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张连伟感慨世界杯十二年变化 环境变好热情减退

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11月26日04:30  新闻晨报

  □晨报记者黄嫣(深圳11月25日电)

  张连伟抽着最为普通的中南海,以一种相当低调的姿态站在观澜湖东莞会所的果岭上,他不爱摆什么造型,但黝黑的脸庞上,却已经深深烙上了中国高尔夫十二年的印记。

  12年前,也就是1995年,张连伟作为中国队的选手之一,第一次在本土代表中国参加了高尔夫世界杯,那一年留给他的回忆说来有些可笑,他说:“因为在赛场上不停有手机和BP机的声音,所以我们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当时没收的通讯设备就有满满一袋……”

  1995年的故事现在听来着实像一个笑话。在场的所有人包括记者,都笑了个前仰后合,但12年过去了,我们真的如所有人预料那般成长起来了吗?我们的确已经记得关掉铃声,但随之消失的,还有一份懵懂的热情。

  和张连伟聊中国

高尔夫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翻开他的经历无疑就是在阅读一本中国高尔夫年鉴。从1984年高尔夫第一次进驻中国,到现在连续12年举办高尔夫
世界杯
,这23年的历程对很多人来讲是陌生而又无法琢磨的。毕竟,在上世纪80年代,花个几百甚至几千块去“做运动”实在是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但这份“苦”体现在张连伟身上却是一本明白账,据张连伟说,刚开始学打球的时候,他每个月的工资不过170元。攒了5年存下6000块,只为了去日本学3个月球。即便是夺得1994年广岛亚运会亚军后转为职业选手,他的苦日子也不过才刚刚开始。为了打比赛,张连伟不得不借钱出征。与此同时,在他肩上扛着的那杆中国高尔夫大旗一直没有放下来。直到2001年转向征战奖金丰厚许多的日巡赛,张连伟才告别亏本打比赛的日子。回想起以前的生活,张连伟笑着说:“我吃过的苦啊,都可以出书了。”

  现在,这样的苦显然已经很难再“遗传”

  到下一代孩子的身上,因为出外比赛的费用,对不少只靠奖金过日子的球手来说,不啻是天文数字。凭借在新加坡公开赛上击败埃尔斯的优异表现,张连伟获得参加2004年大师赛的外卡。或许人们都还记得老张在赛场上挥舞中国国旗的一幕,但这背后的辛酸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两个星期开销就是十几万啊!”

  十几万的故事,确实很少人知道,大多数人眼里只有那些写着“张连伟收获十几万奖金”、“冠军奖金飙升至30万”的大标题,他们看到的是表面的风光,却无法感受这项运动背后的凄凉。

  在采访中,不少球手都反映,今年参加中巡赛的负担太重。以南京站为例,赛事指定选手入住的酒店每晚要价七八百元,吃个早餐就需128元还要加15%的服务费。一站比赛下来,花费接近一万。如果成绩不佳,奖金可能只有三四千元。甚至如果不进前十,就要面临亏本的可能。在残酷的事实面前,不少球员只能在周边寻找便宜的小旅馆栖身,休息和体力恢复都打了折扣。张连伟就指出,如果站数增加,球手参赛的花费就会增加。“为什么不能增加奖金、压缩场次呢?”张连伟很快又否定了这个想法,“不过站数减少了,又怎么配得上中巡赛的名称呢……”

  说起他开创高尔夫球新时代的功绩,张连伟只是很淡然地一笑。“这项运动在中国还是不被人重视,我打了三次世界杯,

中国男足才进了一次世界杯还一球未进,但那些人都比我过得好很多,有时候想来真是不公平。还有你看去年多哈亚运会,我是挂名总教练,但我在比赛之前两个月就说我们肯定没戏。为什么?就因为我们的小孩和韩国、日本、泰国的孩子没法比,我张连伟去隔壁球场打球也需要钱,那些小孩呢,更是没有机会。其实有些穷孩子球打得不错,但就是没有钱。”

  钞票这一最实际的问题,成为了阻挡中国高尔夫发展的最主要原因。高额的果岭费、动不动就上万的器材费,这些现实“成功”地把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挡在了高尔夫大门之外,使得他们连看一看的心情都没有。“高尔夫不过就是有钱人的事情”这一观念直到现在都深深扎在老百姓的脑海里,很难摆脱干净。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像当年的张连伟一样一门心思地为了高尔夫运动奔忙了。普通老百姓压根没动过这个念头,而真正能迈入门槛的孩子们,却大多只是想贴点高尔夫的“金箔”,这样高不成低不就的现状,的确让人挠头。

  这是一个颇为尴尬的局面,当年张连伟借钱出征为中国高尔夫“打”天下的故事,对如今的孩子而言或许已经成为一个天方夜谭,现实生活的压力、人们观念的骚动,都在无形中消耗这类曾经的热情。张连伟说,1995年的时候,很多人来看世界杯不但手机不关,有些人还会站上果岭。现在的氛围是好多了,但真正愿意为此出把力的人,却不多见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