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昆明记者 赵映骥
提到海埂这个名字,对于有点球龄的球迷来说,绝对不会陌生——这里曾经是中国的足球“圣地”。1994年中国职业联赛开始之后,足协将体侧指定在海埂基地进行,因此,中国各级联赛几乎所有的球队都要到这里参加赛前集训。
今年10月,昆明海埂基地将迎来40周年的生日。随着中国足协在2011年取消了体测,这个昔日的足球“圣地”,会不会因为曾经是球员们的噩梦,而变得门可罗雀?带着这个疑问,本报记者近日在海埂进行了实地采访。
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简介
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坐落于昆明市区南端的滇池之滨,海拔1888米,见证了中国体育事业尤其是足球事业的发展历程。目前海埂基地已成为以足球训练为龙头,以游泳、网球、篮球、排球、垒球、壁球、橄榄球、沙滩排球、跳水、田径为主体的综合型多功能高原训练基地。海埂基地拥有接待楼4幢,可容纳900人住宿,还配有可容纳600人同时就餐的运动员餐厅。
物是人非
上世纪90年代,是海埂的全盛时期,海埂是中国足球的“心脏”,凡是与“中国足球”有一丁点关系的人,都会在休赛期涌向海埂,那时的海埂在很多中国足球人的心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如今,20余年过去了,海埂还是不是当年的样子?
再难见到遍布训练场的“长枪短炮”
海埂对于很多老的足球记者来说,也有着特殊的意义。这里,曾是8000足球记者的“梦之地”,没有上过海埂,还真不好意思说你是足球记者。
不过,2011年接手足球口线的本报记者,之前还真是从没上过海埂。怀着崇敬的心情,首次来到这个“梦之地”之后,却发现真有些物是人非。曾经,到了冬训这个时候,足协的官员、众多的足记都会齐聚海埂,“长枪短炮”遍布各个训练场。但今年,由于取消了体测,并没有足协官员到场监督,而记者们也是有如“散兵游勇”,陆陆续续前往海埂,待不了多久便要走。
这次,到海埂跟队采访的重庆足球记者,两个都是新人,而老人们对这个地方已经失去了兴趣,对于不来的原因,他们只用了两个字来形容——“枯燥!”
的确,昔日的海埂,众多足球记者群居在环碧小墅,在里面一边喝着酒一边聊着足球的话题,可如今随着足球热度的下降,想来报道的记者也越来越少,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环碧小墅这个足球记者的聚集地已经消失。
由于没有了体测这个共同的报道目标,今年来的记者也不再是集团作战,而是各自跟随本地的球队,报道训练和热身赛情况,彼此的沟通也少了。
狼狗、“护城河”已成追忆
在力帆主帅王宝山记忆中,海埂基地当年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大铁门前拴着的狼狗和将基地与外界隔离的“护城河”,他还用开玩笑的口吻说:“记得我们那个时候到海埂,感觉一进去就是关在里面了。”
围绕着狼狗和“护城河”,在海埂基地里一直流传着很多经典的段子,例如某球员翻墙过程中手机响了,结果淡定地骑在墙上撒谎;某球员翻墙崴了脚,还只能解释是走路崴的……最搞笑的是:某教练喝了点酒准备外出,为了避开狼狗也选择翻墙,结果因为酒喝多了眼睛看不清楚,直接跳进了墙外的“护城河”里,成为了球员们这么多年来经久不衰的经典笑料。
多年之后,当记者再次来到海埂基地的时候,发现现在的海埂基地已经取消了封闭禁令,晚上都能自由外出,约束球员的不再是基地的冬训办,而是各球队的队内纪律和球员的自觉性,所以当年的故事都成了传说。
曾经的狼狗和“护城河”也逐渐变成了追忆:大狼狗早已没了踪影,有人说被送走了,也有人说它们老死了;那条有着传奇历史的“护城河”,也因为缺乏疏导变成了臭水沟——里面漂浮着密密麻麻的水葫芦,给人感觉是一片湿地。当然,如果你不小心踩过去,就会被坑得很惨。
涛声依旧
尽管已经有了些物是人非的味道,但海埂毕竟是海埂,数十年的沉淀绝不会因为体测的取消而一昔沉沦,它依旧在为中国足球发挥着余热。
不体测生意照样好
在2011年中国足协取消了YOYO体测之后,以12分钟跑和YOYO为代表的海埂体测,退出了历史舞台,那些备受体测折磨的球员,终于松了一口气。
由于当年海埂给诸多球星留下了“不良印象”,所以许多球迷和媒体一度认为在中国足协取消体测之后,海埂会门可罗雀,逐渐被人们遗忘。
可实际情况却刚好相反,在本报记者1月24日抵达海埂基地的时候,一共有15支球队近600人涌入了海埂。其中不但有北京国安二队、云南足球全运队、云南丽江乙级队等低级别球队,也有重庆力帆、河南建业、成都谢菲联、天津松江等中甲队伍,还有长春亚泰、江苏舜天、青岛中能等中超队伍。
率队前往海埂冬训的重庆力帆主帅王宝山表示:“之所以选择海埂,一是因为这里天气好;二是因为这里训练习惯了;三是这里球队多、氛围好,加上红塔基地还有多支球队,可以方便联系热身赛。”
众多球队的到来,让海埂基地内的商家们乐开了怀,一位店主开心地告诉记者:“现在冬训期间的生意,和以前相比差不多,每天来光顾的球员不少。加上其他季节也有其他队伍上来拉练,所以一年四季都不愁生意。”
在基地取消了封闭之后,黑车更是大行其道,价格也是相当坚挺,进城30元/人,去机场小车150元,而且还谢绝讲价。一位黑车司机透露:“现在生意比以前好多了,我们除了在基地停车场蹲点之外,还给基地内的商店留了联系电话,可以随时拉生意。”
食宿仍是一道难题
虽然海埂基地里已经修建了多个运动员公寓,现在还在不断扩建当中,也有名为“运动员之家”的食堂,可以通过分时段供餐,让众多参训的球员不用为食宿而担忧,可实际上食宿仍然是一道难题。
由于海埂基地属于高原气候,所以很多外地人到了这里都普遍存在睡不着的问题。本报记者在海埂的几天时间里,除了第一天到的时候,睡眠还算正常,后面几天每晚都会在睡眠中莫名其妙地醒来,而且一夜还会醒很多次。
力帆主帅王宝山听了记者的描述之后,并没有感到惊讶,因为同样的睡眠问题也困扰着球队:“每天训练结束之后,包括我在内,很多球员和教练晚上都睡不好觉,加上高原气候干燥,所以很多人脾气都会比较暴躁。你也看到了,前几天一支全运队和大学生队就在热身赛中发生了冲突,我觉得睡眠不好导致脾气暴躁,就是训练时经常发生冲突的原因吧。”
谈到饮食,尽管海埂基地在主食(饭和菜)的基础上,额外供应了酸奶、水果(青果、橘子、香蕉)、杂粮(玉米、红薯、花生等),但从菜品的质量来看,并不能令人满意。
作为运动员伙食,海埂基地供应的肉食选择不多,完全比不上球员在各自球队时的日常伙食。口感方面除了鱼之外,其他的菜品味道都不敢恭维,牛肉筋更是嚼都嚼不动。
训练枯燥,
球员待不住
尽管海埂基地不再封闭,允许球员们在训练结束后自由外出,但这里的生活还是相当枯燥,不少球员都向记者抱怨:“上来一般练个两周,就想下去了,实在是太无聊了!”
的确,从目前来看,海埂基地内的娱乐、休闲项目相当缺乏——KTV、电影院、咖啡屋、足浴等喜闻乐见的休闲项目都很难在海埂看到。这几年,基地里新修了高尔夫球场和网球场,但对于大部分球员来说,一是对这两个项目并不太感兴趣,二是训练本身就很累,再参加这种消耗体力的活动本身也不太现实。
因此,在训练之余,球员们大多只能宅在寝室里看看电视,玩玩电脑游戏。到了休息日的时候,才能约几个朋友,坐黑车到城里逛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