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说朱广沪“神”,其实并不尽然。如果拨开团结和拼搏的表象,朱广沪并不是用高谈阔论和苦口婆心来达到目的,而是运用现代企业最流行的“人力资源”规律,让这支曾经人心涣散的球队拧成一股绳。
在神奇的经济杠杆调控下,你不卖命都不行。正如曾雪麟所总结的:“劳动关系理顺了,生产力自然提高。”
第一鞭:主教练负责制
朱广沪是2000年5月17日接手深圳队的。当时宣布的第一件事就是主教练负责制--每场比赛后的奖金分配也由主教练决定。
6月初,深圳队主场2比1战胜上海申花后,朱广沪取得上任后的第一场胜利。赛后,队员们第一次获得了赢球奖金。不过,主力队员拿多少,替补队员拿多少,报上名但没有上场的人拿多少,全部由主教练决定。当时,球队的赢球奖金大概是30万,平一场10万,分别增设了主场和客场的连胜奖金。
第二鞭:压工资抬奖金
2000年底,在所有球员签订新合同的时候,俱乐部顺应整个大环境,非常默契地出台了一项新招--降低年薪,提高奖金的份额。多劳多得的现实给球队带来了新气象。
只有一些绝对主力队员能拿到包薪的工资。大部分人的工资都很低。没有机会打上比赛的年轻队员就只有一个月3000元的工资。于是,每个人都在为上场而拼命练。所有年轻队员都必然为了能挣到钱而努力,老队员也不能闲着。如果你想养家活口,现在拿的工资本来就很不稳定,不争取赢球多捞一点是不行的。
很多事说起来复杂,也许要做几天几夜的思想工作,但制度一旦建立了,谁都不敢马虎。在取消大锅饭的情况下,谁还敢偷工减料?彭伟国在离开深圳的时候,就私下里对记者表示,自己不能应付这种激烈的挑战。
第三鞭:用小将带老将
制度有了,下一步就要实施“星火计划”。
朱广沪培养年轻队员的原则有两个:一是因材施教,二是给队里的老将施加压力。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同住一屋的刘健和袁琳。在袁琳渐渐坐稳主力位置的时候,刘健不断威胁他的位置。两人训练和比赛的质量不断提高,李玮锋走后,两人共同把持深军大闸。
朱广沪培养年轻队员有个特点,就是喜欢用波浪式叠进--刚开始时鼓励为主,然后冷一段时间,给你加压,上一个台阶后再鼓励。在这种双重压力下,年轻队员成长得特别快。
最近,从二队冒出来的向君不断获得上场机会,大有与袁琳刘健竞争的势头。朱广沪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前一段经常顶替李毅上场的北京小子张辛昕,却连名都报不上。实际上,这两个都是朱广沪非常看好的新秀。
而且,朱广沪十分注意对年轻人使用“激励”策略。他曾经打队员,也曾经在饭堂掏了两千块钱奖励小将。
在朱广沪心里,还有三个位置的新人难觅--首先是前锋,然后是左前卫,再就是守门员。
记者对朱广沪在队里形成的竞争气氛一直很感兴趣。对此,朱导的反应非常平静:“国际上的俱乐部都是这么运作的,我只是遵守游戏规则罢了。”
一个喜欢咖啡和飚车的“国际”人,在悄无声息中将国际企业的运作模式带到了深圳队。(本版主笔黎晓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