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高校学子今年有了自己的围棋联赛 200余棋手参赛规模创纪录———
热爱围棋的清华、北大三名大学生今年“玩儿”大了,经过艰苦努力,历时一年的首都大学生围棋联赛成功举办并已接近尾声。这个史上第一次首都28所高校参与、200余高校棋手参赛的超大规模比赛,在北京大学生们心目中,是属于他们自己真正的“围甲”,比起中国棋院的围甲更重要、更有影响力,“小围甲”不遑多让,大有超越“大围甲”之势。
■薛磊:从职业棋手到北大硕士
薛磊,围棋职业四段棋手,16岁离开国少队。初中三年完全空白的他,高中毕业时,考过了天津市一本线、通过了激烈的围棋特长生选拔,被北大录取。在校期间,薛磊和普通大学生一样,没有一门科目精减或优惠,明年硕士毕业。
坐在记者面前的这个小伙子,英俊成熟,直率热情。7年前,记者曾在宁波升段赛上见过薛磊,那时候,他特别的沉闷羞涩,大家都说这个孩子很“面”。
“没上过初中,高中恶补,到上北大,各科目能达到学校要求,我觉得无论心态还有好的学习习惯,都与我从小学棋有关。作为一位上大学的职业棋手,我想为围棋做点事情的想法特别强烈。”薛磊说。
2011年12月10日,当薛磊鼓起勇气,把想法告诉中国围棋协会主席王汝南八段时,令他吃惊的是,王老说:“你回去拿个方案来,如果可行的话,我们提供资金支持。”
■孙华卿提议办“小围甲”
今年1月6日,薛磊与北大棋协会长柳思博和清华棋协会长孙华卿相约在北大咖啡厅见面,第一次碰头,三个年轻人热血沸腾。孙华卿尤其有激情,“模仿中国围甲,把北京的高校联合起来,办一个大学生的围甲联赛!”
此言一出,令薛磊感觉非常震惊,“没想到孙华卿这么大手笔。”打过真围甲,下过无数职业棋赛的薛磊深知这其中艰难,但三位同学一拍即合,当天分好工,各自忙开。
1月17日,三人团队到中国棋院去找王老。王老和北京围棋基金会的两位工作人员认真听取了大学生们的汇报,根据预算,大概需要六七万块钱。王老说没什么问题,并同意先预支一部分,后面的用发票报账,逐步把钱给学生们办比赛。
■实验室里睡了一周 疯狂状态筹备
记者问孙华卿过去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他说:“开幕式前在实验室睡了一个多星期。”当时由于时间紧迫,最容易联系到并且人最容易凑齐的8支队伍被三人团队放在了甲组,其他则放在乙组,和真围甲一样,甲组最后两名会降级,乙组前两名则升级。“现在看这样分组不是很科学,但当时已经顾不上了。”孙华卿说。
3月2日晚,大家布置会场到凌晨,3月3日早上,大学生围甲联赛终于如期开幕。中国围棋队领队华学明和李哲、钟文靖等职业棋手如约而至,给了比赛很大支持。
花1000块钱租来的会场,布置得简朴而隆重,参赛学生们激情洋溢,有选手找到薛磊说:“这个比赛搞得很好嘛,能不能每个星期都搞一次?”弄得薛磊哭笑不得。
■从第一到第八都有奖金
王汝南告诉记者:“高校围甲整个比赛由同学们自行联络、自行筹备,因校、因时制宜,勤俭办赛,展现了同学们的聪明才智。”
大学生围甲提倡重在参与,每队可报名10人参赛,4人上场,比赛过程中,只要证明是这个学校的同学,可随时加入。为鼓励各队能有更多的同学上场参赛,上场人数最多的队伍最高会得到500元奖金。“小围甲”从第一到第八都能拿到奖金,这让来比赛的同学们非常开心。主客场次的比赛涉及交通费,组委会给客队报销单程到主队的交通费,主场队则得到100元经费,可以用于接待客队。“这100元是太少了,但大家拿到这笔经费,那高兴劲儿比在外面兼职挣钱还激动。”组委会的同学说。
各队主场条件差别比较大,教室、会议室,有的甚至放在了老师办公室中。位于昌平的石油大学和政法大学组成了一支联队,无论主客场,同学们都面临交通问题,为了到昌平打比赛,其他学校的同学很早就起床,坐地铁,挤公交,有的还要搭出租车才能到达,路上要走两个小时,但更多的时候,同学们都是骑自行车参赛,为了下出一盘好棋,没有人叫苦叫累,大家结伴而行,特别高兴。不难想象,多少年以后,他们也会怀念那段骑自行车下棋的快乐时光。
今年暑假,孙华卿已去美国读研究生,明年薛磊研究生也要毕业,三个好兄弟即将分道扬镳,他们可不舍得看到这个围甲团队散伙。已经搭建起来的内联、宣传和外联三个部门在不断壮大,团队已经扩大到十余人,中央民族大学、人民大学的同学已加入进来……
■文/本报记者 郭婷婷
■图片提供/大学生
围甲联赛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