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象棋后诞生科普:对抗赛冠军头衔最“短命”

国象棋后诞生科普:对抗赛冠军头衔最“短命”
2018年05月11日 13:04 新浪体育
2018国象棋后对抗赛 2018国象棋后对抗赛

  2018世界国际象棋女子锦标赛冠军对抗赛于5月9日在上海结束了上半程的五局比赛后,转战到了重庆九龙坡,下半程的比赛将于5月12日下午15时继续进行,目前挑战者居文君以3.5比1.5领先现任棋后谭中怡。

  比赛间隙,小编整理了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的诞生的过程,以及居文君是如何获得挑战棋后资格的?为还不太了解赛制的小伙伴们做个科普。

  女子国象世锦赛诞生于1927年,其前身为世界冠军赛,当时的赛制是参赛棋手通过单循环赛比拼,成绩最好者为冠军,这一赛制沿用到了1952年,这一年国际棋联对女子世锦赛赛制进行了改革,由单循环赛变为冠军挑战赛,棋手们需要通过会员国划分成的8个分区进行选拔,出线者在与循环赛制进行世界冠军挑战者(候选人)资格赛,获胜者才有资格向世界冠军发起多局对抗挑战赛。直到2000年,国际棋联再次对赛制进行改革,这也就是目前正在推行的淘汰赛制,即为世锦赛。

  淘汰赛制的世锦赛由国际棋联于2000年开始改革创办,那一届的冠军正是中国第一位国象棋后谢军,随后2001年(冠军:诸宸)、2004年(冠军:斯坦芳诺娃)、2006年(冠军:许昱华)、2008年(冠军:科斯坚纽克)、2010年(冠军:侯逸凡)、2012年(冠军:乌什尼娜)、2015(冠军:小穆兹丘克)、2017年(冠军:谭中怡)先后举办了共九届。

  2017年3月国际象棋女子世锦赛在伊朗首都德黑兰结束了决赛阶段的争夺,中国棋手谭中怡凭借加赛25分钟快棋以1胜1和战胜乌克兰棋手安娜-穆兹丘克,加冕国象史上第16位棋后,成为继谢军、诸宸、许昱华、侯逸凡之后中国第五位国象世界棋后。

  目前国际象棋棋后诞生除了世锦赛以外,还有就是女子世界冠军对抗赛,女子世界冠军对抗赛(2011年开始创办),两个比赛的胜者都是世界冠军暨“棋后”。两个比赛交叉进行,一年世锦赛(淘汰赛制),一年冠军对抗赛(其资格赛为“女子大奖赛”),换而言之,冲2011年开始国际象棋一年会产生一位“棋后”。而通过女子世界冠军对抗赛加冕的“棋后”到了第二年就会自动“失效”。

  那么作为冠军对抗赛的资格赛,女子大奖赛又是如何进行呢?国际棋联于2009年创办女子大奖赛,周期为每两年一届,至今已举办了四届。在前三届比赛中,每届比赛分为六站,被邀请参赛的棋手可参加其中四站比赛,并选择最好的三站成绩计入总积分,总积分排名首位的即为总冠军获得世界冠军挑战赛资格;第四届比赛和前三届略有不同,共分为五站进行,根据规则,参赛棋手可自由选择三站参赛,并将三站总成绩相加,成绩最好的棋手将成为本年度大奖赛总冠军,即获得世界冠军挑战赛资格。在2015-2016年进行第四届国象女子大奖赛中,中国棋手居文君获得了总冠军,也就是说她获得了与世锦赛冠军谭中怡进行世界冠军赛的资格。

  当然,也有多位棋手对于这样的棋后赛制表示“不满”。2016年5月,当时的世界棋后侯逸凡宣布退出2017年世界冠军争夺,以抗议国际棋联“不合理”的赛制。通过对抗赛拿到“棋后”头衔,下一年不参加淘汰赛制的女子世锦赛,那就意味着头衔不保。然而淘汰赛制的女子世锦赛从水平、质量等各方面来讲都有一定差异,同时每轮比赛就下两盘棋,偶然性太大,很难真实反映世界最高水平。这也是侯逸凡拒绝参加大奖赛以示抗议的主要原因,据了解此前侯逸凡曾多次向国际棋联正式提出更改赛制的申请,并提出了3个备选方案,但国际棋联均表示“正在研究”。以前其他“棋后”的类似提议也同样未被采纳。

(责编:樊璐璐)
新浪体育公众号
新浪体育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体育资讯、趣闻和视频,更多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sports)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榜

体育视频

精彩图集

秒拍精选

新浪扶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