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BA质疑中国篮球选材模式 难道还把目光盯在中锋?

2013年11月14日14:42  新浪体育 微博

  新浪体育讯 北京时间11月14日消息,虽然距离菲律宾亚锦赛已经过去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正逢新赛季CBA[微博]联赛开赛之际,关于CBA该如何为国家队造血的问题再次引来了《国际篮联官网》的关注,其专栏作家撰文对CBA上赛季的运营模式和为国家队造血的作用提出了质疑,现将原文编译如下:

  自从中国男篮在8月份的菲律宾亚锦赛上过早出局之后,一个令人感到有些愤怒的话题也便从此产生了,那就是CBA联赛,对于培养国家队队员到底有没有帮助,通过打CBA,那些国家队的队员们有没有因此获得提高。

  其实分析这个问题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看看CBA联赛的本土球员能获得多久的上场时间,有天赋的球员多久才能真正打出来。

  现在的CBA已经出现了商业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大牌球员加盟CBA提升了这个联赛的商业价值,但是并没有提升球队的竞争力。

  上赛季青岛队签下麦蒂[微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麦蒂的到来留下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数据和瞬间,但是他所在的青岛队成绩却是倒数第一,而这样的例子实在是还有很多,他们签下了大牌外援但是却没有在成绩上收到真正的效果。

  已经不再有人为大把花钱签外援而心生抱怨,但是有一个危机却在此时非常合适宜地来临了——在马尼拉的赛场上,中国男篮遭遇了灾难性的惨败。

  任何一种联赛,哪怕是辉煌的NBA,在它的运转机制里唯一的目的都是为了篮球事业的前进与发展,在这一点上所有球队都是统一的,赚钱对于NBA的球队来说联赛为其带来的利润只是投入后的一种产出,但是这一点在CBA里面却是相反的,这一点在亚锦赛惨败之后很多中国的媒体已经总结过了。

  这次的男篮亚锦赛,中国队在名单的选定上还是延续了过去姚明时代的模式(追求高大化),结果自然是遭遇了惨败,让一群30岁的老将扮演球队的中流砥柱,去同对面的年轻人较量,他们在速度上就已经吃亏了,这本身就已经站在了赢球的对立面。

  现在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放在那些有可能取代这些老将的年轻球员身上了,他们有望迎来辉煌的职业生涯,但是却没能在自己国内的联赛当中获得充分的时间去提高他们能力,比如说东莞队的李慕豪[微博],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上赛季的他场均仅获得了18.2分钟的上场时间,还有很多像他这一的年轻球员,原本都可以通过在CBA获得更多的经验却最终都没能实现。

  菲律宾亚锦赛惨败之后,一位长期报道中国篮球的资深记者曾经打趣道:“中国篮球终于意识到了原来CBA里的中锋只能代表中国队的形象,别的用处就一点没有了。一旦再像过去那样有高大中锋出现,我们就能重回顶峰了。”

  然而真的有道理吗?那就让我们看看接下来的赛季将会怎么发展吧,看看CBA到底能造出多少中锋。

  (york晨)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NBA篮彩:激情对决!勇士让雷霆3.5分] [现充20送10] [免费领彩票]
  • 新闻末代港督干扰香港内部事务引发炮轰
  • 体育蔡振华将会晤里皮 皇马:恒大成亚洲最好
  • 娱乐汪峰8分钟告白:彷徨的不是我,是当代中国
  • 财经厦门2624套保障房疑被公务员囤积
  • 科技iPad mini 2拆解:大量胶水粘合(图)
  • 博客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的六大新看点
  • 读书十大元帅关系:林彪与九大元帅交恶录
  • 教育上海交大发布中国大学排名 新浪教育盛典
  • 育儿小学一年级2个月考试6次 孩子被考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