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体育:中国跳水观念落后 梦之队家底快败光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07月17日21:15 新浪体育 | |
新浪体育讯 世锦赛中国跳水遭受重创,在人们中间引发了一场关于难度与稳定性孰重孰轻的大讨论,实际上,在这后面隐藏的是两种跳水观念之争,而引领世界跳水潮流近三十年的中国跳水界,在观念上已经落后于世界。 中国跳水运动是在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开始崛起的。八十年代,前中国跳水队著名教练徐益明曾有一句经常挂在口头的名言:“中国跳水的难度要走在世界的前面。”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跳水选手在各种世界性比赛中所向披靡,甚至经常甩下对手六七十分,提前一轮比赛即将金牌收入囊中。 不知始于何时,这一思想逐渐为“稳定性第一”的观念所取代。它的内容即是,在难度与稳定性两者之间,稳定性要重于难度,因为高难动作容易失误,导致失分多于得分,而只要有稳定性,难度低但是质量高的动作仍然可以获得高分并确保赢得比赛。中国女子十米台首席选手李娜即可被视为这一指导思想下的训练出来的典型代表。在本届世锦赛女子十米台进入决赛的12名选手中,李娜的动作难度只有14.2,排在倒数第二,仅比意大利选手高出0.1,比后来夺得冠军的加拿大选手埃米莉低1.9,甚至比14岁的俄罗斯小姑娘朱丽娅的难度还要低0.3,而且这还包括她新近增加的一个难度系数为3.2的新动作。 就在比赛进行当中,一位颇有名气的中国跳水队教练还表示,李娜尽管动作难度低,但稳定性好,动作漂亮,只要她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平,仍然可以夺得金牌。然而比赛恰恰证明了李娜最后就是输在难度不足方面。决赛5轮比赛,李娜没有一次得分超过80分,这显然是因为受制于动作难度低,而最终夺得冠军的加拿大选手埃米莉共有3次得分超过80分,这三跳的难度分别为3.3,3.0和3.4.劳丽诗也有两跳得分超过80分,这两跳的难度为3.3和3.4.最能说明问题的李娜的最后一跳,当时埃米莉凭借难度高达3.4的一跃,以95分的优势遥遥领先,李娜最后一跳必须得到95分才能超过对手。然而她这一跳的难度只有3.2,这就是说,李娜必须跳出10分的动作才能超过对手。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李娜不仅没有保持住她的稳定性和漂亮的动作,反而全面崩溃,导致最后一跳的失误。也许将来人们在回顾这场比赛时,会把这场比赛作为难度战胜稳定性和一个经典战例。 相比而言,目前在国外,“提高动作难度”已经成为跳水界的共识,其代表即是近年来在各种国际比赛中表现不凡的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等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外国选手全力发展高难动作,甚至不惜在某种程度上牺牲稳定性。本次世锦赛女子十米台预赛,有3名外国选手做出了过去只有男子才能做出的反身翻腾三周半抱膝的动作,虽然有一人失败,但有两人获得了成功。目前在国外执教的原中国跳水教练在与记者闲谈时,也反复谈到国外选手重视难度训练的情况,并称这是外国选手战胜中国队的主要途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跳水界“以稳取胜”的训练指导思想,其实起到绑住腿脚等对方超越的客观作用。 其实,稳定性第一的训练思想暴露出的是中国跳水队故步自封,不图进取的心态。因为在跳水动作难度已经发展到近于极限的今天,追求一个新的更高的难度需要教练员和运动员做出更大的付出甚至牺牲,而加强稳定性相对来说则要轻松容易得多。本来,悉尼奥运会的比赛已经给中国跳水队敲响了警钟,但熊倪等人力挽狂澜又将这一危机掩盖起来。不少网友称目前的中国跳水队是败家子,把前跳水队总教练徐益明留下地家底快要败光了。这话虽然刺耳,但事实却是如此。 本届世锦赛表明,中国跳水队再不能将自己摆在泳坛老大的位置上了。中国跳水队应将自己摆在同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这些世界新老跳水强队平等的位置上,以不成功则成仁的高难动去搏每一个项目,每一枚金牌,而不能一味地求稳,寄希望靠对手的失误捡取金牌。否则的话,中国的梦之队真的会变成一场噩梦。(景文)
订阅新浪体育新闻,送你皇马球票让你亲历五大球星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