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香港女商人黄佳穗打算继承父亲遗志,回福建漳州兴办教育,负责执行的宋明峰劝老板教家乡子弟打高尔夫球,孩子们未来可以当球童,以跳出农门。于是,身处高尔夫“荒漠”的吴阿顺竟与高球相遇。
现如今,吴阿顺已拥有两座日巡赛冠军奖杯,不出意外,他将与梁文冲携手,代表中国队出征2016年奥运会。
“一哥”梁文冲这样评价“二哥”:阿顺身上的谦虚、勤劳、拼搏、珍惜、感恩等特质,会帮助他飞得更高、走得更远。28岁的吴阿顺,行走在顺风顺水的轨道上,努力雕琢自身技艺的他,未来的想象空间很大。
新京报记者近日赴阿顺家乡摄影、采访,探寻其成长足迹
吴阿顺,福建这块高尔夫荒漠里成长起来的明星。2001年,漳州籍港商黄佳穗回馈家乡子弟,教他们学高尔夫这一一技之长。吴阿顺成了幸运儿。上墩中学是他梦想的起点,家附近的小溪边曾是他挥杆的舞台。2013年12月27日,再夺日巡冠军后,他故地重游接受了采访。十二年如白驹过隙,当年自制的高尔夫练习场、果岭踪迹皆无,城镇化改变了故乡的面貌,但记忆在阿顺脑海中从未褪色。他感谢“人生第二个妈妈”黄佳穗,“我现在的一切都是她给的。”
水泥柱子的篮球架,篮板斑驳而陈旧,篮筐早已锈迹斑斑。四五名孩子在水泥地上拍打着篮球。旁边的操场荒草丛生,远处的几根水泥杆子被藤蔓遮掩。这就是漳州市上墩中学的操场。吴阿顺曾与篮球有缘。
基础
曾是学校篮球队主力
校园空旷而闷热,阿顺他们几个孩子在打篮球,突然,校门开了,台湾人宋明峰走了过来,由此改写几个孩子的命运
12年后,吴阿顺又回到这里,一切都那么熟悉。“学校没有任何变化,这个篮球架就是我们当年那个。”他喃喃自语。面对熟悉的篮球架,吴阿顺跃起,轻松摸到篮板,稍一使劲也可触及篮筐。
初二那年夏天,16岁的吴阿顺正在这块水泥地上挥汗如雨。他是上墩中学校篮球队的小前锋,随队夺得过漳州市中学篮球联赛亚军。“我当时得分还挺多的。我们那一届每个人都不错,差一点拿冠军,没办法在人家主场,裁判也是他们的,我们觉得不公平。”他差一点拿到人生第一个冠军,至今对细节仍如数家珍。
时值暑假,校园空旷而闷热,只有阿顺他们几个孩子在打篮球。突然,校门开了,“像开学一样,一群人骑自行车进来,开始在操场上跑圈”。台湾人宋明峰走了过来,改写了这几个孩子的命运。
12年后,阿顺与音乐老师陈跃辉在上墩中学邂逅,两人用闽南语叙着旧。因为觉得“阿顺很乖”,他曾把对方介绍去了漳州体校。那年夏天之后,他希望阿顺改练跳高,没准可以摆脱将来种田的命运。他的设想无从实现了,对高尔夫闻所未闻的阿顺走上了这条茫然未知的旅途。
缘起
招生录取“超龄”阿顺
“我想招13至15岁的孩子,阿顺已经16岁了。我一直招不到学生,眼看要开学了,就把年龄放宽了”
当年只有二十六七岁的宋明峰在漳州四处碰壁,被看成一个“骗子”。来漳州前,这个台北长大的青年毕业于经济系,在香港一家电子进出口公司工作。
他的女老板黄佳穗,如今被阿顺他们亲切称之为“妈咪”,籍贯便是漳州。她希望能够完成父亲的遗志,回故乡兴办教育。公司里除了宋明峰,没人懂闽南话,其他年轻人也不愿意到内地吃苦。
宋明峰写了一个方案给老板。他建议老板与其办教育,不如教家乡子弟一技之长。“我非常喜欢高尔夫,当时觉得没有办法伸展志向,很痛苦。利用这个机会,我建议教孩子学高尔夫球,将来可以到球场里当球童,至少不会在田里种田或者工厂做工。”宋明峰这样劝说老板。
“妈咪”完全不懂高尔夫,还是被宋明峰说动了。宋明峰以为一切会顺风顺水,结果却四处碰壁。“我一个一个到学校里去拜访校长,拜访了十二三所初中,市里的学校不肯让我进去,只能找郊区、农村的学校。阿顺他们学校比较缺少经费,我们提供了一些费用,帮他们解决了电脑上的问题。”久经折腾,上墩中学向宋明峰敞开了怀抱。
阿顺最初并未进入宋明峰的视野。由于临近9月开学,招生并不顺利,宋明峰被迫放宽了条件。“我嫌阿顺年龄偏大。我定的是招13至15岁的孩子,他已经16岁了。我一直招不到学生,眼看要开学了,一个学生没有,就把年龄放宽了。”宋明峰在上墩中学招来了5个学员,那是他所创办的群泰高尔夫球队起步阶段的全部人马,吴阿顺之外,当年的篮球队队友陈伟容仍在高球场上打拼。
起步
自制练习场和果岭
阿顺他们自制了练习场,经常在周一早晨被勒令赔玻璃——周末在学校练球,玻璃时常成为牺牲品
此番故地重游,阿顺先是回到了他练高尔夫的地方,经操场,在篮球场逗留、拍照。当年,他沿着相反的路径,离开篮球场,在操场上进行了各种测试后,在校园东北一隅接触到了高尔夫球。
阿顺等人当年吃住的小白楼已经废弃,楼前自制的高尔夫练习场早已没了踪影,现在种满了芒果树等亚热带植物,有一些连阿顺都叫不出名字。老照片中的果岭只能依靠其他坐标来确定。
院墙之外,几栋在建的住宅楼高高耸立。当年,那里是一片稻田,阿顺等人经常要到田间捡小白球。球队专门雇来做饭的李宝丽,被阿顺他们亲切称呼为“厨师姐”,现在在学校对面开了一家茶叶铺。
上墩中学如今与高尔夫唯一的关联是一张报纸剪报。它被搁置在书记办公室门口的办公桌上,被一块玻璃所覆盖。剪报早已泛黄,标题是“全国双冠王、‘贵族球’漳州第一人——吴阿顺将出征全加州高尔夫球赛”。根据内容推测,这是一篇写于2006年的报道。
当年的岁月还停留在阿顺、宋明峰的记忆中,从未褪色。矗立着的水泥杆子用来挂网,他们就这样自制了130码的练习场。“因为这块空地只有130码,必须挂网,墙外就是另一所学校。有时候刮台风就跑去收网。”吴阿顺说。
果岭也是自制的。“草自己割,然后拉着一个滚轮来回跑。也不知道果岭平不平,从没去过球场,没见过真正的果岭。我们当时觉得那就是果岭了。”吴阿顺说。宋明峰搞来了很多木板,钉上一些破旧地毯,简易打击垫也就做成了。一俟雨天,阿顺们便在这个打击垫上练习切杆。
阿顺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展现出过人的天赋。他的刻苦、勤奋却令宋明峰至今念念不忘。“我们在农村,一般早上4点多起床练体能,上午学习文化课,整个下午到晚上都是训练。打球时很枯燥的,阿顺却可以一直练、练很久。”宋明峰说。
他们从劈杆开始练起,而后尝试8号铁。130码的练习场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了。他们便从学校另一端向挂有网子的这一端击球。阿顺记得他们经常会在周一早晨被勒令赔玻璃——周末他们在学校练球,玻璃时常成为牺牲品。
苦练
稻田里找寻真草感受
阿顺他们有时会到水稻田里打球,寻找打真草的感觉,“有时候想打真场,就到旁边的杂草里挥几下”
到了夏天,他们会到陈伟容家旁的小溪边打球。从上墩中学出来,约5分钟车程便到了记录阿顺青春的地方。城镇化吞噬了水稻田和乡村印象。小溪边建起了大排档。阿顺记忆中的河床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大片水塘。
“那时候是一片沙地,现在因为挖沙都没有了。我们就在这边的沙地上练球。沙地软,我们砍个木板,一人剪一块垫子,扛着木板垫子往地上一铺,就可以打200码。伟容妈妈有时候会给我们做好吃的。”途经陈伟容家,阿顺下车打了个招呼。陈伟容正在深圳随宋明峰备战,并不在家。
沙地旁边有水稻田,也有人种菜。他们的球经常会落到稻田和菜地中。“他们(指老乡)也不知道我们练什么,很好奇,把球就捡走了。”阿顺说。他们有时候会到水稻田里打球,是为了寻找打真草的感觉,“水稻田里会有草,有时候想打真场,就到旁边的杂草里挥几下。”吴阿顺说。
打了一年后,阿顺、伟容他们一号木可以打到300码了。学校、水稻田已经满足不了他们。彼时,漳州仅有一块高尔夫练习场,多为台商在打球。宋明峰发现了这个地方,开始安排弟子们去那里练习。
上墩中学位于漳州城西,高尔夫练习场在城东,相距约十公里,胜利路将这两个地方联系在一起。如今这条路是漳州城最繁华的主干道,车水马龙。十年前,远没有这么多车、这么多高楼大厦。从上墩中学往东很长一段距离都是水稻田。
中午吃完饭,他们会徒步走向高尔夫练习场。“老师(宋明峰)希望考验我们的耐力,我们就是靠走。其实挺好玩的,夏天路两边都是芒果树。我们铛铛铛,走走走,突然有芒果掉下来。捡起来就能吃,都是熟透的,一阵风刮过来就会掉下来,一路上可以捡三五个。”他们苦中作乐。
在这个练习场磨练了一年后,吴阿顺技术渐趋成型。如今经营天福茗茶连锁店的陈老板是当年在这个练习场打球的少数漳州人。阿顺和伙伴们的技术很快到了可以指点他们的地步。
飞跃
与妈咪分享夺冠喜悦
两年多时间,吴阿顺完成了从篮球亚军到高尔夫亚军的蜕变。这个亚军不是漳州区域,而是全国性的
这个时候,群泰高尔夫球队计划向厦门的一个高尔夫球场搬迁。阿顺和另一个队友被派去打前站。“第一天,我们睡在地下室里,都是蚊子。那本来是堆杂货的地方,有两张床。半夜起来挂蚊帐,蚊帐还是破的,蚊子密密麻麻。很多吃饱了都飞不动,你可以看到它慢慢地从你眼前飞过去。”阿顺用手比划着蚊子飞过的动作,笑着回忆这段往事。
第一天,他们完全没法入睡,后来搬到保安和司机的住处才有改善。见到真正的球场,他们也傻眼了。“我们没见过真球场,不懂规矩。早早起来,两个人拿了一筐球在果岭上练。老板出来遛狗看到了,把我们叫到办公室谈话。‘你们怎么回事?懂不懂规矩,不知道只能用一个球吗?’我们就这样被训了一顿,当时兴奋哪。”吴阿顺说。
经过了专业球场的锤炼后,阿顺他们开始参加比赛。18岁,他的第一场比赛是梁安琪杯,吴阿顺拿了个亚军,冠军被他们同队的杨文章夺得。这是阿顺高尔夫生涯第一场比赛。两年多的时间,吴阿顺完成了从篮球亚军到高尔夫亚军的蜕变。所不同的是,这个亚军不是玩票性质的漳州区域比赛,而是全国性的。
到了2005年,他在佘山拿到了一个业巡冠军,那也是他人生首冠。同年,他在香港赢得了国际业余公开赛冠军。被阿顺称为“第二个妈妈”的黄佳穗与孩子们分享了这个冠军的喜悦。“我能打高尔夫球是妈咪给的,能打到今天也是妈咪给的。今天所有的东西都是妈咪给的。能遇到她是我人生的幸运。”阿顺这样感谢给了他人生第二个生命的“妈咪”。
陪伴吴阿顺一起成长的宋明峰熬过了最初4年艰苦的日子。他再不用三番五次地一个人跑到操场上失声痛哭。第一次的痛哭让他铭记在心。“有一天中午起床后,我发现班上一个人都没有了。小孩子们跑到外面买冰去了。我才二十六七岁,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想起在台湾、香港优渥的生活,加上对未来的茫然,还要对老板有交代,凡此种种,悲从中来。”宋明峰说。
当阿顺他们开始在全国业余比赛中崭露头角,宋明峰对未来已不再迷茫,他和“妈咪”知道未来广阔的画卷已经开始在阿顺面前展开了。
经历初期的沉浮后,吴阿顺2012年在日巡中站稳脚跟,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大陆男子球手日巡冠军零的突破。2013年,他再上新台阶,又斩获一座日巡冠军奖杯,同时年终奖金榜列第八位。一颗日巡赛场上的明星在东瀛冉冉升起。 2006年,在业巡中表现出色的阿顺代表国家队参加了亚运会。此后,他只身赴美寻求突破,进而以亚巡为阶梯转为职业。
特10-15版专题采写/新京报特派漳州记者 张宾
特10-15版专题摄影(除署名外)/新京报特派漳州记者 吴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