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诚: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是听说,一些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出现了伤害事故,而家长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比较强,就和学校开始打官司,学校领导也为此付出了很多时间、精力和经费在这上面。然后,领导们就提出体育课还是安全第一的原则。所以,按照这一原则,很多体育老师在上课时就会很保守。另一方面,我也是看一些文献才知道,起初在学生伤害保险这一方面,我们还做的不够,但随着很多人意识的提高,上这方面保险的人也变多了。
还有,现在的家庭都是一个孩子,有时家长就会过度保护或过度溺爱,这和我们当时一家几个孩子时完全不同,原来我们受伤,摔了哪,养好了也就无所谓了,一家子有好几个孩子,家长对孩子的关心也会分散。
至于回避激烈项目,体育界内也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的体育课娱乐性(游戏化)太强了,给体育老师的错觉就是,让学生高兴就行了,这样的思路被一些人认为,就是既简单又安全。事实是,这是体育课中一个导向上的问题,咱们有一些老师还是在坚持田径、体操、球类这样的授课思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但也有一些老师,就放弃了规定的教学。我觉得,从学校体育研究来看,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还在于学校本身和学校体育教师,遇到一些问题,你应该想到怎么处理,而不是因为别的一些原因,不再坚持教学标准和要求,放弃了自己的体育教学工作。
坚持体育教学工作的老师,能让学生们一直经受体育锻炼,他们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也就能完成一些体育技能。反而是那些(在娱乐化体育课中)孩子们,越不做越受伤,还被别人说你们的体育课游戏化、娱乐化,不但是老师教学水平下降,孩子的身体素质也会逐渐下降。
罗乐:伤、钱、(名)誉,等等一些都是促使体育课保守化的原因。这些风险若得不到制度和法律的保障,就不可能让校方敢于面对足球等项目。长此以往,体育课“课将不课”,名存实亡。
4、《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1、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2、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对于这样的结果,谁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任海:教育的环节,应该深思。有些急功近利的心态以及应试教育都是一方面;对体育课的认识,上什么样的体育课,怎么样上体育课,也都值得反思;保险制度,设施、场地,都需要改进。教室多了、计算机室也多了,可想跑步的孩子,却找不到体育场地;另外,关于体育意识,体育到底能给人们带来什么?有什么作用、价值?很多人都意识不到。
孙葆丽:如今,像电脑、游戏机的发展,体育被其他社会活动挤占了空间,近视也加重了。饮食方面的营养结构不够合理,出现了很多“小胖子”。不巧的是,很多人越胖越不爱动。这是一个不良生活方式的问题。
邱招义:人都有惰性,这可以理解。但个人主观因素只是其一,家长、学校、社会也都有影响。主要还是教育体制的重视程度。毛泽东同志早先所写的《体育之研究》中,把体育誉为“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车和房子,现代人谁能说不要?
李京诚:关于视力不良,一方面是学习压力很大,看书、玩电脑的时间比较长。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视力不良率也越来越高,到高中可能得七成或八成左右的孩子都带眼镜了。关于体重,就是运动不足和营养结构不好造成的。作为理论上来说,我们希望学生能自主运动、自主评价、自我决策,这样他们的主动性能更高。对于体检查出的问题,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是要共同承担责任的。
罗乐:原因太多,责任者众多。但最直接的应该就是管理学生的单位。即学校、家庭、社区。可换位思考,这些单位的管理者,不想让孩子们好吗?肯定不是。那么什么造成了他们的无奈而为之?这是更值得深思的。
5、体育老师之间常说“体育讲起来重要,上起文件来次要,落实起来可要可不要。”中小学体育老师在学校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他们在教学过程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如何改善?
任海:他们很辛苦。既要让孩子们锻炼身体,又怕孩子们受伤。他们固然要提高自身教学能力,训练质量、启发学生体育兴趣,但我们要看到整个体制对他们不是很好,和数理化课程老师相比,他们的地位一目了然——因为他们与升学的关系不大。
首先要从观念上改善。官员、学校领导、家长乃至社会,都应该对体育重新认识一下,特别是竞技运动的方面。竞技运动不是为了拿第一,赢金牌,是通过体育比赛来实现社会交往,这是它的教育价值所在,但我们还没看到。奥林匹克运动,就是以竞技运动为载体的教育工具。此外,还是教育制度的改革。我们提倡以人为本,孩子们的体质不断下降,这样国家就会很危险。第三,场地、设施要跟上去。我再次提到保险制度,外国是比较健全的。总之,是多种渠道、同时着力。
孙葆丽:他们的位置有些尴尬。困难就在于体育课与文化课的矛盾。
邱招义:体育目前是个偏科,老师是个配角。大家都失去了热情,大家却都在骂体育。可体育界该拿的金牌都拿到了,“不该拿”的甚至也拿到了,应该是各行业中出类拔萃的之一了吧。我们各行业的人都该检讨一下,都在骂足球臭,那你舍得让自己的孩子去踢球吗?没孩子踢球,成绩自然好不了。
于亮:很尴尬的位置,往往面临学校不支持,家长不理解,学生不配合的局面。
李京诚:现在的社会还是最重视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这一方面是我们长时间重文轻武的思想延续,也是因为在如今这样的人口基数下,高考还是相对公平的选拔办法。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重视学分和升学率这种想法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如果这个很难改变,可能社会、学校、家长,包括孩子自己还是会更重视分数,尽管现在有很多人呼吁“身体第一”这样的思路。
不过,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是有很多工作能做。在我们国家,很多工作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展的。在2007年,中央7号文件下发,当然具体的实施还是在每个学校自己,从北京市的情况看,各级各类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还是比以往强很多。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领导给予很高的重视,采取很多办法、手段和政策引领,再加上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努力,整个情况会有很好的转变。
罗乐:文化课老师抢体育老师课,再常见不过。悲哀的是,双方都认为这是对学生“好”。好在哪里?不过就是“可能”会让孩子多考那么几分。可没有人反思过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什么,有多大。高三时的那种压抑、郁郁,但凡经历过的人恐怕都不想来第2次——这样不堪回首的记忆,不该烙印在花季雨季的孩子身上。
6、你觉得升学考试中的体育项目设置对青少年的体质有多大帮助?实行过程中又有什么问题出现?如何解决?
任海:我持保留意见。这是否只看到了眼前利益,反而会让一些孩子对体育产生了逆反心理?
孙葆丽:既然考试是一个指挥棒,我们就不妨在改革的初期,先借用这一方式,把体育作为一个硬指标。哪怕是带有一定强制性,也是为了孩子的好,最起码先把孩子吸引到了操场上,再慢慢的形成他们内心自觉自愿的心态。
邱招义:现行教育体制下,这是非常必要的。如是,学生积极、家长认真、学校重视,也算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反过来说,一个身体柔弱、精神脆弱、动不动就想不开轻生的人,哪怕是学习再好,对社会的贡献也会打折。体操,一个动作经常做100遍才能成功,要经历99次的失败。体操几百个动作,加起来是成千上万次挫折。足篮球,每个人都有位置,各司其职,这是与社会工作一样的。体育让你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谁,你有多大能力。
于亮:身体健康和专项素质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如果为了升学而坚持进行几种专项练习,会对孩子伤心伤身的。
李京诚:体育考试,还是不能满足青少年的身体需要。青少年从小好玩好动,是天性,是年龄的需要。到了中小学以后,包括体育课、课外活动的时间都是国家要求的,你必须要参加,这也算咱们国家的特点。体育课是有专门的教材和老师负责你的活动,并且是在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从国家实施程度来说,已经是非常重视了。但我们在组织实施的过程当中,要注意怎样培养孩子的兴趣,如何安排各种活动,更要注重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这些基本课程和考试,实则是提升体育课在学校地位和提高学生、家长对体育课重视程度的手段,但现在还是出现了导向偏差的问题,还受到了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考什么练什么,这实际上和其他科目的问题是一样的,由背后的分数决定。
罗乐:改社会观念,比改教育体制的难度更大,时间更长。既然如此,现今情况下设置了总比没设置好。关键是执行力,不要让关系、面子、权钱搅乱体育的测试。如果像高考的其他科目一样严格,那么考什么,怎么考,是可以商榷、改进的。
7、教育部倡导的中小学“每天锻炼一小时”阳光体育活动实际操作并不理想,主要困难是什么?有何建议?
任海:应试教育,是我们的病根子,不改革不得了。我们在强调素质教育,也做出了一系列努力,可考初中、高中、大学的方式,还是有很大改进空间的。
邱招义:我孩子所在人大附中的刘校长就要求贯彻这个方针,我很敬佩。我孩子现在一周游泳两次,还打篮球。孩子照样能考上名校,同时体质也能增强,何乐不为?所谓困难,就是思想不重视,宣传不到位。
李京诚:对于阳光体育这个活动我了解不是很多,但是我认为,这还是一种号召性、象征性的举措,是推动校园体育发展的举措。但在其中的具体措施,还是按照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和中央7号文件的具体措施来办,就是按照学校的常规课时再加上一小时的活动时间。从实行情况上来看,每个学校的发展水平还是不一样的,有的好,有的就一般,在这里面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和体育组老师的工作,换个方面说,也是文化课和体育活动的平衡问题。但是,因为我们还没有下到每所学校去调查,所以具体的情况也不太好说。
8、在我国教育考试体系短时间内不会改变的情况下,我们(政府、学校、老师、家长、学生)可以做哪些努力来改善青少年的体质?
任海:一定要让孩子们在放学之后,有地方去玩。孩子们课余时间没地方去,没地方打球、踢球,这是很大的问题。否则家长上班,孩子回家没人管,只会上网。应该建立起学校和社区的联动机制,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结合,有人管理,有人辅导,这是很好的事情。要把他们的课余时间、周末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让他们去“玩”,安全的玩。
孙葆丽:对体育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深化,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也很大。实际上,参加过体育活动的孩子,除了体质增强,他在团队运动中也训练了沟通能力、相处能力、遵纪守法、公平竞争——这都是现代社会所提倡的。丢失了体育,将是孩子们最大的遗憾。文化课的分考得再高,他也不过是一条腿走路,身体不健康,就不能很好地为国家做贡献。
主管部门制定政策,学校坚决贯彻,老师、家长以身作则,与孩子一起活动,这都是必须的。同时,我们学者也需要继续研究解决办法。像我们现在的国家社科课题,就是在研究青奥会、奥运会的过程中,试图给2014年的南京青奥会、我国的青少年教育提出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建议。总之,这是需要全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的。
邱招义:少年强则国强。我国要崛起,就得融入世界,就得有竞技性、对抗性这样的体育。谁是青年们的楷模?是姚明这样的运动员,一个人走出去,回来时名利双收,他才是楷模。如果这一代青少年爱上体育,他们的孩子也会受到感染,这就是良性循环。体育应该是生活质量高低的指标之一,“你今天运动了吗?”应该是常见的话题。我们中国人好不容易通过奋斗站了起来,不能再向西方人跪下了——青少年体质就是最基本的保证。
于亮:政府加大经费投入,创建更为完善的制度、体制。学校设置运动时间、运动场地。老师认真教学,家长认真配合,学生认真参加。
李京诚:面对现在青少年体质下降的情况,包括中央、各个省市和部委,都采取了很多措施,以此来增加青少年的体育活动时间,促进青少年体质提高。在这些方面,国家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很多决策,国家的要求还是正确的,而在贯彻实施当中如何把握细节,还是有提高的余地。
具体到实施阶段,我的观点是,学校的校长将是校园体育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点。因为他是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方针的主要负责人,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有很多案例证明,如果一个学校的校长对体育重视,那这个学校的体育一定搞得好,如果他不重视,那本校的校园体育也会很艰难,因为校长是直接负责人,他有很多资源,尤其是行政权力,还有他的理念、措施等等,都会对老师、学生有很大的影响。
罗乐:改革,说复杂,其实也简单。很多学校、老师、家长担心的,就是“我让孩子体育锻炼1小时,人家的孩子却多学习了1小时”,怕的其实是不公平。既然中国教育部门管的是中国孩子,而就中考、高考来说,中国青少年的竞争对手还牵扯不到外国孩子,那统一管理并不难。大家必须去锻炼1小时,严格监督,不去不行——哪怕是用体育的考试分数衡量——这就保证了公平性。这样,我们的孩子可能会“笨”一点,但他们的“体”上来了,这才是全面的“全”,否则我们只是一滩“面”。
点击观看: 《时尚最体育》第12期-3D《肉蒲团》主角车中燕事鲍春来的时尚生活
|
|