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用这张照片做主图吗?”谭中怡说,深圳特区报(微博)的镜头让她看到了自己最美的一面。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伟文 丁庆林 摄
谭中怡和居文君在一起手谈。深圳特区报记者 丁庆林 摄
谭中怡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东升 摄
谭中怡与参赛棋手在一起。深圳特区报记者 丁庆林 摄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徐松
参加“雪花杯·深圳特区报”国际棋联女子大奖赛的“十二金钗”个个是顶尖高手,但论天赋,曾3夺世界少年冠军的谭中怡无疑算得上其中的佼佼者,而在出生前就注定属于国际象棋的,恐怕也只有谭中怡。
“在我出生之前,父母就为我选好了道路,尽管一直按照父母的规划在走,尽管我也曾经迷茫过,但却从未后悔过。”出生在一个体育迷家庭的谭中怡说,人们通常会给“90后”贴上叛逆和张扬的标签,很少“90后”会对父母言听计从,而另一方面,父母的执着和爱好在潜移默化中,或许也会带来孩子一些与生俱来的优势,“我可能就属于后者,国际象棋如今已经成为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我是抱着棋子长大”
娘胎里,她已属于国象
6岁半进入重庆棋院的国象班,是谭中怡国象之路迈出的第一步。但在此之前,谭中怡与国际象棋的缘分早已命中注定。
“我父亲是一个铁杆的体育迷。他酷爱足球和棋牌,对所有球星和棋手都如数家珍。他曾经梦想过能够成为一名球员或棋手,但因为爷爷的原因,父亲最终未能如愿。”谭中怡说,自从母亲怀上她,父亲就把实现理想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了她的身上,“我刚刚学会抓东西,父亲就让我玩棋子,刚刚学会说话和认字,父亲就教我下棋。跳棋、中国象棋、围棋、国际象棋……不到6岁,几乎只要是棋我就会下,可以说我是抱着棋子长大的。”
对于在重庆枇杷山开餐馆维持生计的谭中怡父母来说,让女儿学棋会为这个家庭增加不少经济压力,但谭中怡6岁半时,恰逢重庆棋院招生,父亲还是决定带着女儿前去报名学棋。因为得到信息较晚,当时父亲最希望她参加的围棋班已经满员,而国际象棋班还在招人,父亲想晚一期再报,而母亲却执意要谭中怡学国际象棋,“妈妈讲了一个故事:当我还未出生时,她曾经去看过一场篮球比赛,当时刚刚得到棋后称号的谢军如日中天,主办方在中场休息时专门安排了一个给谢军颁奖的活动,妈妈说那时候感到谢军太光荣了,当时就决定等我长大后也学国际象棋。”直到那时,谭中怡才知道,想让她成为棋手的并不只有父亲。
10多年过去了,谭中怡已经成为了特级大师,而父母的爱好也随着女儿的成长逐渐转变。“父亲虽然觉得女孩子不适合踢球,但也想把我培养成球迷,记得5岁时他就半夜拉我起床陪他看英超。他终究没能把我培养成球迷,而现在他也不再拉我看球了,因为国际象棋已经成为了他唯一的爱好。”
“我不会续写伤仲永”
成长中,她已拨开迷雾
刚刚踏上国际象棋的道路,谭中怡的进步是惊人的。作为她这个年龄段中国最出色的女棋手,谭中怡曾经夺得过5次代表全国分龄组最高水平的“李成智”杯,3次夺得世界分龄组少年冠军更是国际象棋界的一项纪录。不到10岁,她就被国家队总教练叶江川选进国家集训队,11岁她就正式进入重庆棋院,成为了一名职业棋手。2006年的全国体育大会上,她与棋后谢军大战数十回合,并在加时赛中爆冷取胜,一战成名。
但一帆风顺的少年时光过得太快,进入青春期的谭中怡终于遇到了成长的瓶颈,“这个阶段非常长,可以说一直持续到现在。”眼看着同龄的居文君等级分超过2500分,并已经成为特级大师,眼看着比她更年轻的侯逸凡已经成为棋后,而自己却一直无法进入国家队的主力阵容,谭中怡开始着急,也开始发奋。“最近两年,我每年都要下80盘左右的正式比赛,还不包括快棋赛,训练量也大大增加,而且从布局、中局到残局,更注重细节,我希望通过大量的训练和比赛,能够完成从量到质的变化,通过积累和消化,提高我的棋力。我知道伤仲永的故事,我绝不会续写。”
“我不是来打酱油的”
既来之,就要不枉此行
这已是谭中怡半个月里第二次来到深圳。半个月前,她在大运会上力夺国际象棋女子个人和团体两枚金牌,半个月后,她又成为了征战“雪花杯·深圳特区报”国际象棋女子大奖赛的“十二金钗”之一。
“与参加本次比赛的大多数棋手相比,虽然我的棋力还有一定差距,但我绝不会无所作为。既然来了,就要抱着学习和提高的心态,尽量下好每一盘棋。”虽然在大运会上连夺两金,但谭中怡表示,大运会的参赛选手都是大学生,而这次比赛都是最顶尖棋手,实力完全是两个档次,“自己的等级分排在世界第49位,能够第一次参加大奖赛,完全是拜俄罗斯名将加里亚莫娃因病退出,自己作为东道主选手幸运替补所赐,所以我很感谢赛事组委会给了我这次学习机会。”
谭中怡透露,女子大奖赛每年共分6站,所有比赛总名次最高的选手,能够得到向世界冠军挑战的机会,“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大奖赛,显然我没有挑战世界冠军的机会,但我希望能与每名棋手交锋,抓住这个良机,提高自己的实战水平。”谭中怡表示,“我不是来打酱油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