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姬宇阳
不要以为黄晓明只有“宝靴”和“闹太套”,偶尔他也会蹦出一两句能让粉丝们瞬间石化的冷幽默,就像《叶问2》宣传的时候,黄晓明当众自嘲说,甄子丹负责“叶问”,我负责“二”。
和高高在上的“一”相比,“二”在很多时候,都不是夸人的话,比如二流子、二道贩子、二百五等等,和优越感十足的“一”相比,“二”往往饱含着满腹心酸和委屈,比如,在一把手面前,二把手就有点底气不足;和一流相比,二流就明显差了一个档次,再比如说,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一类学校和二类学校,当然,关于“二”,最让上海足球不爽的一个词就是“老二”。还好,申花拿过二次联赛冠军,否则,这个老二前面,还要被外地一些球迷加上两个字,变成“千年老二”。
中超不是欧洲联赛,亚冠和欧冠的含金量更是没法比,所以,这也就直接导致了申花在过去16年里拿到了八个亚军,含金量和冠军相比差别太大。欧洲很多俱乐部队,拿不到联赛冠军,也会玩命争取亚军或者第三名,因为拿到第二名,一样可以参加欧冠联赛,欧冠就像是一个奢侈品的商标,是否有资格参加欧冠联赛,那是衡量一支欧洲俱乐部队档次高低的重要标准。
但是在中超,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以前没有亚冠那会儿,一旦你拿不到联赛冠军,这第二名和后面的第三第四乃至第八第九,就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了。后来有了亚冠联赛,再后来,亚冠的参赛球队增加到四个,球队开始拼命要进前四了,但如此一来,中超第四和第二又没有本质的区别了。
所以,无论在没有亚冠的甲A时代,或者是在有了亚冠的中超时代,第二都是略显尴尬的一个排名,和冠军相比,他有着太大的失落,但和第四相比,他又缺乏足够的优越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高处不胜寒,老二很无奈。
回顾申花16年联赛中“二”的历史,最让人唏嘘的是1996年联赛的那个亚军,因为那一年,申花是以卫冕冠军身份,在自己的主场虹口看着大连提前夺冠,那个“二”的最终结果,就是让徐根宝结束了在申花的执教,让申花从此进入洋帅时代,一直到2002年,同样是徐根宝的回归,才宣告了申花长达六年的外教时代的结束。
所有的“二”中,最让人痛心和遗憾的,当然是2008赛季的那个第二,在此之前的许多个赛季里,申花都是早早失去了夺冠的希望或者可能,第二名是申花所能争取到的最好名次,但是2008赛季不一样,那是唯一一次,直到联赛最后一轮的最后一秒,申花仍然有夺冠的希望,或者说,直到那个赛季最后一场比赛的伤停补时阶段,申花的命运仍然被牢牢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也正是因此,所以那种遗憾才会如此让人痛彻心扉无法释怀。
我知道申花拿过很多老二,但我绝对没想到,次数居然会是八次,一支球队能在中国联赛拿到八个冠军需要相当的霸气和实力,但是一支球队可以在16年时间里拿到八个亚军,同样也是一件不太容易完成的任务,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显示出,上海足球的传统强队本色,这八个第二也说明了申花这么多年一直都是冠军的有力争夺者,和北京国安相比,申花的八个第二,似乎才更契合那句著名的“永远争第一”的口号。
有时候我也在想,这八个第二的成绩单背后,是不是也透着申花和那些冠军专业户比如大连队在气质上的某些差距,比如说,我们一直谈论的霸气。回顾申花过去16年里的两次夺冠,第一次的夺冠是建立在10连胜的基础之上,而2003赛季的第二次夺冠,是在同城对手上海国际队令人窒息的逼迫之下以1分的最小优势完成的。或许这也意味着,上海申花如果要夺冠,要么必须有一种迫在眉睫的压力去激发他们,要么,就必须打疯了打顺了,就像1995年的10连胜那样顺风顺水。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2003赛季在最后一轮惊险夺冠之后,接下来的那个赛季申花就像虚脱一般没有了精气神,结果就是,球队名次像自由落体般直下谷底,申花是如此,另外一支上海球队上海国际队也是一样,除了夺冠的2003赛季之外,在之前和之后的一个赛季,这两支球队都是同样画出一条高开低走的抛物线。
在过去16年里,“二”代表了申花无法摆脱的宿命,即便是神奇的老布,在带领年轻的申花创造了一个奇迹般的赛季同时,也不得不在“二”的屋顶之下无奈低头。
总而言之,申花再也不能这么“二”下去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