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体育讯 十番棋,是一个舶来的日文词汇。“番”即“局”,十番棋的形式与目的,即以下十局棋的方式,决出一位棋坛公认的胜者。虽然在围棋历史上,高手之间的竞技并非只有十局棋这一种形式。在崇虚尚意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十”更是一个虚指。但十番棋,或者盛行于日本御城棋时代的“二十番棋”,乃至“六十番棋”存在的意义,在于在不贴目的时代里,持先手一方有着巨大的先天优势。如果还有“先相先”(棋份高者三局内两局执白)等棋份问题,则对局番数越多,对双方而言更公平。
中国古代围棋自南北朝至唐代的官定棋品,翰林待诏,至两宋明清的文人习弈,民间国手大盛,在清前期达到了最高峰。著名棋手过百龄、周懒予、周东侯、黄龙士、徐星友、梁魏今、程兰如、范西屏、施襄夏等代代相承,星光熠熠。在他们之间不乏经典之作传世,如“过周十局”、“黄周三十局”、“黄徐血泪篇”、“徐程十局”、“梁程三十二局”、“范施当湖十局”等等。不过严格说来,这些古代围棋大家之间的对弈与十番棋在性质上有所区别,形式也相去甚远。其中黄龙士与徐星友的“血泪十局”是让三子的友谊对局,范西屏与施襄夏于公元1739年(乾隆四年)在浙江当湖共弈十三局,考虑到中国文化崇尚整数的观念,后世才统一命名为“当湖十局”。
日本古代围棋的制度化源于16世纪丰臣秀吉为本因坊算砂设立“名人棋所”,逐渐形成了本因坊、安井、井上、林四大家族争夺棋界至尊的“御城棋”制度。在绵延二百余年,每年一次的御城棋及相关对局中,日本围棋高手们为“名人”之位进行了无数次以身家名誉为赌注,不惜败北将被流放荒岛的番棋较量。17世纪算悦与算知的六番棋(下了长达九年)、道悦与算知的六十番棋(实际只进行了二十盘),18世纪仙角与道知的十番棋、察元与春硕的二十番棋,19世纪幻庵因硕与秀和的四番棋等等,都成为事关家族荣誉与个人性命的著名争棋。
19世纪下半叶日本幕府被推翻,日本围棋在村濑秀甫主持的方圆社成立的推动下进入了近代阶段。十番棋不再成为顶尖者的专属,19世纪末水谷缝治与高桥杵三郎为解决段位资格的争议,20世纪初野泽竹朝与铃木为次郎因师门背景等复杂因素都进行了残酷的十番棋对决,水谷与野泽在十番棋结束后不久即油尽灯枯,悲壮殒命。至于最后一代世袭本因坊秀哉,在成为棋界至尊的路上竟与竞争对手中川龟三郎二世(石井千治)下过五次十番棋。结果秀哉三次大胜,一次在领先形势下中止,一次在先相先的对局棋份下打平。
在日本围棋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十番棋逐渐成为番棋对抗的约定模式。但十番棋真正奏响它的最强音,成就它在围棋史上的不朽地位的,却要等待一位棋界大天才——吴清源,在波澜诡谲的历史大时代里出世,登上棋界的巅峰。
(杨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