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蒲垚磊
3月8日,妇女节。
在上海体育和中国体育的战线上,女性运动员和教练员早已撑起了大半边天。曾经荣誉等身的她们,选择扎根基层,选择无悔付出,为中国体育的下一代贡献力量。
从奥运冠军、世界冠军转身,她们传承着中国女子运动员和体育工作者的财富。
她们的名字,不该被你我忘却。
年纪稍长的中国女足球迷,都会记得水庆霞这个名字。
这个曾经喜欢绑着发带比赛,几乎打过除了守门员外所有位置的上海球员,如今依然还在足球的绿茵中耕耘。
从她走上足球之路,已经30多年过去了。18年的球员生涯,17年的教练生涯。就像她自己所说,“我是把整个青春都献给了足球。”
对于这项运动,她有超越了大多数人的执着。
半路出家
水庆霞的足球路,是从田径跑道上开始的。
11岁,她就进入了体校练习田径,但偶然的机会,让她成为了上海女足历史的见证人。
1983年,她听到了推荐自己去女足队的消息,第一反应是,“怎么可能去踢足球?女孩子踢足球,感觉太可怕了。”
这样的反应不奇怪。那阵子,女足在上海甚至全中国都是个新鲜事物——那也是上海历史上第一次建立女足球队。
想了想,水庆霞还是去了,“那时候我的想法也比较单纯,既然踢球,那就踢吧。”毕竟教练也劝了她,因为身高原因,田径路她很难走下去。
于是,17岁的“高龄”,她第一次学踢足球。一开始,完全是足球“白板”的她连颠球都不会。
不过走到了绿茵场上,水庆霞才发现,原来自己在足球上还真有点“天分”。
1983年开始转行足球,参加上海女足的选拔,100多个人来参选,练田径的水庆霞直接进了一线队。
跟着教练学带球、学传球、学战术……短短一年之后,女足国家队集训的名单下来了——水庆霞成了中国女足历史上第一个被征召的上海球员。
谈到自己当年的经历,水庆霞对澎湃新闻记者笑言,自己还是“有点悟性”。
熟悉她的球迷都知道,水庆霞的“绝招”是定位球。1997年全运会,她曾经角球直接破门,2001年全运会决赛更是上演任意球“世界波”一剑封喉。
但其实,她的定位球却曾经是“灾难”,“那时候我们队里后卫头球很好,但每次我一罚角球,东一脚西一脚,总是踢不到那个点上,真是自己都觉得很不好意思,很内疚。”
没有别的办法,水庆霞就是一个字:练。
球队下午两点钟开始训练,她就一点半抱个球去场地上专门踢定位球。训练课完了,她再自己留下来加练。后来教练看她天天如此,也提前就到了场地上陪着她训练。
有这样的勤奋,水庆霞足球水平的飞涨自然不会让人意外。1986年、1993年两次亚洲冠军,1996年奥运会亚军,水庆霞都是女足国家队中的重要成员。
7年的钢板
平日里,水庆霞大多数时候比较喜欢穿长裤,因为她的腿上有一道长长的伤疤。
那是1993年,她留洋日本时在一场比赛中受伤留下的。右腿胫骨骨折,医生往她腿里埋了一根30厘米长的钢板,一直快顶到膝盖。
按理说,平常人骨折受伤,恢复之后,钢板就该取出来。
但水庆霞偏偏就连这个“空档”也找不到。上海队的比赛,国家队的比赛,平日里停不得的训练,这一拖,竟然就是7年。
2000年,水庆霞34岁,已是功成名就。这个时候,才终于进了医院要了结这个旧伤。
“到了医院一看,因为在里面放得太久了,都粘连了。医生说你这个取不出来,要不然再重新把腿骨打断。”
“我说那怎么能行,您再给我想想办法。当时因为这钢板型号太老,连配套取钢钉的设备都没有了,后来是用了一种比较‘原始’的办法才给敲了出来。”
直到今天,水庆霞的伤腿还会时不时的有点反应。阴雨天,或者运动量大了,就会有些酸疼。
2001年完成全运会卫冕之后,水庆霞才终于挂靴,那一年,她已经是35岁。
在女足圈子里,她的职业寿命算是比较长的。另一位上海女足名将孙雯退役时33岁,而当下,国内女足球员不到30岁就挂靴也是司空见惯。
其实在退役时,水庆霞觉得按自己的身体状况,还能够再继续踢下去,“但总该退下来了,不可能永远一直踢球。”
而对于自己的未来,她也早早做好了打算:当教练。
刚一挂靴,水庆霞就成了上海女足的助理教练,两年后又主动竞聘去做了国青队的助理教练。
“我十几岁的时候,教练就很关心我,感觉这是个很神圣的职业,后来慢慢也立志以后要当教练。”这是水庆霞走上教练岗位的缘由。她也是后来才知道,这份工作,难度和压力比起做球员来,只多不少。
“凶”和“气”
如果是第一次见面,或许你会觉得水庆霞是个“不苟言笑”的人。有的人见人就会自动换上笑脸,她绝不属于这个类型。
在训练场上,她也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严师”,拿她自己的话来说,“球场上、技术上的东西,没有什么可商量的。”
在她带过的球员眼里,水庆霞的确称得上是有点“凶”。训练达不到要求,教练的喝斥往往很快就跟过来了。
但很多人看不到的是,每当球队的状况不好,她生气的不仅是球员,更是自己。
2009年,从国青回到上海队,开始担任上海女足青年队主帅时,水庆霞对自己是很有自信的,“经过了国青的经历,也学到了不少东西,感觉自己也应该去主教练位置上学习怎么带队了。”
然而4年下来,最重要的一堂“考试”——全运会,她却输了,连小组赛都没能出线。
时至今日提起那届比赛,上海球迷依然会愤愤不平,有人说,上海队是被“黑”了。
但对于主教练水庆霞来说,结果高于一切,即便球队实力足够强劲,前两年拿了3个冠军,但输就是输,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她也一度想要离开。
“当时就是有些接近崩溃吧。感觉也不能给队伍更多的东西。所以想休息一下,可能去做做讲师,再去学习一下,以后能做得更好。”
但最后,还是队员把她留了下来,“一方面是队伍需要,一些队员也希望我留下来,不然可能有些队员也走了。情感上还是很舍不得。”
带上一线队,水庆霞的目标就变成了2017年全运会。
她对自己“逼”得不可谓不紧。2014年有一次踢江苏队,球赢了,但上海队上半场打得有些乱,结果就“气”得她看了半宿的录像才睡。
而在2017年初,她又经历了一次不小的手术。恰逢上海女足赞助商撤资,队员都无心训练,她心焦如焚。医生说,你得休息一个月,不要大运动量活动,不要大喊大叫。
结果,她歇了10天,就飞去了昆明带队冬训,“队员还是很好的,看我身体不好,训练都主动去做。”
终于,这一次“考试”,她赢了。除了拿下冠军,上海女足还创造了历史上全运女足决赛的最大比分。
而在终场哨声吹响后,很多球员哭了,但水庆霞没有。她说,夺冠放假时给自己的奖励只有一个:睡觉休息,“太累了”。
“水妈妈”哭了
如今再回想自己早年当教练时的脾气,水庆霞自己也有一些“反省”,“如果能对球员鼓励多一点、说话肯定的东西多一点,不像以前那么强硬,可能会更好一些……”
“我自己想法其实也很单纯,就是想让队员知道她们需要什么,但可能队员就不理解。”
如今,女足训练的条件相比水庆霞做球员的时候已经好了许多。训练基地的草坪不像当年那样夹杂着许多石子,上海体育部门提供的住宿训练条件、团队配备,更是让其他许多地区的女足队伍羡慕。
水庆霞那个年代的女足,讲的就是“三从一大”,靠艰苦的大运动量训练打造球队,到了现在,世界足球早已有了太多的变化和发展。
而水庆霞,也一直都在不断地学习。
17岁时,她学的是颠球、足球技术。35岁退役后,学的又是怎样做教练,调教球队的战术。
“好学”是她的长处。就像之前在国青当助教时,不管有什么讲座、学习班,她都会赶着去上。而在执教上海队之后,她在业余时间也常看足球方面的书,正如她说的,“人还是要不断学习。”
“现在90后、甚至00后的球员,跟我们60后、70后的差别太大了。不像我们那个时候比较单纯,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可能更加‘脆弱’一些。加上女孩子本来也比较敏感,可能一句话,一个语气,就会产生一些想法。”
“不过从队员的角度来看也能理解,毕竟这么辛苦。而且大环境也是这样,现在年轻人也希望能过得舒服一些。”
当水庆霞提起手下队员,有时候会给人一种错觉,就像是一位母亲在谈让人头疼的自家女儿。未来,她还要和这些像自己孩子一样的队员一起,在足球路上走下去。
事实上,虽然在天津全运会夺冠时没哭,但不苟言笑的水庆霞后来也有一次忍不住流泪——那是一次电台采访,队员们把她叫做“水妈妈”的时候。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体育资讯、趣闻和视频,更多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s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