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报报道了深圳名博俱乐部拖欠248万元球员工资及45万元费用的消息。余怀英的口号“名博是中乙的千万大军”犹历历在耳,转眼之间,俱乐部陷入“停水停电停饭,队员睡‘停尸间’”的凄凉。
这一切是如何造成的?又会造成怎样的连锁反应?我们继续请来曾与深圳足球有过“一面之缘”的黄澍和本报足球记者黎晓斌,听听他们开出的“诊断书”。
投资职业足球 还敢吗?
近几年,深圳球队常会闹出欠薪风波,这似乎成了萦绕深圳球迷的噩梦,挥之不去。我带凤凰,原是想借老外的力量,走一条市场化的道路,彻底摆脱靠输血生存的迥境。灰头土脸的结局证明老外未必真想投资中国职业足球,愿意投资的不是奇葩就是忽悠。
余怀英先生的名博,听闻已属他人,且举步维艰。余生的名头和经历曾让人们对其有几许期待,结果如此,令人唏嘘。
认识余生是在凤凰事件后数月,后有交流。余生曾表达一个概念,就是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的投资方式最好是股份制,说这样能分散风险,即使一个投资者出了问题,也不至于给整个俱乐部带来灭顶之灾。当时我对这个想法极为赞赏,只是提出现时的环境,恐怕敢投资的人不会太多。
看来我的估计还是乐观了,这样的人不是不会太多,而是没有。我所说的投资是将自己的钱投入到足球产业并获取回报的行为。玩国家钱或股民钱,根本不在乎回报(见不得光的不算)的不能算真正的投资。
万达组织足球少年留洋,却同时表态暂时不进军职业足球。这里有两个意思,一是万达对中国足球还有想法,或是因为兴趣,或是因为远景;二是万达认为中国足球的环境暂时还不适合直接投资,保持观望是最理智的选择。
熟知中国足球明潜规则且实力雄厚的王健林先生都如此谨慎,不识水情的香港人遭遇滑铁卢也就不足为奇了。名博一事可能还有不为人知的内情,也可能有诸多的原因,作为外人,恐怕永远无法窥到全豹。
只是又多一个失败的案例,本就谨慎的投资者,还敢玩吗?(黄澍)
深圳足球何时摆脱欠薪?
去年11月离开深圳红钻(微博)俱乐部时,余怀英是不甘心的。也许因为那半年多的经历太不愉快,他急于证明自己。
作为朋友,当时很多人都劝过老余,要认清中国足球的实质,不要贸然进入。但是老余伸出指头,一二三四地详细说明了自己的把握,作为玩职业足球半辈子的老江湖,谁又能说得服他?
今年4月,赞助商到位,宾朋满座球员到齐,余怀英红光满面地对我说,名博是中乙的千万大军,冲甲指日可待。
其实仅仅只是一个月后,圈子里已经流传名博发不出工资的事。当时老余依然信心十足,因为冠名费按期到达,他手中的那“二三四”计划只要逐步实现,完成球队预算是“湿湿碎”的。
问题就出在这里。老余过高估计了中国足球的诚信,也过于乐观地将计划想象成现实。从“国际杯”流产开始,“二三四”逐一破灭,加上自己最相信的助手选择了背叛,他的那些美好蓝图最终变成一场闹剧。
那些对生命安全的恐吓,广西这家公司觉得自己很无辜,因为余怀英欠了他们100万元订金没还,当时白纸黑字是用球队作为抵押的。既然你不还钱,股东又不是你,按照中国式的方式解决是最简单直接的。问题当他们“接手”球队而且扔进去40万元后,发现连塞牙缝都不够,别说冲甲无望,连这个赛季都撑不完,他们彻底傻眼了。真要把这支球队迁走,还有几百万欠款等着。于是他们发现,自己是下一个“余怀英”……
以上这些情节如果写进商战小说,也许算不上“跌宕起伏”,但是它就这么周而复始地发生在中国足球身上。
我只是有些厌倦地想知道:欠薪何时能远离深圳足球?(黎晓斌)
“(余怀英)欠我们一百多万,他说如果还不了钱,将以个人和俱乐部作为抵押物给你们,我们有文字和余怀英亲笔签字。我们也有计划做足球,但他手下的一些人,背着他把一些资产转移了,导致球队欠球员工资……目前我们正办理接手手续,但鉴于俱乐部财务混乱,过渡期间不会再注资。”——广西某公司代表宋先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