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女篮目前已病入膏肓 连年下滑发展呈恶性循环

  29岁的苗立杰用毛巾捂着脸,27岁的陈楠脸上挂满了眼泪……中国女篮外线、内线两位老核心,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告别世锦赛,她们内心的悲伤却是一模一样。

  北京时间昨天,在捷克女篮世锦赛13到16名排位赛上,中国女篮以86比60大胜阿根廷女篮。虽然以一场胜利结束世锦赛之旅,但这支球队却创造了中国女篮参加世锦赛以来最差战绩。不仅如此,本届世锦赛是中国女篮参加世锦赛历史上平均年龄最大的一次。由此也可以反映出现在中国女篮的基础已经越来越薄弱,发展恐要陷入恶性循环。

  老阵容 主力全是“老大姐”

  三场小组赛,中国队首发阵容的平均年龄分别是26.4岁、24.6岁和26.4岁,全场比赛出场球员的平均年龄分别为25.7岁、26.6岁和24.9岁。已经入选国家队超过10年的苗立杰、陈楠依然牢牢占据着主力位置,已经31岁的张晗兰还在场上拼搏。总上场时间排名前4的全部是26岁以上的老将。而新生代球员杨半伴、陈晓佳和黄红枇,总出场时间都不超过20分钟。

  没成绩 下坡路走了十几年

  中国女篮曾有过相当傲人的辉煌时代,这支队伍曾拿到过世锦赛的亚军和季军,奥运会征战史上也曾得到一次亚军、一次季军。并曾培养出宋晓波、李昕、郑海霞、丛学娣等女篮明星。

  但从1996年奥运会之后,中国女篮其实一直在走下坡路。1996年和2004年奥运会第9、2000年奥运会未得参赛权;1998年和2006年世锦赛第12,本届第13。只有2002年世锦赛和2008年奥运会,中国女篮本土作战,才分别取得了第6和第4这样“还说得过去”的战绩。

  缺关注 成绩好照样没人看

  在某搜索引擎的新闻搜索,输入“女篮世锦赛”,得到9730篇报道,而输入“男篮世锦赛”,则能找到57100篇报道。

  媒体报道量只是女篮受关注程度的一个侧面,球迷对女篮比赛也不热心。在某著名篮球论坛,男篮世锦赛期间,每场中国队比赛的直播讨论帖,都有3000条左右的跟帖。而女篮世锦赛,居然连直播讨论帖都没人开。

  2009年初,北京女篮历史性地杀进WCBA四强,但参加半决赛时,首钢篮球中心依然观众寥寥。而首钢男篮已经连续四个赛季无缘季后赛,但现场观众依然比打进四强的女篮多很多。 “女篮跟男篮根本没法比。 ”篮球名宿,北京女篮主教练许利民很无奈地表示。

  缺赞助顶级赛事没人承办

  国内女篮球队的运营状况堪忧。CBA的全明星赛,各地抢着办;而WCBA全明星赛却没人响应。 2009年的WCBA女篮全明星赛,在无人肯接手的情况下,篮协“硬塞”给首钢俱乐部。 2010年的WCBA全明星赛只能转战江苏省的县级市丹阳。

  国内很有篮球传统的江苏,男女篮拥有同一个赞助商“德玛斯特”。德玛斯特每年给女篮的赞助费是30万,给男篮却是这个数字的10倍。

  缺少赞助费让球员缺少经济来源。江苏女篮主力卞兰是北京奥运会绝对主力,年收入只有15万元,江苏男篮的胡雪峰是边缘国手,年收入是卞兰的6倍以上。

  缺人才收入低梯队难成形

  成绩不好,收入还低,让现在的女孩子都不愿意练篮球,直接导致女篮人才匮乏。 “现在真的有点恶性循环了,我们梯队招人,真有点招不上来。现在都是独生子女,肯吃苦的本来就少。你得给人吃苦的理由啊,得给人实惠啊,可惜女篮没有。 ”一位国内的篮球名宿无奈地说。

  和乒乓球、羽毛球那些能拿奥运冠军、又能保证收入的项目相比,女篮的吸引力太低了。那些因身高原因不适合乒羽项目的女孩子,也多选择女排。理由很简单,女排虽然收入也不高,但成绩好,拿一次奥运冠军,“什么都有了”。

  现在国内只有20多支女篮球队,成年队一共只有300多人。前不久的全国青年联赛,男篮有31支球队,女篮只有16支。 “男孩子都愿意练篮球,打上职业队,就能上电视啊,能出名,这就意味着收入。女篮呢?电视转播都费劲,唉,没办法。 ”这位名宿用一声叹息作为女篮为何衰落的结尾。 孙 毅

  

相关专题:第16届女篮世锦赛专题 

更多关于 女篮世锦赛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