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尔夫球童前生后世 中国球童的青春期成长报告(2)

http://sports.sina.com.cn  2009年09月01日09:20  《1872生活》

  球童的中国之初

  1984年,霍英东先生投资建立中国大陆第一家球会中山温泉高尔夫俱乐部,此举被视为中国高尔夫兴起和进步的标志。中国最早的一批职业高尔夫选手就诞生在那里,而不能忽视的是,在他们成为职业球员之前都或多或少地在球会从事过球童的工作。球童,这个高尔夫球场不可缺少的角色在那个时候的中国就诞生了。

  与中山温泉高尔夫球会差不多同时起步的深圳高尔夫球会(简称深高),也是中国最早培养高尔夫球童的基地。现任朝向集团高尔夫管理公司董事中信常平高尔夫球会常务副总的范译丹女士,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20多年前刚刚加入深高时的情形。那是1985年,谁也不会想到那时她刚刚结缘高尔夫行业的第一份工作竟然是球童服务。而那一年,新中国第一家高尔夫球会中山温泉高尔夫俱乐部也不过刚刚开业一年时间而已,“80年代中期高尔夫运动刚刚进入中国,那个时候人们对高尔夫的认识非常少,客人也少,球童也少。”

  范译丹说,“那个时候在深高打球的客人基本上都是外国人和香港人。日本人占多数,剩下一小部分是香港人。那个时候深高球会只有30~40名球童,最少的时候只有不到20人。平时客人很少,而周末客人又很多。周一到周五没有客人的时候,球童就要协助草坪部拔杂草;周末客人很多,每个球童要服务4个客人,需要拿出很多球杆而又能准确无误地放回各自的球包中,真得很不容易。”

  那个时候的球童素质较高,由于要服务日本客人,基本每个人都能用日语和客人交流。但那个时候的球童的收入不高,1985年到1987年,每个球童的固定收入基本上只有200元。1987年以后深高对球童收入进行了改革,基本工资外加出场费每个月能拿到600-700元的收入。那个时候深高沿袭了日本的高尔夫管理方法,基本上不允许收取小费,客人给服务好的球童奖赏就是小卖店的饮料。

  由于看到中山温泉、深高等第一批中国高尔夫球会发展势头不错,也有越来越多的富人乐于尝试接触这项运动,接下来的几年里,高尔夫球会如同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各地发展起来。但由于行业发展整体之“新”,几乎每一家球场成立,都面临去何处找球童的问题。

  拿2002年成立的湖南第一家高尔夫球场青竹湖球会为例,现任运作部经理,已有五六年球童管理经验的刘初明告诉记者,从其他球会挖有经验的球童来显然并非解决良策,“因为总数已十分有限,即使挖也挖不过几个”;从学校及社会各界招募,这听起来可以,但高校里的毕业生不但缺乏高尔夫的专业知识,而他们自身也认为他们的高学历与球童的低收入和服务性质并不匹配。“索性把目光锁定在这样一群人身上:以中专或职高学历为主,农村家庭更佳,年龄在25周岁以下,最重要的是性格外向、活泼、反应快、能吃苦耐劳。”

  尽管要求不高,但他们依然遇到不少难题,“当地的居民家里很多都明令禁止子女从事高尔夫球童职业,在他们看来,这项工作是带有娱乐性质的服务工种,在陪有钱人的同时还可以接受小费,这更为这项工作添上了一层‘暧昧’意味。”但刘初明他们也自有一套办法,为了给球童这个职业‘正身’,他们费心思的做了PPT,带着手提电脑亲自到当地居民家中,给他们做讲解,并一点点开解。

  所幸的是,第一批高尔夫球童的需求毕竟不大,青竹湖在2002年十月的试营业阶段仅仅为20余个球童。“当这一批球童上岗后,便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为球童正身,很多人觉得工作不算累,待遇不算低,慢慢做球童的就越来越多了,这一行业也就逐渐成型了。”

  球童人物传

  ——走访老、中、新三代球童

  尽管新中国第一家高尔夫球场成立于1984年,但中国最早一批高尔夫球童并非诞生于那里。据说高尔夫首次传入中国是在1916年,30年代时日本人在东北也建过高尔夫球场,只是后来很长时间这项运动便无声无息了,那时候的球童,理应是中国最早一批高尔夫球童,更是中国最早一批接触高尔夫这项运动的人。

  而现在活跃在中国大陆各大高尔夫球场的,有5年以上球童工龄的,绝对称的是球场上的主心骨,我们称他们是有中等资历的球童(更老的一批多已升迁、转行、嫁人,淡迹于球场),他们送走一批旧人、又带起一批新人,可以说是见证着新中国高尔夫球童业的发展。

  新一代的球童,按湖南青竹湖球会运作部经理刘初明的话说,他们正逐渐专业化、学历化、高素质化,“除了引进更多科班出身、大学毕业生以外,球童在需具备基本的身体素质、高尔夫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须具备良好的心理学知识、洞悉客人心理、并能熟练掌握几种外语。”在他们的身上,承载着更多中国

  高尔夫良性发展的重任……

  中国最老球童张成书:

  70年前,1天最多挣4毛钱

  中国最早的高尔夫球童之一张成书如今已年过八旬,早在1935年左右,10岁的张成书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在丹东锦江山西侧日本人修建的高尔夫球场当球童。

  对于七十多年前的这样一段高尔夫球童经历,张成书细细回忆,“当时打高尔夫球和现在不太一样,主要差别是在球和球洞上……”一切仍放佛历历在目。

  球童就是背球袋、捡球、拿球棍

  此前,曾有公开报道说,当年日本人曾在现丹东市锦江山公园的西侧,如今丹东市委党校附近,修建了一个高尔夫球场,如今张成书证实了这一说法。

  “当时确有这么一个高尔夫球场,我在里面当过球童,现在我家的附近,都是当时高尔夫球场的地盘。?张成书老人说,如今这块场地已经变成民宅、马路和小树林,张成书的家就住在这里。

  “那是1935年左右,我住在这里。当时家里穷,只好出门找点活干。正好我家附近有个日本人盖的高尔夫球场,有100多米长,400米宽,修的具体时间记不清了。球场需要球童,我就去了。和我一起去的,还有六七个附近住的小孩。现在我没有他们一点的消息。”张成书回忆说,“我当时的工作,就是替到这里打球的日本人背球袋、拿球棍、捡球。平时那里没什么人,一天能挣个两三毛钱,最多能挣4毛钱。那时的4毛钱能相当于现在的20多块吧。”

  高尔夫球分木头和橡胶两种

  “那时我们几个小孩就在会所里呆着,有客人来,看中谁谁就跟着去。和翻译关系好的,活就能多点”,张成书继续说,“当时打的高尔夫,和现在我从电视上看的差不多,不过也有区别。现在的高尔夫球洞旁边都是草,当时不是。虽然在场地上也是草坪覆盖,但在球洞周围是3米见方的沙子,沙子中间才是球洞,大小和现在差不多。球的大小和现在差不多,也是白色的。可那时在这儿打球,都用两种球,木头球和橡胶球。刚开球的时候,木头球轻,再用木头杆开球,能打很远,等球到洞边时,换成了橡胶的了,球杆也换成铁的,一点一点往里推。”

  张成书说着,给记者比划起他记忆中的动作,他站在家中地上,双脚叉开,胳膊晃了几下,身子也晃了两下,好像在模仿瞄准。“不过球杆和现在不一样,白铁做的,也有木头的,包里都装了7根左右。颜色类似于现在的不锈钢,顶头有个木头疙瘩,手柄处是黑色的。不同的杆子用途不一样。我也能在场地里捡到球,至少能卖2毛钱。”头些年,张成书的家中甚至还有当时的球杆和球,“可家里折腾了几次后,都找不到了。”

  张成书说:“洞有八九个,没有小旗,围成一个圈,按照顺序往里打。来打球的日本人,几个人一组,自己都带着笔,打一下记一下,谁打的杆少谁赢。发球时也有个黑色的底座,橡胶的,头小底大,插在草里,放上球,打出去。我在电视上看,也是这样的。”由于年代久远,张成书已经记不住自己是哪年离开高尔夫球场的,之后的他到一家私人造纸厂工作。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高尔夫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