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象棋手下棋上学如同鱼和熊掌 徐俊:能兼得是特例

  “多年来的梦想,今晚终于实现了。”北京时间前天深夜,16岁天才少女侯逸凡加冕国象史上最年轻棋后。上届赛事就闯入决赛的侯逸凡,此次夺冠可谓水到渠成。“但夺冠的过程很艰难。决赛8盘棋,我一度快支撑不下去了,是信念支撑着我将比赛下完,终于夺得了这个人生中分量最重的冠军。”

  遗憾输棋的阮露斐则是本届世锦赛的“快棋加赛之王”。此前的5轮比赛中她全部是依靠快棋加赛过关的,而对手侯逸凡只在第三轮进行了加赛,所以当她在慢棋赛中追平队友并进入加赛后,很多人甚至预言她将夺冠。“已经很够本了,我根本就没想过自己能进决赛。”阮露斐赛后说,“每轮比赛前,我都觉得自己机会不大,但却都过关了。机会来了,我当然会抓住。如果没机会,享受比赛也不错。不管怎样,我对获得亚军的结果很满意。”

  已经考取美国名牌大学的阮露斐,这次是请假参加世锦赛的,她准备回去后马上继续自己的读书生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侯逸凡则还在人大附中高中部就读,不出意外的话,将来她也将进入名牌高校深造。

  不光侯逸凡和阮露斐,中国国象队有2/3的队员都是在读大学生。高学历与高竞技水平,这对竞技体育领域永恒的矛盾,却在中国国象队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本报记者 赵婷

  幕后

  棋后战背后的故事

  这次在中国棋手之间进行的棋后争夺战,一方是美国在读博士,另一方则是国内在读高中生。在两人身上也透射出对运动员来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学业与竞技之间究竟该如何选择?

  博士亚军的传奇人生

  尽管未能夺冠,但阮露斐仍创造了一个奇迹:她以清华在读本科生身份参加了中国国象女队的亚洲区选拔赛,以第一名的身份昂首挺进世锦赛。在击败包括前任棋后科斯坚纽克在内的诸多高手杀进决赛时,她的身份已变成美国顶尖学府卡耐基梅隆大学商学院博士生。“难以想象,听说她在美国的学业很忙,根本没时间下棋,更别说准备这场比赛了……”一手把她培养成职业棋手的恩师徐俊感慨不已。

  “因为她仍在读书,所以可以说她是业余棋手,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阮露斐一直就不算一个全力下棋的专业棋手,她在棋上下的工夫肯定无法和读书相比。以前去国家队也是断断续续的,像去年就是她主动申请退出的……”徐俊介绍说。显然,阮露斐绝对是中国队中很特殊的一员。2007年世锦赛选拔赛时,阮露斐夺得第一名,选拔赛结束当晚本来安排好大家聚餐的,结果她却回清华上晚自习。在学业和下棋上,阮露斐明显是偏向前者的。不久后,她申请直升卡耐基梅隆大学博士学位成功,“一共就录取了2个,另一个是哈佛大学的硕士生。阮露斐还没拿到硕士学位,直接考上全额奖学金读博士。”徐俊介绍。赴美读博士将非常艰苦,在这种情况下,独自从美国飞到土耳其参赛的阮露斐,能杀进决赛就更让人吃惊了。“我觉得心态很重要,她并不是那种急于求胜的棋手,相反,倒像业余棋手那样享受比赛过程就可以了,不行的话和棋也可以接受,这种心态很重要。”

  天才高中生面临选择

  那么16岁的高中生侯逸凡又该作何选择?是继续把自己的青春100%地扑在下棋上,还是像诸宸、阮露斐那样向学习倾斜?如恩师叶江川所言,“现在大学管理越来越严格了,所以往后的棋手无法像谢军、诸宸那样下到一定年纪,出了成绩再去读大学,因此他们必须作出艰难的选择。”

  俄罗斯奥赛冲冠、雅戈尔联赛争霸、广州亚运会连夺三金、与一代棋王卡尔波夫在三亚进行“性别大战”……此前一个多月,侯逸凡在马不停蹄地比赛,其精力消耗可想而知,能在这次世锦赛中连战连捷,她也是拼到极限了。这样的赛程安排怎容她像阮露斐那样从容地读书?要知道,阮露斐接受了卡耐基的录取通知书后,退出了国家队,而且也明确表示她今后5年因学业将无法参加诸如国内联赛之类的赛事,她将专心求学。

  虽然侯逸凡现在才16岁,但再过两年呢?虽然现在成了最年轻的棋后,完成了恩师叶江川的一大目标,但还有一大目标——奥赛,侯逸凡的比赛日程依然会相当紧。因此,侯逸凡不可能全面转向以学业为主。

  本报记者 赵婷

  一对矛盾

  读大学还是下棋,这是个问题

  阮露斐不是特例,在中国国象队中高学历棋手比例惊人,而且大多数都来自名牌院校:许昱华是北大文学硕士,赵雪是管理学本科生,清华出了诸宸、阮露斐,还有在读的沈阳、黄茜,卜祥志、倪华、张鹏翔学籍在上海财经大学,王瑜、谷笑冰是天津南开大学毕业,被叶江川定位为“国象形象大使”的谷笑冰很快还会重返校园进修……

  “我们国象队员有三分之二都是在读大学生。”国象队主教练叶江川为此自豪,但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忧虑,因为现在棋手无法像谢军、诸宸那样下到一定年纪,出了成绩再去读大学。包括上海建桥学院队功勋主教练李祖年在内的人仍坚持传统观念,主张棋手在成绩上升期全力下棋。

  阮露斐又是特例。这次世锦赛同样杀进半决赛的赵雪,为了全力备战世锦赛,专门向北大提出休学申请,而在清华就读的沈阳也不得不中止了复习转向赛场,在付出巨大努力后换来止步第一轮的结局,可谓代价沉重。所以,最终叶江川的结论也只能是“骑墙”的:“边上学边下棋是国象队的传统,上学能提高队员的文化素质和理解力,我们正需要这样的复合型人才。”

  本报记者 赵婷

  记者点睛

  鱼与熊掌终究不可兼得

  在中国国象界,围绕棋手该下棋还是该读书的讨论已经进行很多年了。以著名教练徐俊为代表的“现代派”对棋手上学格外推崇,他的学生诸宸、阮露斐、沈阳等也都是北大清华的高才生,而这一观点也受到了以李祖年教练为代表的“传统派”的否定,他们认为,棋手的唯一工作就是下棋,上学只会占去大好的训练时间,分散心思,不利于下棋。

  其实,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下棋可以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计算能力和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这对他们的学习颇有益处,而多学多记、开阔眼界后,孩子的棋力也会提高。所以说,读书和下棋应该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并不存在本质上的矛盾。显然,学生棋手的困惑在于如何分配精力。说大一点,还是徐俊的那句话,“读书下棋,都要因人而异。”没有一种成功是偶然的,两难选择的背后说到底还是人生目标的确立。能够鱼与熊掌兼得的只能是特例中的特例,人生是必须有所取舍的。

  而国外棋手就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因为国外的国象棋手都是业余棋手,他们没有职业棋手。本报记者 赵婷

  

分享到:

相关专题:2010年女子国际象棋世锦赛专题 

更多关于 侯逸凡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