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人,扛着球包,花十几二十美元,便能轻松享受一上午高尔夫。”这是北京体育休闲产业主席田常波,对欧美高尔夫发达国家大众参与高尔夫“常态”的描述,而“轻松”背后的便利性,则建立在廉价的高尔夫球普及球场,和公园绿地中常见的高尔夫球基础项目上。
“美国大约有两万个球场,高尔夫人口占总人口的10%;日本球场数量达到2600多个,中国才有500~600个,相比起来,我们的群众基础、场地设施和发达国家真没法儿比。”某地方高尔夫球协会负责人表示,球场性质的差异是造成中国高尔夫球场门槛较高的关键,“国内基本是私人球会,建造成本高,商业需求明确,但国外很多是公共球场,是强调公益性的政府行为,因此价格较低,能面向大众。”该负责人以球场配套的会所为例,“在美国,有些社区高尔夫会所,只有一辆公共汽车大小。”
“没有球车、没有球童,甚至没有地方能打完球后冲个澡。到球场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打球。”这样的场景,对抱以“几乎所有的球场都是会员制的,会员在缴纳了昂贵的会费后,每年还要缴纳一定的管理费,打球时,还要再缴纳球车费、设施费等,必须有一定经济基础才能玩,甚至只是官商的游戏”认知的中国人而言,难以想象。“高尔夫只是一个无辜的体育项目,只是在发展过程中被当作可利用的工具,应当正确看待。”田常波的看法受到多数业内人士的认可,“原来开小汽车也被视为腐败、穿得花哨也会引来争议,还是时间的事儿,当高尔夫人口上去了,很多观念也就改变了。”
进驻郊野公园、在新建绿地中占有比例,田常波为投资维护成本低廉的小型高尔夫设施考虑过很多“归宿”,但常常遭遇“谈球色变”的情况。自2004年,国家政策对高尔夫球场转入“禁止阶段”后,2014年至今,政策对高尔夫频频施以重拳,因此,业内掀起的风暴让“高尔夫”一度成为敏感词,业内外都不愿轻易触碰。
“整改球场并不等于要取消高尔夫,而是要在中国还高尔夫一个清新面貌。”首都体育学院院长钟秉枢表示,将高尔夫产业纳入法制建设的轨道,建立相关行业规范标准,是产业健康发展的保证,“比如,政府利用水价调控倒逼高尔夫企业精细管理、调整结构;例如能否推出廉价的符合普通群众需要的产品,又或者能否关注小型的、适合社区和面向公众的设施。”
“脱离群众,就意味着这项运动丧失了长久、可持续发展的土壤和动力。” 作为执法大满贯赛事的中国第一人,高尔夫球国际级裁判李金亮建议,在中国推广高尔夫,首先要努力摘掉其“贵族运动”的帽子,如大力推广公众高尔夫球场、推广更廉价、更容易入门的室内高尔夫项目、让高尔夫走进校园等等,“目前国内已存在一些公众球场(深圳),腾出更多的时段,接纳更多的人进入球场。只有能让高尔夫接地气,才能让大众真正地了解并打心眼儿里接受这项运动。”
就我国目前高尔夫的消费人群而言,“白领和中产阶级的普及度都不高,可这就是发展空间。”田常波认为,在体育休闲产业中,高尔夫是拉动产业升级的重要部分,因此,需要转换经营重点,扩大参与人群,“消费人群转型,才能实现转型,重点并非场地管理设施。”
面向公众的球场,被学界视作未来高尔夫发展首选的突破口。“健身房的发展也是走同样的路。”钟秉枢介绍,曾经的健身产业同样全是大型、豪华的健身房,在商业区、占地面积很大,却没有盈利,“这些企业纷纷倒闭,无非其社会影响力没有高尔夫球场那么大,但洗牌过后,健身会所也实现了从高大上到深入老百姓社区的转型。”
从赛事角度而言,“10年前,国内只有寥寥数场职业赛事,国际赛事大概只有VOLVO中国公开赛还算拿得出手。现在每年在国内举办的有影响力的国际赛事已超过10个,甚至包括汇丰冠军赛这种世界顶级赛事。”在李金亮看来,高尔夫职业化发展明显,但国内业余比赛和青少年比赛的数量大幅度增长更让人欣喜,“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让孩子学高尔夫,这也是国内每年大大小小青少年赛事多达近百场,但报名仍然火热的原因。”
在美国,每年有数千场青少年高尔夫赛事,打得好的小球员,会优先进入美国名校,并享受高额的运动员奖学金待遇。而这样的“福利”在国内也初现端倪——2014年年底,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发布了177号文件,表明在全国比赛获得前3名、亚洲前6名、世界前8名,并符合2015年高考报名条件的高尔夫运动员,都可以申请免试升大学。
这在某地方高尔夫球协会负责人眼中,正是提升青少年基础的“利好”,“高尔夫是奥运项目,我们也出现了关天朗、冯珊珊等一大批年轻优秀的高尔夫明星,但他们大部分的成长还有其特殊性,如果政策能促使更多的学校开设高尔夫课程,不仅能让学生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还能发掘更多有天赋的孩子。毕竟在学校里,高尔夫就是一个体育项目,没有社会上乱七八糟的符号,孩子对高尔夫的看法也能更纯粹一些。”
本报北京1月18日电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