绝结束的青春期

  为什么美国人会那么迷校园体育呢?部分原因也许在于这个国家的幅员。在美国,比方说像在蒙大拿州那种偏远地方,如果想到现场看一场职业比赛,你也许必须驱车到500英里之外的地方才能如愿。但与此同时,每个城镇,无论多么小多么偏远,总是会有学校的,而每个学校总是要有球场或体育馆的。而且越是偏僻的小地方,人们越是难以找到多少消遣的方式,支持本地的高中校队就成了日常生活里的一件大事——在周五晚上,全家老少一起出动去为本镇子弟与邻镇之间的较量呐喊助威,同时鼓励自己的小孩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就是很多美国小城镇和农村家庭对校园体育那么热衷的由来。

  当然,近些年来,对校园体育的热情多少有些变调。职业球探们早早就把目光投向了高中,初中甚至小学里冒出来的小天才们也都被登记在册。虽然勒布朗·詹姆斯不是第一个高中毕业就转为职业的少年天才,但是媒体对他的炒作力度却是前所未有的——在正式进入NBA之前,他的高中比赛就已经会被全国转播了。这种狂热的利弊见仁见智,但不管怎样,这里面包含了一个历史背景:这个国家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崛起是与同期开始的大规模普及正规教育相辅相成的。既然众多高中和大学的出现为20世纪成为“美国世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属于学院派的那些赛事受到全民关注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橄榄球的赛季安排与学校的寒暑假一致也并非巧合,因为这项运动就是在大学里成长起来的。在哈佛,每年秋天开学后的第一个星期一被称为“血腥礼拜一”,因为所有在校生要聚在一起玩橄榄球(真的是一场全民皆兵的混战)。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传统规则。每年,各大学校队的队长都要在纽约第五大道聚一次,一起商定新一年的共同规范——规则常变常新,这正是美式橄榄球的一向传统。最重要的变革要归功于耶鲁大学的传奇队长沃尔特·坎普,从1880年起,他陆续提出了很多富有创意的规则:比如将球员人数从一方25人减为11人、在草里画下攻防线,改变英式橄榄球经常混战成一团的局面,明确将对垒双方分为了两种身份:攻方和守方。同时每队也分为“进攻组”和“防御组”两套阵容,每次攻防转换后场上人马完全更换……

  正如一位橄榄球历史学家指出,以上种种措施,都是为了“在战略战术上给你充分的准备时间”。跟大多数美式运动一样,橄榄球的实际操控权是在场边的教练组手中,他们随时可以改变计划,可以叫暂停打断比赛向队员们部署新计划。跟棒球一样,美式橄榄球也是事先可以“演练”的——任何场面都可以分解成一个个单独的动作,你只要根据临场情况组合即可。虽然任何运动项目的教练事先都会、也应该把准备计划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但是在其他项目中,哨声一响后比赛还是多少会脱离教练的掌控,比如在足球中,教练就必须等到中场休息时才能真正跟队员们有所交流。但美式运动却有“暂停”一说。教练可以根据场上形势中断比赛,对本队进行重新部署。如何站位、如何跑位、什么时候从哪里突破……在橄榄球中,诸如此类的具体分工会清清楚楚地交待到每个人头上。所以,橄榄球教练普遍具有学究气,因为他们的确个个都像谋略大师。关于他们的一个笑话是:必须足够聪明,才能充分理解战术;必须足够愚蠢,才能不去多虑这些战术的实际效果。

  1891年,就在沃尔特·肯普在草坪上画下他的线不久,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在一个阳台护栏外钉上了一个盛过桃子的篮,就这样,第一个美国原创运动诞生了。虽然经过了本地化改造,但棒球和橄榄球都属于“外来户”,只有篮球是真正的“美国制造”——尽管奈史密斯是加拿大人,但这项运动的诞生地是在马塞诸萨州。当时奈史密斯在一所基督教成人学校执教,为了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举止礼仪,他希望能创造出一种比橄榄球更“温柔”的运动,培养参与者的绅士风度。只花了一个晚上,他就制定出了关于新运动的13条准则,他的秘书第二天一早打印出来并开始推而广之。在奈史密斯的发明里闪现着他的基督教信仰:按他的设想,参与者无论男女,都应该平和地将球在彼此间传来传去。他写道:“不得肩顶,以任何方式向对手推攘、下绊或冲撞都不允许。”起初时的篮球看上去多少有些幼稚,而且由于是实心篮,人们每次投中后都不得不借个小梯子爬上去把球捞出来。

  很快,篮子被挖空变成了篮框,与之一同改变的,是这项运动一开始被赋予的教化意义。随着篮球的迅速流行,越来越多精力旺盛的年轻人加入进来,不久,篮板出现了——因为那些站在阳台上的观众都忍不住伸手去碰别人的投球,篮板可以阻止他们的想法。跟现代足球在英格兰出现时一样,篮球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简易性。同时篮球非常适合城市环境,穷小伙们在沥青路上就可以开练。在美国人看来,世界上再没有什么运动比篮球更“民主”了:每个人都可能得球,都可以参与进攻,也都可以参与防守。当然,它也依然很“美国”:一场比赛被分割成了好几节。只有邻里间有块空地,你自己拿个球都可以练习,自由自在,任你发挥,充满了美国人的率性和随意。也许正因为这项运动对场地和气候条件都要求不高,在任何国家都能够推广,所以连俄罗斯人都对它着了迷,早在前苏联时期就有专人研究,并将此作为将个人天才转化为集体战斗力的实践。在欧洲和南美,职业篮球俱乐部同样遍地开花。从这个层面上说,国际社会的篮球水平这些年能够赶上美国,其实跟美国人对“业余”的执着不无关系:美国运动的中坚力量,其实依然在大学里。

  大学体育与社会的双向影响

  大学体育在美国生活中的重要性,无论怎么说都不算夸张(如果实在要说有比它更重要的,那就是高中体育)。大学运动员依然受到全国性的喜爱,球迷们像支持职业球队一样支持本地的大学校队,同样热情,同样投入。在这个国度,每年大大小小的划艇比赛多达100万次,所以英国牛津-剑桥赛艇会那种精英主义气息在这里是无从立足的。

  从历史渊源而言,美国体育中的这种平等主义气之来源于公立学校制度。依照联邦法律要求,从小学到大学,所有的公立学校都必须为男女学生提供公平的运动资源。赢得过世界杯和奥运金牌的美国女足队就是这项制度的最佳活广告,不过其好处还远不止于此——通过赋予女生运动权,男女平等的概念从小就深入民心。事实上,在美国,类似性别、种族、阶层等问题,争取平等的突破口最早都始于学校的操场上。

  在美国的体育生活,大学体育的地位是相当高的。每年篮球最引人注意的两个星期不属于NBA,而是大学校队间的淘汰赛阶段,正式名称是NCAA巡回赛,但一般人都称为“三月疯狂(March Madness) ”。其场面相当于美国篮球的足总杯,经常会上演以弱克强的奇迹。1966年,在冠军争夺战中,德克萨斯大学校队的教练唐·哈斯金斯用一个全黑人阵容搬倒了“巨人”肯塔基大学校队,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黑人民权运动;1982年的冠军生死战,年轻的乔丹以一个经典的跳投帮助北卡罗来纳大学1分险胜,就此开始书写他的传奇。

  在美国人关于20世纪体育的美好回忆中,有很多都是大学运动员创造的。比如前两年曾有一部叫《冰上奇迹》的美国电影,说的就是在冷战高潮期的1980年冬奥会上,全部由大学菜鸟组成的美国冰球队是如何爆冷击败实力超群的苏联队的。

  当然,大学其实也因为这些体育特招生而受益匪浅。虽然业余球员没有收入,但却可以得到名目繁多的奖学金。耐克、锐步、电视机构、各种公司和校友会……抢着想为明星球员发奖学金的大有人在。这中间当然也存在道德规范与现实利益的冲突。为了保住业余体育的纯洁性,学院派人士制定了很多操守准则,比如禁止校队教练随便请球员吃喝,哪怕就一块匹萨——因为他有可能是收了职业球队的好处在拉拢球员。不过这些措施只是“皮毛功夫”,因为必须承认,大学运动员已经成了一种特殊人群,他们名声越大,投身职业的“钱景”越看好,就越与普通的校园生活脱离。教授们会对他们的功课放任自流,其他的学生乐于收钱代写论文。因为没有任何人,尤其是那些给母校捐钱的富有校友,愿意看到一个重要球员因为“仅仅”功课问题而失去参赛资格。所以,规定归规定,教练和校友组织总是找得到办法来奖赏那些明星球员的。

  不过,这些“奖励”也不是无原则发放的。绝大多数大学运动员属于“金字塔”的底座,他们的运动生涯仅限于学生时期,当他们离开学校时,既没有更有钱,也没有更聪明,而且依然只能是“业余”。这跟西欧的职业化体育不同,比如德国,运动员退役之后,只要他们愿意从事教学、社区服务等工作,俱乐部就会继续给他们开工资。

  复杂多变的社会形象

  在美国,再没有什么能像体育那样在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间、不同阶层、不同种族间架起桥梁了。最好的体现就是一代尤物玛丽莲·梦露的感情生活:和肯尼迪总统有染,和剧作家阿瑟·米勒结过婚,和棒球明星乔·迪马乔共同生活过。这位外号“大剪刀”的扬基球星至今保持着棒球史上的一项纪录:连续56场击出安打。在个人生活中,迪马乔也代表了典型的美国球员形象——出身卑微,魅力十足,有美女相伴(尽管未必长久)。迪马乔同梦露的婚姻只维持了不到一年,但却赢得了整个国家的同情,被视为人品好的典范,在保罗·西蒙和卡彭铁尔为电影《毕业生》所配的名曲《罗宾逊夫人》中就有这么一句:“你去哪里了,乔·迪马乔?我们都孤独地看着你。”

  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于体育的纯洁性正受到侵蚀的担心与日俱增。在最近的《纽约时报书评》上,就有人对眼下美国体育中的种种丑陋现象长吁短叹:望子成龙而不顾一切的粗暴家长……欲壑难填、滥用药物、打老婆成性的自私明星……种种华而不实的噱头(比如篮球中的强力灌篮)……臃肿拖沓的官僚机构……政客们展示男子气概的做秀工具……大学教练居然也领到百万美元高薪……球员和球迷间大打出手……类固醇丑闻。

  体育所肩负的社会道义本身也存在争议。为了拒绝去越南打仗,拳王阿里曾经在自己的黄金时期宁愿放弃了好几年时光。他是典型的黑人偶像:口若悬河、充满创意、天赋异禀。因为他的成绩和影响,所以现在公认他为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运动员。但是别忘了,他的大多数功绩是建立在其他黑人拳手的失败之上的(索尼·利斯顿、乔·弗雷泽以及同乔治·福里曼著名的扎伊尔之战都是例证),黑人之间的彼此较量曾经是通俗小报热炒的话题,甚至有人指出,阿里之所以被美国主流社会所接受就是因为他表现得更象一个“白人”。

  学者约翰·赫伯曼在近作《达尔文的运动员》中说,与其说体育揭穿了关于种族的种种偏见,不如说是“助长了”。比如黑人球员在篮球中的统治地位就变成了一种新的“种族隔离”,丧失了球场主控权的美国白人只好以他们的智力优越感自慰。也因此,以白人为主的NBA国际球员大多受到传媒好评,有些甚至被夸为这项美国传统项目重振旗鼓的希望——即使其代价是美国在国际篮坛上的统治地位有所减弱。

  金钱和荣誉的绞杀

  在美国体育中,最大的矛盾来自于学院派“清教徒”与商业势力之间的较量。所有人都对第一支梦之队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夺得金牌后的那一幕记忆犹新:在领奖仪式上,乔丹和其他几位队友用星条旗覆盖在自己肩上——不是因为爱国,而是为了遮住领奖服上的商标,因为那是锐步的,而乔丹和他的同伴却同耐克签有合约。尽管合同里耐克没有要求乔丹在这种场合这么做,但“飞人”还是主动表达了他的忠诚。“老虎”伍兹同样如此。作为乔丹在全球市场上的继承人,他也因为对耐克的忠诚而付出过代价。很多观察家认为,正是由于坚持使用性能并不出众的耐克球杆,所以伍兹在2003-04赛季一个大满贯赛事也没有拿下。忠诚带来了一个两难局面:是要更好的成绩,还是要更好地回报赞助商呢?此类冲突的存在,充分说明现实是极其复杂的,不要把矛盾仅仅理解为“商业的贪婪VS体育的荣誉感”,很多时候,体育也会表现出贪婪,而商业也会追求荣誉。

  很多大学教练签有6位数的球鞋合同,而在乔丹主演的那场戏里,人们往往只是说“乔丹把自己卖给了耐克”,而整个美国奥运代表团都打包卖给了锐步却很少有人提。耐克的老板菲尔·奈特之所以进入球鞋制造业,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希望以此结交精英阶层,尤其是他所喜欢的那些具有叛逆色彩的运动员,比如长跑健将史蒂夫·普瑞方汀和网球明星约翰·麦肯罗等。所以,不分青红皂白就对商业运作加以道德审判是既过时而又不公平的。体育只不过是区别天才的试金石:你之所以赢了比赛,只是因为你是更好的运动员,而不是因为你更“好人”。

  说到底,这也正是美国体育机制的终极思想:发掘更好的运动员。三大运动(棒球、橄榄球、篮球)的规则设计都是尽可能减少运气成分的作用。这与很多起源于欧洲的现代运动很不一样,比如棒球的始祖板球就受天气和场地的影响很大,而足球教练老挂在嘴上的那句“球是圆的”就更说明了运气之重要。但美国人不吃这一套,他们无法接受平局,必须要分出强弱高下,而且要求必须是在真实展示自己水平的前提下较量

  这就是为什么美式运动会被分割为无数小段的原因——保证每场比赛的胜负都是在数据比较上能够成立的。比如说,平均而论,一场篮球比赛的结果由200次投篮的好坏决定的。美国人认为50%的命中率与51%的命中率在结果上是可以直接体现的。橄榄球比赛就更是数据说明一切,这跟欧洲的足球不同,比如今年的足总杯决赛,整场比赛曼联都场面占优,但最后却点球输给阿森纳。在美国人看来,这是完全不公平的。

  正因为这种美式的“公平竞争”思想,所以跟欧式俱乐部经营上的自由主义比起来,大多数美式运动职业联赛更像是“社会主义”模式。在NBA和NFL,所有球队会均分收入——北京国安会和天津康师傅平分球票收入么?通过“选秀”来分配年轻球员也是为了公平:最差的球队优先挑选新秀。按照这种规定,类似鲁尼这种少年天才不可能一开始就去豪门,必须先到联赛底层球队苦熬。至于财力充足的大俱乐部,工资封底政策会限制他们的手脚。也就是说,阿布拉莫维奇不可能把世界上最好的10个篮球球员都收集齐,因为政策允许他付的工资总额只相当于10个一般球员的工资之和。胜负的关键在于教练,因为他只有一副牌,只能尽力去开发球员。如果他成功了、赢球了,那意味着一切又要推倒重来,因为功勋球员可以提出更高的工资要求,从而超出总预算,球队只能对阵容又做调整。而且,联盟对球队的调整绝非一蹴而就,每年都会有所动作。

  这就带来了一连串的结果:因为不存在转会费一说,所以球队很容易调整阵容,有时甚至会完全大换血。球员间的交换相当盛行,忠诚感一说也少有人提。以MLB的强力投手兰迪·约翰逊为例,在加盟现在的纽约扬基之前,他先后在蒙特利尔、西雅图、亚利桑那和休斯敦呆过。“大鲨鱼”奥尼尔的职业生涯始于奥兰多,在洛杉矶拿到NBA总冠军,现在为迈阿密热效力。

  不仅球员流动频繁,只要可以得到更好的税务待遇或球馆合同,俱乐部也经常迁移。很多豪门球队其实都是“移民”:洛杉矶湖人建队时是在遥远的明尼苏达,洛杉矶道奇来自纽约布鲁克林,NFL的洛杉矶突袭者甚至沿着加州海岸来来回回搬过多次……

  所以,说到底,你对美国体育的看法其实取决于你对美式精英主义的看法:它的直截了当、它的职业精神、它的平等主义。同时,还必须记住:它是不断在调整中的,而它的历史,依然很短暂。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