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殇五百年(3)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3月11日09:27  《高球先生》

  尽管历史无法假设,但我还是忍不住一再猜想:500年前的中国,曾经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贸易中心,假如当时的明朝政府,不是派朱纨去剿灭双屿岛上的葡萄牙人,而是打开国门,给予其国民待遇,让朱纨去好好管理他们,不准他们胡作非为,只准他们老实经商,放开海禁,利用中国的压倒性贸易优势,富民强国,中国的世界中心位置,是否会再保持50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所有民族灾难,是不是可以避免? 然而,历史永远无法推倒重来。于是,一个个天才的名字:王直、戚继光、胡宗宪、郑芝龙,都注定成为这场历史悲剧中的悲剧角色。

  明朝:“片板不许入海。”

  徽商王直,本名汪直。尽管他有着许许多多的身份和头衔:“倭寇”首领、武装走私集团头领、海盗、“净海王”、“徽王”,我还是宁愿称他为一个商人——徽商。这些年,关于徽商的研究已经靡然成风,可是,不知是无知还是有意,很少有人对王直——这位最杰出的徽商,给予应有的关注。倒是在今天的浙江台州蛇蟠岛,有一尊王直的塑像,旁边是一副王直生前最欣赏的对联:“道不行,乘槎浮于海;人之患,束带立于朝。”

  徽州盐商出身的王直,具有天才的商业头脑和经营手腕,他是当时国际贸易界最出色的中间商。可是,在明朝皇帝的眼中,这些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个个都是不安分守己的刁民,必先除之而后快。正是这种“逼商为寇”的海禁政策,使无数个王直被逼上了“武装商人”的道路。不错,这是走私,可是,在明朝的海禁政策之下,除了规模小得可怜的朝贡勘合贸易,哪个国际贸易商不在“走私”?

  作为典型的徽商,王直始终以一名儒生自许,以作为中国人而自豪。他日思夜想的,是借着自己“平定海上”的功绩,获得明朝政府的承认,归顺朝廷,并屡次请求:希望朝廷使海外贸易合法化。然而,傲慢的嘉靖皇帝永远只有一个答复——“片板不许入海。”中国在强势地位中主动融入全球化的历史机遇,又一次被明朝政府不屑一顾地拒之门外。

  朝廷中并非没有明白人。当时就有许多清醒的大臣提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当时的名臣、同样出身于徽州的胡宗宪,他主编的《筹海

  图编》更是点燃了建立海上强国的希望。胡宗宪认为,如果朝廷可以利用王直,并且宣布海外贸易合法化,不但可以使海盗不剿自平,而且,中国将开辟出海上丝绸之路。站在500年后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假如当时的明朝政府改弦易辙,开海拓疆,建立一个比陆上中国大上几倍的海上中国,绝对不是痴人说梦。可惜,自大和愚昧、卑鄙和懦弱,最终战胜了理智和远见。明朝政府打不过王直,就抓了王直在徽州的妻儿老母,并用虚假的承诺诱捕王直。胡宗宪在朝中大臣弹劾他引狼入室、收受贿赂的险恶处境之下,被迫选择了明哲保身。据说,王直在宁波港口临刑前大呼:“吾何罪!吾何罪!死吾一人,恐苦两浙百姓!”王直死后,原来商人色彩浓重的武装集团,被逼成了真正的“寇”,东南大乱。

  天才大屠杀

  那是一个屠杀天才的时代。天才的商人和经营家王直被逼得“转商为寇”、人头落地,天才的战将戚继光在郁郁不得志中死去,天才的海洋战略家胡宗宪在狱中惨死,天才的改革家张居正死后被抄家灭门。然而,最凄凉的还是天才的绍兴文人徐文长,这个曾被胡宗宪独具慧眼看中的胡府幕僚,虽曾“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却只能贫困潦倒,身无长物。徐文长疯了,袁宏道的〈徐文长传〉称,晚年的徐文长有时用斧子砍破自己的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有时用“利锥锥其双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在麻木和懦弱一手遮天的年代里,所有清醒和理智的人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像王直、胡宗宪、张居正一样知其不可而为之,最终被同胞们陷害;要么像徐文长一样先是佯狂愤世,最终疯狂自毁。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