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天上明月光 地上何德刚" 记实德俱乐部新闻发言人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12月17日01:27 北方体育报
北方体育报特约撰稿王慧媛 一声“何大哥”叫了好多年,至今不知道何德刚先生的“芳龄”。只是觉得他和我们这些70年代同志岁数差不多。聚在一起的时候,他和刘文东先生的整蛊总是让陈晶和我乐得嘎嘎的。 当然,也有很多人对其尊称何老师的。海涛、林栋、竞男、吉来一口一个何老师,就在谈笑风生的饭桌上也是绝不改口,毕恭毕敬。可见,何老师在江湖已是颇具威望的前辈了。 12月14日晚,接到嘉树总编“写写何德刚”的电话时,心里一惊之后,方得知何大哥已在不声不响之中改换了名头,成为实德俱乐部新闻发言人——正经八百的圈内人士了。 一阵激动中,大脑突然短路,竟然记不起其电话号码。待大脑恢复供电,电话也接通时,那边的何大哥说:“今天刚刚宣布,就已经开始工作了。” 平稳之中的惊人之举 何德刚是《足球周报》的元老,从1993年报纸创办第一期开始就有了他的名字。身材魁梧、声音洪亮、为人厚道的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大何。“大何”、“大何”在大连日报社楼里叫了好多年,也跟随了《足球周报》的鼎盛时期。 2000年,突然传来消息,大何辞职了。他从大连日报社办理了辞职手续,加盟广州日报社所辖《足球》报,成为其驻大连记者。年过四十,家有老婆孩,放弃稳稳当当的生活,出去闯世界,这在当时引发大家一阵惊呼。佩服者、祝福者有之,更多的还是不解、担心的人。何德刚跟好友们说起的时候总是一副坦然:“无所谓,总在一个环境呆着,还不如出去看看。” 那个时候足球圈里已经流行记者热。《足球》报招兵买马后也是大腕云集。何德刚的原则就是脚踏实地干好自己的活。该自己做的,一定做好;有其他好事的,绝不会去抢。对于报社那边的编辑,相当尊重。遇到稿子,大家商量着来。听说,《足球》报里的诸位兄弟都十分尊敬他。每年年末回到广州开年会时,总有一大堆人要和大何喝一杯。 跑足球的记者越来越多了,年龄也越来越小。有时候,我也开开何大哥的玩笑:“那么大岁数的人了,不退休,还跑出来干什么?”你想啊,采访一个球员,人家要是牛点,不愿意说,换个年龄差不多的记者,可能还能商量甚至哀求两句,换了何大哥这样岁数呢?总不能如此这般地跟他“侄子辈”的孩子们说吧?何大哥也想得开。他的观点就是,你愿说就说,不说也不强迫,用不着低三下四,我也不会胡编乱造。 这么多年,在何德刚的稿子中,很少有爆炸性的内幕新闻。但这不等于他什么都不知道。他其实经常有机会和俱乐部的高层人士坐在一起唠嗑。只是,他不愿意把大家私下里说的话当作卖点搬上报纸。在一次聚会中,我曾经问过那时的实德俱乐部总经理林乐丰:“大何其实知道很多东西,但是他不写,对吧?”林乐丰由衷地点头。 在《足球》报里一晃就是六年多。记得在2006年的一次聚会上,何大哥突然冒出一句,“对了,还有个事,我又和报社签了两年合同。”语气很平静,但让人分明感受到其中的兴奋。 转眼又到了2007年年末,何大哥又冒出了从《足球》报辞职的想法。在两周前的一次聚会上,他说起这事,文东、陈晶都劝他还是坚持坚持。大何主意打定,很快就从报社办理手续完毕。 这回,他的“华丽转身”是到实德俱乐部当一位新闻发言人。据说,实德集团总裁徐明对何德刚同志的加盟表示“热烈欢迎”。“都是从记者圈里出来的”,何德刚同志一句心里话,让诸位记者放心不少,在新闻操作中,“何老师”肯定是会给大家方便的。 只是,我在私下里想了一事。身份的转变,何大哥的嘴估计也会越来越严实了。大概会和当年的林总一样,让你有所收获之中又会滴水不漏。至于他会给谁透露个独家新闻什么的,那是不可能了,他那么一个人,亲谁远谁都不能,肯定会一碗水端平的。 何团长的人格魅力 2001开始的足球圈子,江湖纷争,跑大连实德的足球记者们也是故事不少。一次,在QQ上闲聊中,和何大哥说起这些事。何大哥说了一句:“都是出来混碗饭吃的,不容易,互相关照一下,多好!” 2002年春节刚过,我们这些记者就随大连实德队前往韩国济州打亚俱杯东亚四强赛。我们和球队一起住在Green Hotel。男记者正好单出一个人。住在一个房间的何德刚和刘文东主动提出,在他们房间加一个床,《大连晚报》的体育记者柳毓刚好住进去。他们仨,加上我单个一个女同志,正好组成了“四人帮”。在屋里打扑克的时候,他们两位老同志,实在是把我和柳毓打得无还手之力。刘文东的诀窍是“阅读与欣赏”,将柳毓的牌看清一清二楚;何德刚的名言是“我们是带铲子来的,坚决要挖底。” 济州岛以风光秀美而闻名世界。头回去韩国的我们哪里知道?柳毓在地图上研究了大半天,把我们领到了一家泰迪熊馆。一人大概花了合60元人民币,进去看了一大堆全部是布绒玩具、很多又产自中国的泰迪熊。何德刚、刘文东大呼上当,出来之后反复揶揄,从此以“熊猫馆”称呼柳毓。 回来之后,民间的联络活跃了很多。“四人帮”经常行动在一起。2003年3月,大连实德队在广州打足协杯比赛。我们一帮记者都住在嘉应酒店。没有晚起习惯的我们几个,先是八九点钟坐在餐厅里胡侃乱讲一通,然后就是拎着大黑色塑料袋前往广州白马批发市场采购。何大哥总是走在前面,一本正经和人家这样那样砍价一番,好像是个大老板,直到最后就以先回去试试为由买走一两件。 生活真的是很好玩。上高中时和我同班,一起看一张《足球周报》的陈晶进了大连电视台体育频道,直到2004年也开始跑起了大连实德。生性好人缘的陈晶的加盟让圈子里更热闹了。联赛刚刚开始的时候,民间推举何德刚先生为“记者团团长”,陈晶小姐为“记者团秘书长”。 不久,还真发生了一件事。在金州体育场,因为一件小事,现场保安和一位记者有了摩擦。双方怒目而视,一触即发。此时,何团长挺身而出,大喝一声“你想干什么”,和那位保安据理力争。何团长的形象顿时在众人之中高大起来。 有了团长和秘书长的牵线,大家的活动络绎不绝。人多的时候,所有跑线的记者都到了,有将近二十人,那就实行AA制。时间长了,有几个要好的朋友,形成了你来我往轮着请的习惯。聚会的美食有烧烤、火锅、川菜、湘菜……大何还不远万里领着大家组团跑到黑石礁吃一个叫龙抄手的四川风味小吃。 餐桌上的话题很多,足球江湖里的八卦新闻、工作单位里的轶闻趣事、还有演艺界里的传说故事等。最近一次的聚会上,有好事者为《色,戒》里删除的那12分钟整整描述了半个小时。吃饭之时,大家七嘴八舌、滔滔不绝,时常爆出狂笑声。某次请林乐丰大餐,选在一家很火的云南菜馆。屋内传出的笑声让外面众多吃客惊讶不已,不时探头,我们自嘲:“他们该不会想林总怎么交了这么一群野蛮的朋友吧?” 生活就是自得其乐 在何大哥做出这次工作上的选择时,他刚刚从美国回来。他去美国是为了参加全球华人篮球赛。这是一个民间的比赛,参赛形式不限、组队形式不限,甚至场上比赛男女队员搭配比例都不限。2006年时候,何德刚就参加过在中国苏州举行的这个比赛。场场得分超过30分的成绩,让他成为不少美国华侨选手眼中的“姚明”。球队最后夺冠更让何大哥着实激动。在回来后的接风宴上,他绘声绘色地讲述,简直跟去了趟NBA采访似的。 何德刚的篮球功底来自他12年篮球运动员的生涯。从1975年被挑选入队,到1987年回到大连,他把宝贵的青春时光奉献给西藏。专业运动员的身板、雪域高原生活的经历,这大概就是让我们总是开心说他是“人老身体不老、心更不老”的原因。 这么多年来,何大哥一直坚持打篮球。每周他都要拿出三个下午跑到位于一二九街的一家体育馆打比赛。他的球友也有一大堆。今年十一期间的一次聚会,他穿了件运动外套来;吃饭热了,脱下外衣,里面直接是一件篮球背心。 前几年流行打保龄球的时候,何大哥的成绩也是一流棒。位于友谊商城楼上的那家保龄球馆里,他的积分总是排在最前面。据说,他的足球水平也很不错。一次,在蒲江基地与实德队队干打比赛,他几个漂亮的鱼跃扑球,让好个人特意问到:“你以前专业练过吗?” 有俗话说,“酒风代表作风”,话不全对,但也有一定道理。和大何同志喝酒很痛快。他人爽快,愿意喝、能喝,不装假但很有数,不会喝多。要说这白酒和啤酒,他大概更擅长喝白酒。一次吃烧烤,他很认真的表情,“我自己带白的了”,边说边从兜里掏出一酒壶,得意洋洋地举给我们看。我和陈晶差点没直接乐翻。酒壶是实德队上周打比赛时,我们一起去天津洋货市场淘来的,没想到这么快就让他派上了用场。 何大哥家原来住在中山公园旁边,在那里住了几十年。今年6月,他搬了家,搬到离西山水库很近的一个小区。他请大家去作客。九十多平方米的房子,温馨舒适。客厅柜子里摆放的都是这些年他到各国各地采访收集来的东西。要问这个房子里什么东西最特别?他笑说:“当然是实德的门窗了。跑了这么年实德,不用实德的东西也对不起咱自己啊。” 嫂子和何大哥相识于西藏,也是专业运动员出身,人豪爽、热情、宽容。特别欢迎大家到家里玩,对于我们每次聚会的事情也相当愿意听。最让何大哥挂心的大概是他的宝贝女儿吧。一次,何大哥很神秘地请我们吃饭,怎么问也不说原因。去了才知道,那天是他作服装模特的女儿参加“大连女孩”大赛决赛的直播。现在,女儿的发展,何大哥任由她自己去了;只是在女儿交男朋友的事情上,他一定要“大权在握”。 写到这,我终于在网上查找到了何德刚同志的年龄。出生于1957年的他今年刚好50周岁。在这个年龄,还能从一种新的角色重新开始——我很佩服他,也很相信他。何大哥终究是何大哥,不是一般人;他能,他行,他能行。(作者系本报前身《足球周报》记者)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