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发展呼唤顶层设计 整治后中国高尔夫走向观察

2017年03月04日13:08 新浪体育 微博
央视新闻关注高尔夫球场清理整治结果

  雷霆般的清理整治终于有了结果,意味着发生在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和高尔夫球场发展商之间长达13年的博弈也宣告终结。只是这场博弈并没有真正的赢家,数百亿巨额投资化为乌有,大量从业者失去工作岗位,政府违约毁约令公信力严重受损。而导致这一结果的核心原因在于制度缺位。因此,业界呼吁,这次整治不应该停留在关掉多少家球场,最重要的成果应该是以顶层设计思维,谋划保障中国高尔夫规范发展的制度安排、规划制订以及治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构建。

  相关阅读:新华社:坚决打破高尔夫球场“越禁越多”怪圈

  外媒关注中国整改高尔夫球场 美联:上百家关停

  新华社:让高尔夫回归体育 十余年禁令六年整治背后

  新华社:细数被取缔高尔夫球场“九宗罪”

  管理错位,中国高尔夫的行业之殇

  这次清理整治的板子重重地打在违规高尔夫企业身上。但客观说,中国高尔夫乱象产生的根源并不能完全归咎于行业治理末端的球场方,而主因在于宏观层面的制度真空和管理缺失引发行业痼疾。

  高尔夫在中国落地生根已有33年历史。但到目前为止,从中央到地方,却没有一个协调或指导高尔夫产业发展的权威有效的行业机构,没有机构专业人士调查研究高尔夫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客观反映行业呼声,也没有机构力量推动相应的高尔夫发展政策议定,高尔夫设施建设一直缺乏产业定位和产业规划,至今也没有对口的政府管理部门和正当合规的申报通道和流程,长期处于自生自灭、忽明忽暗、野蛮成长、乱象丛生的状态。

  在中国高尔夫滑入无序发展泥沼的13年里,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执法者和行为规范的调节者,始则不作为,使攸关高尔夫这样一个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建设、政策安排、标准制订长期处于缺位或不完善状态,导致高尔夫产业发展缺乏规范性、规划性和协调性,及至出现“十年禁令,十年疯长”的尴尬局面。继则强作为,围绕高尔夫的6年清理整治,选择了一种矫枉过正的方式,事前忽视听取行业专家意见,使整治在缺乏科学严谨的标准和规范下展开,执法过程简单粗暴,只求一铲了之,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和民生伤害。

  在这次有11大部委参与的清理整治中,作为目前唯一合法的与高尔夫有关的行业机构,中国高尔夫球协会却被置身事外。由于自身行业组织职能严重弱化,中高协很难真正代表高尔夫企业的共同利益,尤其是在行业面临困境的时候缺乏为行业执言的意愿和作为,也难以确立在行业中的权威和影响力。

  中国高尔夫健康发展亟需组建一个功能完善、定位明确的行业协会。业界人士提出,可借鉴美国USGA和PGA的二元模式,现有中国高尔夫球协会仍旧专门负责职业赛事的管理,此外另起炉灶设立为高尔夫产业发展服务的行业协会,并由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专业委员会。协会按市场规律和国际惯例运作,向会员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自律管理和专业服务,同时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智力支持,维护市场秩序。

  制度归位,才能迈向规范发展之途

  行业管理机构的虚设,使中国高尔夫产业发展长期缺乏政策支撑。至今,国家及其相关部门还没有专门出台过关于高尔夫产业发展的规则性文件,高尔夫往往更多以负面清单模式出现在中央政府产业政策里,中国高尔夫产业发展依然面对着不友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

高尔夫运动有着成熟的规则体系,行业发展同样应该规则先行
高尔夫运动有着成熟的规则体系,行业发展同样应该规则先行

  中国高尔夫所出现的违规乱象,以及政府在清理整治中的执法失度问题,都根源于30多年来事关高尔夫行业规范发展的制度缺位。2004年国务院发出《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的通知》,其中提到“抓紧研究提出规范、引导高尔夫球运动和设施建设健康发展的措施意见”,但此后十年这一规范意见并没有出现;2011年国家发改委等发布《关于开展全国高尔夫球场综合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尔夫球场建设规范发展的意见”,但此后依然杳无音讯;如果此次史上最严厉清理整治能够催生中国高尔夫发展的行业规范和产业规划,则是命运多舛的中国高尔夫的不幸中之大幸,也将是中国高尔夫迈向健康发展的转折点。

  有关专家指出,有效的制度安排不仅可以矫正市场失灵,防范和化解相关企业在高尔夫产业发展中占用耕地、影响环境、浪费资源等问题;同时可以解决因政府决策失误所造成的政策扭曲,保证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制度还可以保证高尔夫发展与当地生产力发展水平、本地区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良性契合。现阶段,高尔夫产业进入可持续发展轨道的关键是建立和完善高尔夫的政策、法规和制度。

  机制创新,朝阳产业依然前景无限

  作为中国高尔夫产业的微观主体,高尔夫企业的市场行为除了受到宏观制度因素制约,还受到自身运营机制的影响。身处互联网时代的中国高尔夫既面临挑战,也迎来绝处逢生、破茧成蝶的良机。与时俱进、拥抱变革、矢志创新是当下中国高尔夫突破重围的王道。

  分析世界高尔夫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历程,会员制运营模式和配套房地产开发,是早期传统高尔夫产业发展的两大引擎,这两大法宝被年轻的中国高尔夫发挥到了极致,但当周期性极强的房产步入调整,封闭单一会员制模式在市场遇冷的时候,缺乏独立性的高尔夫产业就变得岌岌可危,必须通过变革寻求新的产业发展动能。

互联网+高尔夫受创业者追捧
互联网+高尔夫受创业者追捧

  在中国高尔夫风雨飘摇的时候,风头正盛的互联网大佬们不约而同将产业触角伸向这个目前的小众产业领域。互联网颠覆传统产业的逻辑,在于利用互联网技术用高效率来整合低效率,通过对传统产业核心要素的再分配,重新构建商业价值链,并以互联网思维,即平等、开放、协作、分享的理念改造传统行业。

  传统高尔夫的主要运营机制会员制,基本理念恰恰是圈层服务、封闭操作,不仅资源分散,缺乏标准化服务、消费者与球场之间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所以几乎没有悬念,互联网进驻高尔夫领域首要的变革对象是会员制模式及其运行规则和利益链条,绝大多数会员制企业将接受互联网的深刻洗礼,涅槃出全新的业态。而真正能为高尔夫爱好者提供人性化服务的互联网平台将是最后的赢家,未来“互联网+高尔夫”的道路上也一定会出现新的独角兽。

  结语

  这次汇聚中央11大部委、历时6年的清理整治,目标一是收权,即通过霹雳执法彻底杜绝地方政府染指高尔夫球场用地审批事权;二是治乱,对涉及占用大量耕地或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用地以及天然林或国家级公益林地的球场,亮出生死牌。还有一项尚待完成的目标应该是立规,立下高尔夫产业包括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参与各方都必须严格恪守的行为准则,这才是中国高尔夫持续、有序、规范、健康发展的护身符。

  (文章来源:洞察高尔夫)

标签: 高尔夫整治互联网

相关阅读:

加载中,请稍候...

推荐阅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