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足生存现状初探:收入不多不少 最愁不踢球能做啥

2013年08月04日15:14  体坛报

  一路探索,记者一行来到一个幽深山谷里,再向山谷深处前行。先是水泥村道,继而是沙土路,最后是溪边的羊肠小道。

  这里是位于杭州市桐庐县桐君街道深山里的一个叫峙山村的村庄边上。山谷深处是一个叫做“剪溪坞”的地方。一座在建的大桥下蜿蜒着一条泥泞小道,曲径深幽。

  如此人间仙境让人很难和力量感十足的足球运动扯上关系,但它就真实存在了----路的深处是即将竣工的杭州女足剪溪坞训练基地。

  “最迟今年年底竣工,队员们就能搬到现代化的足球基地了。”说这话的是杭州西子女足总经理助理李昊。

  见识了标准的现代化基地,他带记者一行来到了目前杭州西子女足的驻地----位于桐庐市中心的一家快捷宾馆,6楼的12个标间成了球员们的宿舍,西子女足住在这里已经有5个年头了。宾馆的对面有一块破败的足球场,所谓足球场,其实大部分只是泥地。

  “住宿条件不错,就是训练场太差了。”对于目前的现状,球员们都是一致的答案。

  从目前的驻地到即将竣工的剪溪坞基地大概有10公里的路程,走这10公里的路,让西子女足的姑娘们踌躇:新基地能改变她们的足球人生吗?

  初到女足驻地:众人憧憬新基地

  相比于目前这块草叶枯黄、一半以上已经彻底退化为泥地的训练场,新建的剪溪坞基地的训练条件不可同日而语。

  “真的吗?真有这么好的条件?”当记者把在剪溪坞基地的见闻告诉杭州西子女足的姑娘们时,他们一齐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带着惊叹。

  1块人工草皮、4块天然草皮,供给杭州西子女足一线队和各个梯队,这样的待遇确实能让他们惊讶。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几个球队一直共用着一块球场。常年累月的“折腾”早已让那块据说当年郁郁葱葱的草皮成如今这副模样。

  除了训练场地的改善,搬家后,女足姑娘们还会拥有自己的活动室、健身房,不用在训练后挤在训练场边的几台破健身器上进行恢复。这令她们感到激动,“以后可以不用那么枯燥了,能去活动室转转。”

  记者描述得起劲,她们听得入神。对于她们来说,美丽的风景、好的健身房毕竟没有亲自体验,但一点让他们尤为欣喜:“终于不用搬东西了。”

  原来,她们租住的宾馆和俱乐部有过协议,每次女足外出比赛房间闲置时,所有球员必须把个人物品搬出宾馆,以便让闲置房间正常对外营业。提着大包小包,她们要把东西搬到300米开外的储藏室。最多的时候,他们一年搬过10次。

  而新的球场,也让她们心生神往。“以后肯定不用再经常崴脚了。”现在破败的足球场让这帮女足的姑娘们吃够了苦头,经常跑着跑着,就崴了脚。

  快要搬进新基地了,队员们都跃跃欲试。

  深入交谈感受:收入不多也不少

  训练条件即将改善,但是对于女足姑娘们来说,收入问题是最重要的职业考量标准,不能免俗。

  其实西子女足队员的收入状况,在十几只女超队伍中还属于中等偏上水准。一线队的主力球员每个月的基本工资在1200左右,除了这点基本保障,每训练一天,球员会得到60元训练费。没有放长假安排的话,队员们一周要进行6天训练。对于一线队的球员来说,每月至少能保证2500左右的收入,这还不包括球队外出比赛的奖金。

  虽然杭州西子女足在女超联赛中的竞争力并不是很强,但是球队为了鼓励队员,开出了相对较丰厚的奖金。每赢一场球,主力球员人均能分得1500的奖金,未上场的替补球员则能拿到150的奖金,中途替补上场的球员在150的基础上根据上场时间另行计算,如果打平,则奖金减半。

  除了每年固定的10站女足联赛,另外球队还将征战全国女足锦标赛,一年下来,球队能打30多场比赛,如果按照目前西子女足的比赛成绩来算,每名主力球员每月的收入在3500到4000之间,在衣食住行基本不用自己掏钱的情况下,这个数额的收入几乎能全部装进自己的口袋,横向比较,队员的收入相对其他行业不多也不少。

  “现在的收入还可以,所以我现在心思基本全花在踢球上,趁着年轻能多踢几年。”刚刚升入一线队的许维佳告诉记者,而像她这样的替补球员,一个月的收入也不会少于3000。

  畅谈各自梦想:国家队?不敢想

  凭着和许维佳是老乡的这层关系,记者不多久便与其熟络起来。

  “93年生的,你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吧?”

  “各方面差距都挺大,我觉得自己不大可能取得多大成就了。”

  虽然在一线队初出茅庐,但是接触足球运动已经数十年的许维佳对于自己的前景感到茫然。一起从梯队上来、同为93年出生的吴海燕已经在国家队打上主力,自己却仍旧在为能否代表俱乐部上场比赛挣扎,“差距是全方位的,我也很难说清楚,国家队我也不敢想。”

  前不久的东亚杯,许维佳一直关注吴海燕代表国家队出场的比赛,她的心情又喜又忧,“替海燕高兴,但是回过头来想想,自己今后的路不知道能怎么走。”

  也有些年纪更轻的球员没想那么多的,“我就想着先踢球,不去想那么多,不想活得太累”。

  有些岁数稍长的球员则已经准备为自己的理想打拼,“年纪大了,进国家队我看没什么希望,以后想去当个教练,现在也在做一些功课。”

  最愁还是出路:不踢球能做啥?

  不踢球能做啥?西子女足的姑娘们经常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看着一个又一个岁数较大的球员搬出宿舍,我好像看到了若干年后的自己”,许维佳莞尔一笑,收起笑容后却神色凝重。

  目前的杭州西子女足以90后的年轻球员为主要班底,对于20出头的她们来说或许紧迫感还没那么强,再过两三年,情况就不一样了。到了适婚年龄,女足队员就得在嫁人生子或者继续踢球中间做出选择。

  “迷茫”,这是她们形容自己对未来打算时用得最多的词。职业体育让她们失去了获得继续学习的机会、让她们满身伤痕、让她们更不敢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憧憬。

  此时的工资并不算低,但是足球运动毕竟是一个比一般工作风险性、消耗性大得多的行业,对于女孩子来说,到了一定岁数还坚持选择足球,就必须在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为自己的青春埋单。

  到学校当体育老师是很多队员的期望,现在来看大多是奢望。但相对于其他省份来说,西子女足的姑娘们还算幸运,俱乐部和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女足的姑娘们在现役期间就能去那边进行学习,期满后能拿到大专文凭。

  “有文凭应该会好找工作一些吧?”许维佳向记者发问。

  “额…应该是吧…肯定是啊!”

  体坛报记者 龚力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