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奥运京籍裁判巡礼 CBA金哨马立军热盼在家门口执法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10月26日01:25 竞报
CBA“金哨”马立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精彩体育赛事登陆京城,极大满足了广大京城体育爱好者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在我们欣赏高水平比赛的同时,往往会忽略裁判团队,在为比赛的顺利进行而默默地工作。 北京市体育竞赛管理中心作为北京市裁判员管理的职能单位,长期以来在组织裁判员的业务学习、岗位培训、经验交流、宣传先进、经费支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北京市裁判员队伍建设日趋完善,圆满完成了从各种群众性比赛到奥运会等一系列大赛的裁判工作任务。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一批优秀的京籍裁判员将走进奥运的赛场,向世界展现他们的风采,现在让我们走近他们,去感受他们奋斗的艰辛以及成功的喜悦。 王洪: 我参与 我奉献 我快乐 “能加入到奥运会的竞赛组织团队,我觉得这是我个人的一种荣誉,同时我也觉得身上的责任更重了。”排球国际级裁判王洪深有感触地说。 王洪是排球界的资深裁判,他曾经参加过第七至第十届全国运动会、近20年来全国各主要赛事以及一些国际排球赛事的裁判工作。并且连续担任了三届北京市运动会排球比赛的裁判长,多次被评为北京市优秀裁判员,2006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2003-2006年度全国优秀裁判员。 王洪说,对排球深深的热爱,才促使他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刚做裁判那会儿,裁判的环境还没现在这么好,每次出去吹比赛,捡球、擦地都是裁判的活。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早上抽完血,下午还得从什刹海骑车去北航吹比赛,确实很辛苦。” 在认真学习和钻研裁判法的同时,王洪本人还善于吸取和总结来自各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他参加了1990年第11届亚运会、1990年世界女排锦标赛、2001年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以及在北京举行的各类排球国际赛事的竞赛组织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竞赛组织工作经验,曾6次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竞赛干部。 去年8月,王洪被调往北京奥组委,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排球项目比赛的筹备工作,“能遇上奥运会在‘家门口’举办本来就不容易,现在能亲身参与进来,我本人真是非常珍惜,尽管很忙,但是我觉得很开心,我切身体会到了那句话:‘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 陈述: 职业网球裁判第一人 在中国的裁判界,陈述是一个比较另类的个例。按职业划分,陈述属于自由职业者,没有单位,靠执法网球比赛为生,国内他是第一个。陈述与国际网联属“单线联系”,国际网联请他去执法,他就有活儿干;要不他就赋闲在家。不过闲下来的机会并不多,因为现在他又多了一个新工作———北京奥组委体育部网球项目竞赛主任。 做职业网球裁判,陈述总是拎着行李飞来飞去,从北京到全国到亚洲再到四大满贯,陈述的裁判之路越走越宽。“其实我也曾经很苦恼,”陈述笑着说,“每次出去执法,只有我一个中国人,别的裁判基本上都回家了,我一人待在宾馆里的时候特别寂寞,也特别想家。这种状况直到2002年有其他中国裁判进入四大满贯比赛时才有所好转。” 说起第一次值裁澳网的经历,陈述还记忆犹新:“那是1998年的事情,说实话,其实当时挺紧张的,我以为去了就是做做司线什么的,谁知道到了墨尔本以后,才知道组委会居然安排我做主裁,”想起当年的情景,陈述不由得笑了,“但是我一点准备都没有,夹板、秒表我压根儿就没带去,还是现借的。” 在进入奥组委工作之后,陈述推掉了很多比赛,“明年我基本停掉了裁判工作,直到奥运会结束。尽管我是一个职业裁判,但是奥组委的工作经验对我个人思路有很大帮助。” 从1992年拿到了自己的第一个裁判员证书到现在,陈述在裁判这行已经做了十几年,“起初的时候做裁判是维持生活,后来慢慢发现很有乐趣,做完一场比赛就会很有成就感。我想告诉那些想成为优秀裁判的人,从小比赛做起,重视每一场比赛,你就会成为一个优秀的裁判。” 王利吉: 救人也是工作的一部分 “做裁判,就要公正严明,不给任何运动员抗议的理由”,做了二十几年裁判,水上项目国际级裁判王利吉总结出一条“硬道理”。 王利吉是田径运动员出身,1981年开始自己的裁判生涯,“第一次做裁判是射击裁判,后来还做过足球教练,总之当时是怎么也想不到会和水上项目有什么关系。”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请来了一位匈牙利教练,开始振兴水上项目,王利吉便开始了和水上项目的“亲密接触”,谁知道一下子就是二十几年。 此后,王利吉参与过全国皮划艇和赛艇锦标赛、冠军赛、全运会(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届)皮划艇比赛的裁判和竞赛组织工作;还担任过第六届、第八届亚洲皮划艇锦标赛、2006年世界杯皮划艇比赛、好运北京皮划艇奥运测试赛、北大-清华赛艇对抗赛,全国名校、世界名校赛艇比赛和全国与国际漂流大赛的起点裁判长、航道裁判长、终点裁判长、总裁判长工作。多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优秀裁判员称号,近期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十运会体育道德风尚奖裁判员;2003-2006年度北京市优秀裁判员标兵称号。 在自己二十几年的裁判生涯中,王利吉还多次“兼职”救生员,“有的时候选手比赛中太用力,一过终点就没劲了,下水救人不是一次两次了。” 王利吉回忆说,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救人,是在亚洲锦标赛上,“当时有一个伊朗女选手落水了,我马上过去救她,谁知道我怎么拉她,她却一个劲躲,我眼看着她一口一口呛水,急中生智递了一个桨柄过去,后来拉着桨把她救了上来,后来我才知道,按照他们的民族风俗,不能和陌生男子拉手,比赛结束后,她和她的教练带着钱来谢谢我,我当然不能要,最后留下了一身伊朗队的队服做纪念。”王利吉说,他并不觉得自己救人有什么了不起,“我觉得这也是我的职责范围之一。” 马立军:风雨十年CBA“金哨” 在没有篮球比赛的时候,马立军是北大校园里一个普通的体育老师;但是一到CBA赛场上,他就“变身”成了一位威严的“金哨”裁判。 马立军说,体育改变了自己的一生。在马立军的中学时代,正好赶上“文革”,别的同学都在开批斗会、写大字报时,他就一头扎进了篮球场,“天不亮起床,背着书包从家跑三四公里到学校练球,后来还进了校队。”中学毕业后,马立军下乡插队做了知青,1977年因篮球特长招工进了工厂,“后来考取了北京体育学院,才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出于对篮球运动的热爱,马立军经常参加北京高校和北京市的学习,风里来雨里去坚持学习,身背裁判服怀里揣着哨到处吹比赛,曾经有一年在沈阳吹完比赛,为了赶回学校上课,来不及洗澡吃饭就上了火车,结果那天火车特别挤,他只能坐在过道地上,到了半夜,又冷又饿,后来迷迷糊糊坐在地上睡着了。 尽管条件艰苦,但是马立军却从来没有放弃对裁判事业的追求。从1995年第一届CBA至今,马立军始终战斗在比赛的战场上,得到了运动队、教练员、运动员的认可和好评。他的临场风格独特,判罚准确,执法公正,不徇私情。手势清楚大方、干练,气质非凡,内柔外刚。宽宏大量,通情达理,识别队员动作的真伪,错了敢于承认,对了敢于坚持,是运动员信赖的裁判,也因此获得了CBA十年贡献奖、五次获得CBA“金哨”奖,三次获得CBA“银哨”奖。 2004年,马立军走上了奥运会的篮球赛场,如今,他又刚刚参加完北京奥运会记录台人员的培训,“明年,我希望能在家门口吹一场奥运会的比赛。” 新浪体育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